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永续 新声激荡——济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魅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06:46 1

摘要:“启蒙老师,诲人不倦。育我成长,如父似母……”9月8日上午,济宁2025年秋季敬师礼活动在济宁孔子学校举行,2000余名中小学生将对恩师的感激融入誓词。

尼山,钟灵毓秀、文脉悠长。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在济宁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2025年9月,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孔子诞生地拉开盛大帷幕。济宁,这座承载着千年儒家文化底蕴的城市,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近年来,济宁扛牢挖掘、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责使命,在文化“两创”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启蒙老师,诲人不倦。育我成长,如父似母……”9月8日上午,济宁2025年秋季敬师礼活动在济宁孔子学校举行,2000余名中小学生将对恩师的感激融入誓词。

“当我双手合拢高揖过额、再深深躬身拜下,一字一句说出‘铭记师恩’这四个字时,才突然读懂了老师们多年来的良苦用心。”谈及参加这次敬师礼的感受,孔子学校五年级17班张熠桐坦言,活动浓浓的仪式感不仅瞬间加深了自己对老师的理解,“尊师重教”的理念也在心底具象化了。

从创新诠释古礼内涵,将传统“拜师礼”升级为契合时代的“敬师礼”,到教师节前夕组织近千所学校同步开展秋季“敬师礼”活动,再到把精心编排的敬师礼搬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走进校园的“敬师礼”,已逐渐成为我市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载体。

如何让沉睡在典籍中的古老智慧“活”起来?济宁的回答是:创新阐释,贴近时代。

佩戴VR头显,身临其境地陪伴在李白、高适等传奇诗人身侧,漫步于朱雀大街,拜谒岐王府邸,最终在奔流咆哮的黄河边,卧听李白醉吟《将进酒》……这是济宁博物馆推出虚拟现实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现场体验感受。

“这不是一次传统意义上的‘看电影’,而是一场真正的时空‘穿越’。感受诗词名篇萦绕身旁的独特氛围,无法想象是一段多么奇妙的旅程。”体验者小杜发出感叹。那些曾经停留在书本中的诗句与想象,悉数化为可感、可触、可共情、可沉浸的盛世幻境。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创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机和内涵是关键。近年来,济宁立足资源禀赋,厚植文化根基,深入研究阐释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创新传统文化时代表达,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依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等儒学研究机构,和清华、北大等16所顶尖高校共建联合研究生院,面向海内外选聘23位儒学大家、泰山学者和尼山学者,组建12个儒学研究高端学术团队,先后撰写出版《中华礼乐文明大系》《儒学精神与中国梦》等代表性著作160余部;大力开展《论语》译介工程,先后翻译出版13种语言的中外文对照本《论语》,以及多语种版本的《论语诠解》《孔子这样说》等著作,推动儒家经典走向海外、广泛传播;同时,我市持续加强文化普及推广工作,以济宁古今优秀人物家风家教故事、家训家书为主要内容,编印《济宁市青少年教育系列丛书》。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岁月》《小花》荣获“金菊奖”“五个一工程”奖,《武梁祠》《微山湖》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4优秀国产纪录片选集”。集结国内报告文学名家,推出文化“两创”成果《尼山之光——文化“两创”的济宁答卷》。

从故纸堆里的潜心钻研,到城乡角落的生动实践,再到面向世界的自信表达,济宁正以扎实的脚步,走出一条以研究阐释赋能文化传承创新、以文化力量助推城市发展的特色之路。(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鲍童)

来源:济宁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