摘要:“三明治阅读俱乐部”是三明治线上写作社群每日书社区的共读共写活动。我们会在当月的写作社群内更新选书资讯,书籍范围包括非虚构、文学、历史、社科类。参与每日书的作者可报名申请获得赠阅。在阅读俱乐部,你可以:
“三明治阅读俱乐部”是三明治线上写作社群每日书社区的共读共写活动。我们会在当月的写作社群内更新选书资讯,书籍范围包括非虚构、文学、历史、社科类。参与每日书的作者可报名申请获得赠阅。在阅读俱乐部,你可以:
●获得编辑推荐的延伸阅读
2025年10月将这几本书作为三明治阅读俱乐部的共读书目,分别是《即使以最微弱的光》《谁来决定吃什么》以及瓜达卢佩作品《独生女儿》《红鱼之姻》《真正的孤独》。
获得赠书方式:报名参加10月每日书→ 填写社群内发布的申请表 →被选中获得赠书,参与共读活动。希望收到赠书的小伙伴至少写下300字阅读感受,精彩书评将会发布在三明治公众号上。
《即使以最微弱的光》
作者:【韩】崔恩荣
出品:磨铁·大鱼读品
《明亮的夜晚》作者崔恩荣新作,《即使以最微弱的光》共收录崔恩荣七篇作品,小说以女性为圆心,聚焦于女性间激烈、绵长而坚韧的微妙关系,七个故事,七种人生,故事中的女性,抗争相似的命运,成为彼此的支撑,当性别、身份、关系、人性等因素叠加在她们身上时,被困住的女性们联合起来,坚定地完成一场又一场的托举和救赎——
有人在迷失社会时钟的过程中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光;
有人并肩对抗不公却在岁月和现实的洪流中渐行渐远;
也有人经历关系的裂痕不欢而散用尽一生寻找对彼此的意义……
她们亲密又疏离,互相倚靠又彼此独立,如同面对面闪烁的小小光点,诉说着在黑夜中找到同类的颤栗和触动。
她们无限接近又陡然驶向不同的远方,最终只能隔着遥远的距离以光相和,哪怕永不相见,哪怕微弱无比,只要知道某处有对方存在,就能一直走下去。
书 摘
从某个瞬间开始,我再也找不到以她的名义发表的文章或译作了。在九年前的我看来,比任何人都聪明、都强大的她,现在却没能扎根在某个地方,而成了与文章、学习无关的人,这样的事实有时会将我冻僵。我能继续前行吗?我会消失吗?像那些没有留下痕迹便已离开,或者即将离开的人那样消失?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我不记得自己有过不焦虑的时刻。
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她在文章里下决心成为读书人的瞬间。“下班后坐在书桌前,在书上画着线整理思绪的时候,仿佛围着透明的披风”,她这样写道。“感觉自己从世界上消失了,”她写道,“总是感觉自己与早已离开世界的人们在脑海里描绘的世界更近,而不是自己生活的世界。”她说每当这时,总感觉有光照进裂开的伤口,借助这道光,她能看到很多东西。“我想继续走下去”,她这样写道。我在她的文字下面画线,感觉她的语言解释了我的心。
我也是,只想继续走下去罢了。
也许那时的我很想茫然地追随着她。也许我希望有个和我相似的人提着灯笼走在前面,至少告诉我脚不会踩空。也许我想追随的是不知道要去哪里,但至少能告诉我不会消失,可以继续前行的光。我希望从她身上看到这道光,而不是别人。那道光消失之后,我还在摸索,猜测自己走到了哪里,将要去往何方。我走到她到过的地方了吗?尚未抵达吗?
《谁来决定吃什么》
作者:陈宇慧(田螺姑娘)
出品:有光
“会吃又会做”的陈宇慧,借食物提供认识世界的新视角,用18篇全新随笔,展现了“人之为人最宝贵的东西:爱与关怀,创造力与想象力”。明明每天都与食物相处,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食物的语言。
作为“久经沙场”的美食博主,她带领我们重新认识食物,并借由食物重新触摸生活的肌理;就如同重新认识“好好吃”与“好好活”的关系,也就重新认识了世界、自我和我们附近的生活;而作为一名跨界作家,她除了想要帮助我们拾起与生俱来的“吃”的本领,更想让我们体会到这由食物架构起来的人生百态。
立志推广厨房乐趣的长沙妹陀定居北京,从此开始了菜地到餐桌的“南北大战” 和“菜场大逃杀”:每年初春在菜市场蹲守头茬香椿,为了一口时令的“腌笃鲜”远赴杭州。还有厨房里的那些隐秘的“成年礼”、总揽流程的“产品经理”思维。
“食物是可以体验和记录人生的,这是我在厨房里真正学会的东西。”
在这南与北、物与时的交替轮回之中,她在食物里看见人生,也向我们共享这份有迹可循的幸福。
我们每天对“吃什么”的认真思考,都是一次对日常的大声赞美。
书 摘
我们已经把真实的线下生活让渡了太多给线上,现在连吃饭也快变成维持生命体征的活动,食物不再带来情绪、生机和美,活着就只是活着。
感受不到食物的差异化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心情没有起伏,更谈不上探索的乐趣,吃饭只是为了活着。
人们愿意躺在温水一般的预制化生活里过日子的一个原因是:这条路是显而易见最容易的,大家都这么做。食物是这样,生活中的其他种种轨迹和目标也都是这样。
