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的指针拨回2010年9月27日,当沈阳地铁1号线首列车缓缓驶入站台,不仅划破了这座有着厚重工业历史的城市的清晨,更将“地铁时代”的印章,深深镌刻在沈阳城市发展的年轮里。
时光的指针拨回2010年9月27日,当沈阳地铁1号线首列车缓缓驶入站台,不仅划破了这座有着厚重工业历史的城市的清晨,更将“地铁时代”的印章,深深镌刻在沈阳城市发展的年轮里。
十五载春华秋实,十五载砥砺前行。从单线到组网,从“出行工具”到“生活伙伴”,沈阳地铁用204公里的轨道,串联起机场、车站、商圈、公园与博物馆,也串联起千万市民的通勤日常、求学之路、休闲时光与归乡之途。每一公里延伸,都是城市梦想的生长;每一次车轮转动,都是民生温度的传递。
15载织网
从“十字骨架”到“环网通达”
轨道延伸城市梦想
2010年的沈阳,地铁线路图上还只有1号线“孤独的身影”,如今再望,6条线路似舒展的城市脉络,146座车站遍布城区,实现核心区域全覆盖的同时,更打通了“空铁联运”的关键节点——从沈阳站、沈阳北站的人流熙攘,到桃仙机场的空港枢纽,地铁让“陆空无缝衔接”从愿景变为日常。
15年,沈阳地铁运营里程突破200公里,日均客运量跃升至210万人次,单日最大客运量达255.27万人次,累计运送乘客即将突破50亿人次,这组数字的背后,藏着上班族告别“早高峰堵车”的轻松,藏着学子“跨区上学不迟到”的安心,藏着老人“坐着地铁去公园”的惬意,也藏着游客“乘地铁游沈阳”的便捷。
当清晨的第一班地铁载着赶路人驶向远方,当夜晚的末班车护送晚归人回到家中,轨道延伸的方向,正是城市梦想生长的方向,从“十字骨架”到“十+环”线网,从“空铁联运”到“空中地铁”飞驰而过,沈阳地铁用钢轨丈量城市发展的广度,更用便捷勾勒市民幸福的维度。
15载守护
以“零懈怠”护佑千万程
安全是不变的底色
“安全”二字,是沈阳地铁从运营首日起,15年来从未动摇的底线,更是刻在岗位准则里的承诺,守护每一次出发与到达。
雨雪未至,检修团队已对车站排水系统展开“地毯式”排查,精细的开展一次又一次的演练,只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夜色深沉,隧道和车站内的检修人员,手持检测仪器,细致排查钢轨、信号等各类设备设施的细微隐患,365个日夜“不打烊体检”,确保次日列车安全准点;节假日或赛事活动期间,数字监测系统实时捕捉客流变化,行车组织、客运安排动态优化,精准匹配运力,让市民游客出行更多了份愉悦从容。
今年6月,沈阳地铁1、2号线最小行车间隔缩短至3分和2分55秒,这看似平常的突破,背后是15年设备迭代、技术升级的积累与沉淀,更是无数地铁人“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精”的坚守。15年,“零事故”,实现了出行效率与乘车体验的“双提升”,这份成绩单,是给千万乘客最踏实的承诺,是沈阳地铁的本色。
15载温暖
从“行有所乘”到“乘有温度”
细节里藏着民生关怀
“请问有水吗?我的头有些晕”“您好,母婴室在站台东侧,我带您过去”——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沈阳地铁的车站里发生。15年来,沈阳地铁的服务从未停留在“交通工具”,而是一点点将贴心、温暖与便捷融入市民乘客每一段旅程,把“行有所乘”的基础需求,升级为“乘有温度”的情感体验。
清晰的标识指引,让乘客出行不再迷失方向;“爱心雨衣”让突遇雨雪的你不再慌张;“便民路条”上标注的景点指引,成了来沈游客的“出行攻略”;“冷暖车厢”的贴心划分,让怕凉的老人、畏寒的孩子都能找到舒适的位置;“准妈妈贴”,乘客主动让座的默契便成了常态;“东北话氛围墙”既让本地人倍感亲切,也让外地游客读懂了沈阳的烟火气;中高考期间,工作人员递出的矿泉水与文具,裹着“加油”的祝福;春节时的“站站年味浓”,挂满的红灯笼,喜庆的对联,让归乡人的归途满是家的温暖;CBA、演唱会等大型活动结束后,高效的客流引导,延时等候的列车,护送狂欢后的人们安全到家。
15年来,从“96200”客服热线随时接听咨询电话,到中英双语服务专窗帮助外国友人,“爱心预约”“车票安心退”“纳凉区”“会合点”……每一项便民举措的上线,都是对“民生无小事”的践行,越织越密的线路,越做越细的服务,积极构建兼具温度与效率的城市出行服务体系,是地铁从“交通工具”到“温暖空间”的跨越式升级,也是沈阳地铁为百姓生活提质的具象化表达。
15载同行
打造“流动风景线”
文化赋能城市记忆
当文旅特色报站声在车厢里响起,“毕业季”“开学季”的祝福广播回荡站厅,地铁便成了记录成长的“时光驿站”。15年来,沈阳地铁早已不只是“交通动脉”,更成了展示城市文化的“流动窗口”,让每一次出行都变成“可阅读、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化之旅。
儿童主题车站的卡通壁画前,总有孩子拉着家长驻足,把出行变成小小的童趣时光;国庆期间沈阳地铁“站站中国红”,用挂满五星红旗,为祖国送上最诚挚的祝福;“文旅一脉”地图前,市民游客仔细规划行程,下一站风景从地铁始发;“地铁开放日”里,邀请市民走进调度中心、模拟驾驶室,近距离感受地铁的“智慧大脑”;“航空工业文化长廊”,让公共空间成为传递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地铁出行中厚植爱国情怀。
百余场文化活动、百余部“地铁故事”作品、全线覆盖的公益宣传不间断播放,沈阳地铁充分发挥地铁文化的辐射作用,让地铁站成为传递城市精神、展现城市魅力的窗口,让文化与出行同路、精神随旅途传递,让地铁的小空间成为展示城市、影响城市的大舞台。
展望
初心如磐,共赴下一段新程
十五载风雨兼程,轨道上的每一道辙印,都记录着沈阳的发展与变迁;站厅里的每一次微笑,都承载着市民的期待与信赖。从“地铁时代”的开启,沈阳地铁用15年时间,完成了从“交通载体”到“城市符号”的蜕变。
站在15周年的新起点,沈阳地铁将继续以“品质地铁、数字地铁、文明地铁、绿色地铁”为航向,用更智能的技术优化运营,让出行更高效;用更精细的服务温暖人心,让旅途更惬意;用更丰富的文化赋能轨道,让记忆更鲜活;用更绿色的理念守护城市,让发展更可持续。
15载同行,感谢并邀约。下一个15年,沈阳地铁将继续在时光里坚守,在创新中前行,以新理念、新形式和新角度对运营服务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持续地向“新”、向“智”、向“暖”为乘客提供更高品质的出行体验,让每一次出发都充满安心,每一段旅程都满载温暖,让轨道延伸处的城市梦想,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来源:沈阳公交网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