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国伊凡雷帝时期,这个皇帝大概3岁登基继位,大权被太后以及几个辅政大臣把持,但是几年后,太后去世,年幼的皇帝(大概8岁)根本做不了什么,大权旁落,接连出现权臣,甚至出现了长达9年的波雅尔当权时期。
有一句话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搬也搬不动,搬也搬不走。
而猜忌这种心思,一旦播下种子,再想清除,难如登天。
一有风吹草动,雨水滋润,这个种子立马生根发芽,一发不可收拾。
利益越大,越相关,猜忌越大,斗争越狠,下手越重。
古往今来,权力斗争、利益争夺,无不如此。
人与人如此,国与国何尝不是如此?
俄国伊凡雷帝时期,这个皇帝大概3岁登基继位,大权被太后以及几个辅政大臣把持,但是几年后,太后去世,年幼的皇帝(大概8岁)根本做不了什么,大权旁落,接连出现权臣,甚至出现了长达9年的波雅尔当权时期。
波雅尔就是世袭的大地主大贵族阶层,对皇权构成很大制衡、威胁,导致伊凡雷帝看似一个“傀儡”。
而这个皇帝从年幼到长大过程中,形成了猜忌心极重的性格,也变得非常残酷专横,总是疑神疑鬼,觉得谁都要废黜他,夺取他的大位,取代他,消灭他。
1547年,得益于贵族之间、辅政大臣之间大内讧,17岁的皇帝终于得以加冕,逐渐掌握大权。
但是就算皇帝掌握越来越多的大权,他的猜忌心依旧非常巨大。
尤其是当他在1558年发动了东欧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利沃尼亚战争后,俄国重心被长期集中在这个战争之上。因为战争拖的太长时间了,导致国内危机重重,伊凡雷帝的统治出现动摇不稳。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当战争越来越不利,国库消耗越来越难以支撑的时候,伊凡雷帝开始了对俄国国内进行肃清清洗大行动。
甚至当战场接连大败,他都把责任归咎于是俄国国内尤其是高层有人泄露作战计划,并且把怀疑对象集中到它认为的对手那里,特别是那些波雅尔势力。
当然了,阴谋推翻这个皇帝的行动,要说不存在,也不现实。
在这种内外巨压之下,任何一个事情,都可能引发大风暴。
1567年夏天,一封“信件”被皇帝的人截获了。
经过一番“查明”,原来是波雅尔势力几个头头,包括费多罗夫要跟波兰国王暗中勾结,竟然要“投靠”“臣服”波兰国王,还计划秋天时候趁伊凡雷帝再次率领大军继续利沃尼亚战争的时候,跟波兰国王合谋,路上围困伊凡雷帝,并且拥立新皇登基。据说这个费多罗夫是当时最有名望的波雅尔,是个主谋。
当俄军在利沃尼亚战场上再次大败后,伊凡雷帝从前线返回莫斯科,认为这封“信件”不是假的,认为就是有人在搞大事,在通敌。
随后,一场惊天大案就此爆发了。
俄国无数人因此丢了性命,其中仅仅费多罗夫这个案件,就导致450人丧命,其中有150名属于贵族。
截至到1569年,伊凡雷帝将跟有资格跟他争夺劝你的所有竞争者,全部消灭了。
但实际上,这封“信件”到底是不是真的?
很难说。
大概率是找战争失败的替罪羊,又或者就是找个借口铲除异己。
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来源:初夏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