预制化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像,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食物和内容,因为过度烹饪和统一调味而变得口感一致,少了股脆生的野性。残存的少数味道不那么同质化的,口味无法被规训出来和被算法识别的,要么觉得吃着没熟,要么很快被市场掩埋。线上和线下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线下所做的一切动作也反哺着线上的流量,人人都以理想中的状态装点自身,却没有真正地生活着。要剥离这一切有很多阻碍,甚至不是一两句怕麻烦所能解释的。
吃一顿好的很容易,想一直吃得好非常难。我们的初心只是想好好吃饭,结果被通勤距离和周边配套设施所约束着,这套构建好的预制模型永远在想不到的地方给人阻力。生活本就重复且乏味,我们看似有着绝对的自主权,却无法真正决定自己要吃什么。如何与食物平和相处,获取内心的安定,是这个时代里很难被解答的命题。
《独生女儿》《红鱼之姻》《真正的孤独》
作者:【墨西哥】瓜达卢佩·内特尔
出品:野spring
新拉丁美洲文学领军人物瓜达卢佩·内特尔,简体中文首次出版,描绘生物世界和人类宇宙的十字路口,纤细、敏感,且带来刺痛的觉醒。(本次共读活动可从三本中任选一本)
《独生女儿》(长篇)
重新探讨母职、家庭的定义,献给所有未抵达的母亲与非典型的生命。
当生育成为职责,当身体被社会围剿,当孩子的未来前景不明,生还是不生?这是当代女性面临的重大人生问题。“自我改造”的母亲、情谊坚定的闺密、艰难重生的邻居、辛勤付出的医生和育儿师……内特尔将这些由女性织就的支持系统和情感关系刻画得精准又动人,创造出一个令人鼓舞、值得期盼的命运共同体。
《红鱼之姻》(短篇集)
“与寄生物共生,便意味着要接受被侵占的现实。”
借动物、昆虫和真菌为镜,折射人类关系的共生与互噬。泰国斗鱼、蟑螂、流浪猫、真菌、蝰蛇……内特尔以人与周围生物的微妙关系为切入点,剖析那些我们羞于承认的占有欲、脆弱性,与近乎残酷的依存本能。
《真正的孤独》(短篇集)
“不完美之人,生活在不完美的世界上,我们注定只能找到幸福的碎屑。”
仙人掌、迷恋的眼睑、特殊的友情、怪癖......内特尔从细微之处撕开人类优雅的社交表皮,探索心灵角落略微变形的景观和隐秘共鸣。内特尔让我们习以为常的经验略微变形,以女巫般的技法切开生活的囊肿,在人类令人不安的痴迷、执念和缺陷中发掘隐藏的美。
书 摘
几周前,隔壁公寓搬来了新邻居,是个带着儿子的女人。那小男孩看起来过得并不开心——这么说还算客气的。其实我一直没见过他,但哪怕只是听声音,都能有这种感觉。一般在下午两点左右,他家散发出的食物的气味弥漫在整个楼道上时,他会放学回来,总是不耐烦地按响门铃,左邻右舍都能听到。每次一关上门,他就会高声抱怨饭菜。从气味上判断,他家的食物肯定既不健康也不美味,但这孩子的反应无疑也过头了些。考虑到他这个年龄,他那满嘴的污言秽语实在让人不安。他还经常用力摔门,把各种东西砸向墙壁,而且往往折腾很长时间。母子俩搬来后,我已听到过三次,但没有哪次能忍到最后,所以我还真没法说每次都是怎么收场的——那孩子的尖叫如此刺耳,充满绝望,我不得不离家避开。
我得承认,我向来不太擅长跟孩子相处。如果有小孩向我靠近,我总会避开;如果不得不与他们打交道,我就会手足无措。我是这样一种人:只要在飞机上或者候诊室之类的地方听到婴儿的哭声,就会精神紧张;只要哭声持续超过十分钟,就会抓狂。倒不是说我特别讨厌孩子,看到他们在公园玩耍或为了一件玩具在沙坑里打闹,我甚至觉得挺有意思。孩子是活生生的例子,展示着但凡不受礼仪和道德的约束,我们人类将会是什么样子。多年来,我一直试图说服我的闺密们,生育子女是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我告诉她们,一个孩子,无论乖巧起来有多可爱、多甜蜜,总是会限制自由、带来经济负担,更不用说会使人身心劳累:十月怀胎,半年或更长的哺乳期,在孩子的幼儿期夜不能寐,随后在整个青春期又焦虑不安。我总是言辞犀利地向她们解释:“何况,这个社会的规则是让我们女人——而不是那些男人——负责照顾孩子,这往往意味着牺牲事业、个人爱好、性爱,甚至牺牲掉伴侣关系。真的值得吗?”
大师工作坊
Nazli: Fire and Ink-Stories of Desire
俞冰夏:存在主义入门
Melissa Wan: Writing Sex and Intimacy in Fiction
中文虚构短故事(每月开展)
钱佳楠: 创意写作工作坊
中文非虚构短故事(每月开展)
Memoir Writing
Young Adults Personal Essay
剧本创作
诗歌
里所诗歌工作坊
写作生活节
来源:中国三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