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新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06:51 1

摘要:沿青石板路前行,一群年轻人正涌入黄瓜采摘大棚。村民胡乃明正给黄瓜藤蔓整枝,看到这群从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前来研学的大学生,热情地递上刚摘下的黄瓜:“尝尝!”

晨雾尚未散尽,已有大巴车驶入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的乡间小路。“胶东大院”崭新的一天,在四方来客的喧闹中开启。

沿青石板路前行,一群年轻人正涌入黄瓜采摘大棚。村民胡乃明正给黄瓜藤蔓整枝,看到这群从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前来研学的大学生,热情地递上刚摘下的黄瓜:“尝尝!”

这种黄瓜采用农技培训中心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育而成,口感更甜更脆,产量也提升了两成。“每斤能卖3元钱,每亩地比以前多赚1400多元!”胡乃明又带着大学生来到采摘区,“大家注意,选这种颜色翠绿、粗细均匀的黄瓜,用剪刀从果柄处剪断,轻拿轻放。”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采摘的采摘,装箱的装箱,忙活起来。

采摘体验之外,“胶东大院”的非遗展示区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取自山野的柔韧荆条,在传承人呼长波手中上下翻飞,如变戏法般,被编织成结实耐用的筐篮。“荆条要经‘刮皮去节’‘火烤塑形’等工序,每根荆条都要保留完整韧皮;而编筐的秘诀在于手上力道均匀,这样才能让筐体匀称结实,承重百斤不散架。”听呼长波说完,游客们开始下手“编筐”。“经纬交织”“收口锁边”这些技法讲起来简单,想掌握好却并不容易。

“这体现了胶东人民‘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来自青岛的游客李倩顿生感慨。取材于大自然的简单容器,其朴拙的形态与坚固的构造,至今仍传递着先人应对自然的坚韧精神和聪明才智。

在培训基地会议厅里,青岛市李沧区王家下河社区的党员培训活动正在进行中。“胶东大院以前竟是这般模样?!”青年党员吕文超望着墙上的老照片惊叹道,断壁残垣、杂草没膝,与如今多产融合发展的共富基地有天壤之别。

“能让‘凉资源’变成‘热资产’,全靠跨区联建这步棋。”南墅镇西院上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刘孟说。2020年,青岛市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出台政策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建,莱西市南墅镇成功“牵手”李沧区九水路街道。李沧区的资金注入后,莱西市80亩闲置土地得以盘活,建立了这个城乡联建共富基地项目——胶东大院。

刘孟进一步介绍,大院以胶东民俗文化为特色,不仅成功盘活了闲置资源,带动本地村民增收与就业,还发展成为青岛市“乡村振兴研学基地”及首个“城乡党员贯通式培训基地”,每年吸引上千名师生前来实践。此外,专业团队入驻后开发了系列特色课程,并带动了民宿、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延伸产业的发展。

墙上展板清晰记录着大院蜕变:联建之初年收入为零,如今年收入已达300万元,还带动了180余名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

移步至“胶东记忆”主题民宿区,“民宿管家”赵淑兰正在向学生们演示铺床技巧。“我们民宿采用‘统一标准+特色服务’模式,每间房都配有当地非遗手工艺品,客人特别喜欢,旺季时一房难求。”赵淑兰边示范边介绍。

在农产品直播间,莱西建新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刘香志的解说引来网友纷纷下单:“这些地瓜来自我们的联建基地,口感软糯,味道香甜,价格实惠。按订单生产,既保证了品质,又让农户吃下定心丸。不多说了,上链接!”

暮色渐浓,文旅休闲区灯火初上。葡萄藤掩映的独栋小院、随风摇曳的音乐喷泉,共同勾勒出惬意的乡村夜景。补给点前,村民刘希知忙得不亦乐乎。“文旅产业带来了人气,节假日一天能挣上千元,过去哪敢想!”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成)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