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就这么个对“能不能明说用了预制菜”的实在诉求,能把有370多家直营店、一年要接待6000多万人的“西北菜大佬”西贝,拽进了一场闹了好几周的信任危机里。
2025年9月,罗永浩在社交平台上吐了个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就这么一句话,跟炸雷似的,把中国餐饮圈的平静给打破了。
谁能想到,就这么个对“能不能明说用了预制菜”的实在诉求,能把有370多家直营店、一年要接待6000多万人的“西北菜大佬”西贝,拽进了一场闹了好几周的信任危机里。
从一天少赚200万,到搞出“七岁毛毛抱大腿哭着要吃西贝”的离谱公关,再到股东扎堆跑路、门店悄悄关门——这个以前喊着“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百亿品牌,硬是用一连串“作死操作”,活成了商业圈里“做好事难、搞砸事易”的真实例子。
其实一开始,这事本来有机会好好解决。罗永浩核心就是想让西贝“把预制菜标明白”,毕竟2025年预制菜都快卖到5000亿规模了,大家不是不能接受工业化生产,怕的是被蒙在鼓里还多花钱——花着现做菜的钱,吃的是微波炉热的半成品,完了还要为品牌说的“情怀”买单。
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第一反应不是沟通,而是硬刚:“罗永浩这话害了我们,肯定要告他”。就这态度,直接把“该不该用预制菜”的讨论,变成了“大企业欺负普通消费者”的骂战,西贝攒了这么多年的好口碑,一下就裂了缝。
为了证明自己“没毛病”,西贝又搞了个“全国门店后厨直播”,结果反而把自己的问题全暴露了。镜头里,能看到保质期18个月的冷冻海鲈鱼、24个月的冻羊腿,厨师拿着复合调味料兑水就成了鸡汤——这一下,大家对西贝“现做现炒、新鲜地道”的期待,全碎了。
更让人膈应的是西贝的“两面派”:嘴上说“中央厨房预处理不算预制菜”,说门店热一下是“标准化流程”;可北京有个李阿姨去店里,花21块买的“手工大馒头”是冻货热的,给孩子点的“营养儿童餐”,里面的西兰花居然是两年前冻的。企业说的和消费者感受到的完全是两回事,那点“技术辩解”根本没人信,网友都调侃:“西贝对预制菜的定义,比我觉得‘加班不算上班’还离谱”。
要是说预制菜是“导火索”,那西贝后来的公关操作,就是往火里泼汽油。9月23号,西贝官方公众号发了一篇《七岁的毛毛: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的小作文。文中描述,一名7岁的男孩毛毛听说西贝要倒闭,冲进店里抱住店长大腿哭,妈妈怎么哄都没用,就喊“我就要吃西贝”。
这篇小作文原想靠“温情故事”拉回人心,可这故事编得太假了,一个细节就露了馅——按正常情况,7岁孩子平均身高也就1米2多,成年人的大腿根本没那么高,除非孩子进门就扑到在地,否则怎么可能“抱住大腿”哭?这明摆着把大家当傻子,小作文被骂成“史上最烂公关”,西贝没两天就赶紧删了,可早就成了全网玩梗的素材:“吃西贝能治三高”、“吃西贝能让姨妈准时”等段子越传越离谱,西贝的信誉也越掉越厉害。
其实,这个时候最好的“公关”就是没有公关,毕竟现在民众的关注热点已经被“喜马拉雅放烟花”等转移。令人意外的是,西贝公关本就堪忧的智商与情商,在面对 “一碗汤换北京一套房” 这则离谱故事时的表态,把大家关注的焦点,再度集中到了西贝身上。
西贝官方认证公众号“西贝品味早读”曾发布的一则视频《我给大爷一碗汤,大爷要送我北京一套房》最近引发了网友热议与吐槽。
视频中,西贝北京六里桥旗舰店店长刘某霞讲述了一段离奇经历。她2002年在门店工作时,接待了一位来自内蒙古的顾客。该顾客先是提出要一碗羊肉汤、一碗凉汤却只付一碗的钱,此后她多次服务这位顾客。2004年这位顾客要去养老院,竟要将北京一套房子送给她,17 岁的她吓得拒绝。
此情节太过离奇,许多网友难以置信,按刘某霞所述她2004年17岁,她2002年就在西贝门店工作了,那她当时岂不是只有15岁。这样算的话,西贝是不是已经涉嫌使用“童工”了?
