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解放西路,一栋四层砖混小楼至今保留着上世纪的建筑肌理。它没有玻璃幕墙与空中花园,仅一块斑驳的“海口百货大楼”红字招牌悬在立面,却在上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连续三十年成为全岛群众“进城采购”的核心目的地。
在解放西路,一栋四层砖混小楼至今保留着上世纪的建筑肌理。它没有玻璃幕墙与空中花园,仅一块斑驳的“海口百货大楼”红字招牌悬在立面,却在上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连续三十年成为全岛群众“进城采购”的核心目的地。
如今人们谈论起它,记忆总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有人清晰记得1976年大楼扩建后,攥着布票挤入棉布柜台的场景。也有人对“创新电脑城”的机箱轰鸣声、近年铁栅半掩的模样印象深刻。
真实史料与民间记忆、辉煌过往与业态变迁,共同沉淀在这栋建筑里,成为海口最具烟火气的城市商业档案。
据《海南省志·商业志》记载,1958年海南行政公署为整合商业资源,决定将原“海南贸易公司门市部”(经海口市档案馆藏商业档案核实为大楼前身)从骑楼老街迁出,在解放西路选址新建,规划用地约7.5亩,定位“全岛规模领先的综合百货零售场所”。
项目由广东省设计院主导设计,参考广州南方大厦“井”字形动线,结合海南高温多雨气候在中部设约20米见方天井,同时配备电梯(1960年《海口日报》“百货大楼试营业”报道中提及该设施 为当时海口少有的配备电梯的百货场所),方便顾客通行。
1960年国庆节,大楼完成土建并试营业,但受三年困难时期物资供应紧张影响,初期仅售搪瓷缸、铁锅、肥皂等基础日用品。据1985年《海南商业史料》收录的老柜员访谈记录,上海产“蜂花”香皂曾按小块拆分售卖,“去大楼掰香皂”也成为群众对“排队抢购紧俏货”的调侃说法。
1964年,大楼发生一段载入地方商业史的往事。当年四月,广州中南橡胶厂向大楼供应6000双“解放鞋”(均为40码以上),入库当晚,仓库保管员在一箱用1951年《南方日报》包裹的鞋子中,发现36枚刻有“琼崖临时人民政府”字样的银元。
事件发生后,海口市公安局立即封存银元,海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现海南省文物局)派专家到场鉴定,确认这批银元为1928年琼崖纵队为筹集军备物资,在海口地下钱庄熔铸的“军饷银”,相关鉴定报告现存在海南省档案馆。该事件在1964年5月12日经《海南日报》第三版“百货大楼发现革命历史文物”专题报道后,“银元大楼”的昵称在民间广泛流传。
此后每逢大楼装修,工人总会留意施工区域。1992年第三次翻新时,施工单位在工地周边播放《红色娘子军》影片,这一细节被1992年8月20日《海口晚报》民生版“百货大楼焕新颜”报道记录。
计划经济时期,这里是海南岛重要的“物资供应枢纽”。据《海南省志·商业志》“重要商业事件”章节记载,1979年全岛第一张“进口手表购买券”在此发放。1983年10月,第一批通过正规外贸渠道引进的日本彩色电视机(共200台)从这里售出,当时购买群众排起的长队从解放西路延伸至新华南路,1983年11月《海南画报》曾以“百货大楼电视热”为题刊登相关照片。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海口居民婚嫁时,能在大楼“三大件柜台”一次性购齐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是极体面的事,这一社会现象在1984年《海口社会生活调查》中亦有提及。
1988年海南建省后,大楼紧跟对外开放政策,将四楼改造为“免税外汇商场”,主营进口丝袜、雀巢咖啡、555香烟等商品,入口由武警值守,消费者需凭护照或华侨证入场,1988年10月15日《海南日报》头版曾刊登文昌华侨抱着装满商品的纸箱走出商场的照片,配文“海南速度,从百货大楼走向开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明珠广场(1995年开业)、乐普生百货(1996年开业)、第一百货(1997年开业)等新型商业体陆续建成运营,海口商业格局迎来迭代,百货大楼首次面临“业态老化、竞争力下降”的挑战。
2001年,因大楼运营主体海口市百货公司(企查查显示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100%持股海口百货大楼)陷入经营困境、资不抵债,经海口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大楼业态进行大幅调整:一层分割为12个小型铺位,转型销售旅游鞋、贝壳饰品等小商品;二三层整体出租给海南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改造成“创新电脑城”,当时《海口晚报》“商业业态调整”专栏曾报道“电脑城入驻百货大楼,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同时提及“部分电梯因维护成本过高停止运行,仅保留一部货运电梯改造后供客用”。
2008年,温州某投资公司提出整体收购计划,拟拆除大楼后建设“解放西城市综合体”。消息经本地论坛“海口老街坊”发布后,引发市民广泛讨论,“保护百货大楼就是保护城市记忆”的呼声高涨。
最终,经海口市文物局组织专家评估(2008年《海口市历史建筑评估报告》将其列为“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近现代建筑”),结合文物保护志愿者联名建议,该收购计划终止,但“拆与留”的争议仍导致大楼维护资金滞后,外墙水刷石逐渐剥落,夜晚仅钟表柜台亮着一盏日光灯,这一现状在2009年《海口老城区现状调查报告》中亦有描述。
2020年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大楼迎来新的转型尝试。据2020年12月《海口日报》“老建筑新生”专题报道,一楼临街5个开间被海口本地商户租用,开设“老海口糖水铺”,店铺保留了大楼原有的木质柜台并改造成长条餐桌,玻璃板下陈列的1984年布票、粮票,均为商户从海口市旧货市场征集的实物。同年,大楼退休职工自发成立“百货大楼记忆整理小组”,在三楼原仓库角落设置“旧物展示区”,初期展品包括印着“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字样的的确良衬衫(1978年生产 由退休职工王某捐赠)、1980年代上海产铁皮暖水壶(退休职工李某提供),以及一本盖有“1981年购于海口百货大楼”印章的《新华字典》(由老街坊陈某捐赠),展示区旁附有手写提示“欢迎市民捐赠相关旧物,若能附带与物件相关的故事,可联系整理小组记录存档”。报道还提及,不少老街坊主动参与,其中一位曾在大楼工作的退休会计,捐赠了1964年报道“银元事件”的《海南日报》复印件,并配合整理小组录制了口述回忆。
如今的海口,西海岸免税城灯火璀璨,日月广场的景观瀑布声与海秀快速路的车流声交织,而解放西路上的这栋四层小楼,仍保持着规律的作息:每天早上9点由值班人员准时拉开铁门,阳光透过天井洒在磨得发白的马赛克地面上;傍晚6点按时熄灯,仿佛在繁华都市中为“记忆”留了一处专属空间。
没人能确定它未来会如何变化,但每当整点的钟声响起(该机械钟为1964年从上海钟表厂采购 2019年经海口市钟表协会志愿者修复后恢复运行),路过的海口老人仍会下意识抬头 —— 这钟声与1964年大楼启用时的声音一致,虽不洪亮,却能瞬间将人拉回那个物资虽不充裕、却满含生活热望的年代。
海口百货大楼值得被铭记,不仅因为它是一栋承载历史的建筑,更因为它见证了海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到开放的商业转型历程,是城市学会“消费”“选择”与“成长”的重要见证者。它的“衰败”是商业迭代的自然结果,而“倔强”则源自对城市记忆的坚守,提醒着每一个奔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海口人:所谓繁华,从来不是割裂历史的全新开始,而是带着过往的印记,一步一步走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来源:老韓随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