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9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演讲,以近乎“战报”的姿态罗列以色列近两年来的军事成果:消灭也门胡塞武装半数领导层、击毙哈马斯领导人辛瓦尔、定点清除黎巴嫩真主党首领纳斯鲁拉、摧毁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斩首伊朗多名高级将领与核科学家……
当地时间9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演讲,以近乎“战报”的姿态罗列以色列近两年来的军事成果:消灭也门胡塞武装半数领导层、击毙哈马斯领导人辛瓦尔、定点清除黎巴嫩真主党首领纳斯鲁拉、摧毁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斩首伊朗多名高级将领与核科学家……这场充满火药味的演讲,不仅引发阿拉伯与非洲国家代表集体离场抗议,更将以色列与西方盟友的矛盾推向台前。内塔尼亚胡的“战功秀”究竟是军事胜利的宣言,还是政治博弈的筹码?中东局势又将因此走向何方?
军事“成绩单”背后的战略意图:以战促谈还是以战控局?
内塔尼亚胡在演讲中详细列举的“战绩”,涵盖了也门、加沙、黎巴嫩、叙利亚、伊朗五个方向,几乎覆盖了中东所有与以色列存在利益冲突的势力。从军事角度看,这些行动确实体现了以色列“精准打击、先发制人”的战术风格。例如,2023年10月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后,以色列迅速展开“铁剑行动”,通过空袭、地面进攻与情报战,在半年内击毙辛瓦尔等核心指挥官,重创哈马斯军事能力;2024年初,以色列针对黎巴嫩真主党高层实施“定点清除”,迫使真主党暂时收敛对以色列北部的火箭弹袭击;而对伊朗核设施相关人员的斩首行动,则被视为对伊朗核计划的直接威慑。
然而,这些军事行动的战略目标却存在争议。内塔尼亚胡将以色列的行动定义为“为西方而战”,声称“没有以色列,欧洲将陷入混乱”,试图将以色列塑造为中东“防波堤”。但这种叙事掩盖了更深层的战略动机:一方面,通过持续军事压力遏制伊朗及其盟友的地区影响力,维护以色列在中东的军事优势;另一方面,以“安全威胁”为借口,推动美国等西方国家加大对以军事援助,甚至为未来可能对伊朗的直接军事行动铺路。
但问题在于,军事胜利能否转化为政治资本?内塔尼亚胡列举的“战绩”中,部分目标(如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摧毁”更多是结果而非以色列单方面行动的成果,而针对伊朗的斩首行动虽短期内削弱了其核计划相关人员能力,却未能阻止伊朗继续推进核技术发展。更关键的是,这些行动加剧了中东地区的仇恨循环——哈马斯、真主党等组织的支持者并未因高层被击毙而减少,反而因“复仇”情绪强化了抵抗意志。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或许能赢得战术胜利,却难以换取长期战略稳定。
联合国演讲变“骂战”:西方盟友的“背叛”与以色列的孤立
内塔尼亚胡在演讲中罕见地批评西方领导人,尤其是那些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称“你们在战斗中屈服了”。这一表态直指西方盟友与以色列在巴以问题上的分歧。自2023年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西班牙、爱尔兰、挪威等欧洲国家先后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试图通过“两国方案”推动和平;而美国虽持续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支持,却也多次呼吁以色列“克制”,避免造成平民伤亡。内塔尼亚胡的指责,本质是对西方“道德压力”的反击——他试图将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包装为“保卫西方价值观”的必要之举,而将西方的批评归为“软弱”。
然而,这种叙事并未获得广泛认同。演讲期间,至少50个阿拉伯和非洲国家的100多名代表离场,以行动表达对以色列政策的不满。更耐人寻味的是,连部分西方国家代表也选择沉默或提前退场。这种集体抵制的背后,是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军事行动合法性的质疑。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多次指出,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可能导致“种族灭绝风险”,而国际刑事法院也已对内塔尼亚胡等人发出逮捕令。内塔尼亚胡的“战功秀”,在法律与道德层面反而成为以色列的“负资产”。
与此同时,内塔尼亚胡通过扩音器在加沙播放人质名单的举动,虽试图展现“人文关怀”,却也暴露了其政治算计。这些被认为存活的人质中,部分可能已被哈马斯转移或隐藏,以色列的“承诺”更多是向国内选民传递“不放弃”的信号,而非实际解救方案。这种将人质问题政治化的操作,可能进一步激化与哈马斯的矛盾,延长人质困境。
结语:军事胜利的“幻觉”与中东和平的“遥途”
内塔尼亚胡的联合国演讲,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试图通过罗列军事“战绩”巩固国内支持、施压西方盟友、威慑地区对手。然而,军事胜利的“幻觉”无法掩盖中东和平的遥远——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虽重创了对手,却未能消除仇恨的根源;西方的道德压力虽让以色列感到“被背叛”,却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和平的渴望。未来,中东的走向将取决于以色列能否在军事强硬与政治妥协间找到平衡,而这一过程,注定充满波折与不确定性。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松林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