9 月 25 日,有记者致电西贝服务热线,客服确认这个视频是“真人真事”,但对于刘某霞是否 15 岁就在西贝上班表示不清楚。网友们纷纷吐糟这又是西贝的又一次“灾难性公关”。
公关搞砸只是表面,西贝真正垮台的原因,是它早有的“内伤”。以前西贝的模式多牛啊——自己建产地、搞中央厨房、做冷链配送,70多种调料包统一做,菜也全处理好再送门店,单店后厨能少12平米,切菜的师傅也能少4个。就靠这套高效的法子,西贝从地方品牌做到了全国有名。可现在大家吃饭,不只是图方便,还想要点“烟火气”——吃西北菜,要的是锅里炒出来的香味,不是微波炉热出来的“工业味”。
以前西贝靠“西北菜”立住脚,《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黄馍馍、张爷爷空心挂面,让大家觉得“这才是地道西北味”。可2023年改名叫“西贝XIBEI”,喊着“把更好的给孩子”,想做“带娃吃饭首选的店”。可口号喊得响,实际根本没做到——嘴上说“给孩子最好的”,儿童餐里全是冷冻预制菜;想让大家觉得“家庭聚餐温馨”,连“现做”这个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有家长在网上吐槽:“西贝的‘对孩子好’,也就摆了个儿童座椅,孩子吃的菜根本不行”。一边编“七岁毛毛爱西贝”的假故事,一边给孩子吃两年前的冻羊腿,这哪还有什么“情感温度”?
信任没了,生意自然就垮了。9月23号,天眼查上能看到,西贝在广州的公司变了股东,一些老股东走了,连法人、执行董事这些职位都辞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核心团队对西贝彻底没了信心,要赶紧跑路避坑。差不多同时,苏州繁华地段的西贝繁花中心店也贴了闭店通知,虽说理由是“商场合同到期”,可这节骨眼上关门,谁都知道经营困难,这就像最后一根稻草,把西贝压得更狠了。
回头看西贝这事儿,真不是预制菜的错。预制菜本来就是餐饮发展的趋势,大家能接受,前提是“明说”和“值这个价”,不是被瞒着、花冤枉钱。品牌想升级也没错,可光靠编故事、搞虚的,根本站不住脚。西贝这事,给所有做生意的提了个醒:现在网上信息这么透明,品牌和消费者不是“我说你听”,得互相尊重、好好沟通。真正能让品牌立住的,不是会营销、店开得多,而是把产品做好、尊重消费者,出了问题敢认错、肯改正。
现在西贝也在调整,想把信任找回来——有些菜又开始现炖了。可信任这东西,碎了就难拼回来,就像镜子摔了,粘好也有缝。做生意哪有永远的老大,关键是知道顾客要什么。餐饮这行,根本不是靠标准化流程或者假故事就能做好的,靠的是菜里的香味、食材的新鲜、说话算话的诚意——是那种吃饭时能感受到的、热热闹闹的生活气。
西贝这一跤,不只是它自己的教训,也是整个餐饮行业该想的事:追求效率没错,可别忘了顾客真正想要什么;店开得再多、规模做得再大,也别丢了“真诚”这个根本。毕竟,咱们去饭店吃饭,吃的是菜,图的是实在,信的是店家的诚意。这才是餐饮行业最该记住的本分,也是所有生意能长久做下去的根。
来源:看见与见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