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成长在离异家庭,我在外地参加中考,那天冒着雷暴大雨母亲非要带我回家,因为次日要带我出庭打离婚官司,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读者提问:将军你好,我27,河南人,ENFP,男友29,山东人,ESFJ,都在杭州,年收入都是20w+,他略高于我。
恋爱一年有余,我享受他“男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他觉得我爱意的表达恰到好处,我们很合拍、很甜蜜,几乎从不吵架。
过去一年曾有过两次因对未来规划不合打算分手,但都和好了。
我成长在离异家庭,我在外地参加中考,那天冒着雷暴大雨母亲非要带我回家,因为次日要带我出庭打离婚官司,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离异后我随父亲,高中是靠父亲供的,大学依靠贷款、兼职和勤工俭学,每次要钱都很难。
父亲家暴,没有上进心,还有点蠢,贷款了大几十万“创业”,很快挥霍一空,无法还款,已成老赖。
我现在偶尔给他一点生活费,没有意向也没有能力替他承担贷款。
母亲在我幼年时就出轨,我怀疑过弟弟不是父亲的孩子,她有浓重的重男轻女情节,离异后几乎没有为我花过一分钱,还经常以死逼我“我只想赶紧给儿子买房娶媳妇,把欠你们的还完我就去死,你也不用叫我妈了”。
我们在去年底大吵一架后断联,以后不计划有任何联系。
男友也是农村人,用他的话说家庭幸福,他也有个弟弟,但是我觉得他有单方面美化的嫌疑,因为他很感性、很敏感,需要我给到安全感。
我们的分歧在于我是不婚不育主义者,不仅仅是由于原生家庭,也有我的理性考量,我身边结婚的朋友已经到了离婚阶段,我对婚姻没有任何信任。
恐育严重到我认为生孩子会对我的身体、精神、经济状况、职业生涯等进行全方面的摧毁,完全击垮我。
而男友的理想生活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我知道他面临压力,无法向家人直言,肯定会被逼着分手。
最近一次聊到这个话题,他问我“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分手?”,我顺着他的话说“就今天吧”,双方都压抑着悲伤,和平分手了。
我跟他挑明,他并不是我的理想结婚对象,但我曾想过,如果他特别向往婚姻,我可以陪他走入,但是生育无法妥协。
分手第一周我以为我想通了,周末约朋友散心,一切都很顺利,直到在高速上被追尾,我第一反应是给他打电话,他没有处理事故的经验,但是抽时间查资料,远程冷静指导我,最终顺利解决。
朋友说我已经做得很好了,报警时思路、表达都非常清晰,只是对前任过度依赖。
第二周情绪反扑,我把我们的合影剪成了视频,原意是好好告别、互删好友,但是视频发过去几分钟,就收到了他的电话,他哭着问我“我们不分手好不好?”。
我们相爱,很想和好,但和好以后还是要面临这样的痛楚,感觉会陷入两个选项都是错的选择题,不知道该怎么做,麻烦将军指导。
将军 · 答
看完你的提问,最深的感受是心疼和佩服。
父亲老赖、母亲出轨,他们既不给经济支持,也毫无情感支撑,还重男轻女压迫你,需要你提供生活费。而你即便在这样糟糕的家庭环境里,也并未被打倒,你靠自己考学、求职,你才27岁,就有年薪20万的工作,你很不容易,很辛苦,也很了不起。
你说你是不婚不育主义者,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因为理性考量。我完全理解你的选择,经历过父母离婚、家暴、出轨和情感勒索的人,可能都会对婚姻产生深刻的怀疑。
你跟男友对未来的目标不一致,的确很难调和。我之前说过,不婚不育不是一种婚恋观,而是一种人生观,你们未来要过的人生都已截然不同。
所以,就像你们已做的决定一样,长痛不如短痛,选择分手的确是更理性的决定。
但通篇读完,我从你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些你可能未曾察觉的东西,你不是一个真正坚定的不婚不育主义者,而是一个受过严重创伤的恐婚恐育者。
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真正的不婚不育是无论遇到谁,无论对方多么可靠,都不愿意进入婚姻、不愿生育。他们不是害怕被婚姻和生育剥削,而是明确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己的需要,他们向往的是另一种生活方式。
而恐婚恐育是内心渴望,但因为恐惧而不敢进入。从你对生育影响的描述“完全摧毁你、击垮你”,也能感受到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
你说曾想过如果他特别向往婚姻,你可以陪他走入,这也透露了你的真实心理——你不是完全拒绝婚姻,你只是有太多的恐惧和不安。
你的恐惧完全合理。父母失败的婚姻、父亲的家暴、母亲的出轨和情感勒索,身边朋友已经到了离婚阶段……这些都在向你传递一个信息:婚姻是不可靠的,生育是摧毁性的。
但我想请你做一个思想实验:
如果有一个完全可靠、值得信任的伴侣,他能给你充分的安全感,尊重你的节奏,与你共同创造一种不同于你父母的美好婚姻模式,你是否会重新考虑对婚姻的态度?
我不是在劝你结婚生育,而是希望你先意识到:你对婚姻和生育的拒绝,很大程度上源于创伤诱发的防御机制。 这种机制保护过你,让你避免重蹈父母的覆辙,但它也可能让你错过真正适合你的幸福。
关于你的男友,我看到的是一个温暖、细腻、爱你的人。他在分手后仍然在你需要时提供帮助,哭着求你不要分手,他对你的感情是真挚的。
你们的问题在于:他似乎无法真正理解你的恐惧,而你也不能完全认同他对“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向往。你们都只是在观念和规划层面上对待彼此的差异,并未真正去深入探索这份差异到底从何而起。
就像你说“男友有美化原生家庭的嫌疑,因为他敏感、感性,需要你提供安全感”,你先天然地以你的视角去解读他。但其实这跟原生家庭是否幸福没有绝对的关系,他能给你“男妈妈”式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体贴,这背后必有一份敏感和感性在支撑。
同样地,如果他也不能理解你恐婚恐育背后的创伤,坚持认为“结婚就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那你们也确实没有再继续关系的必要。
比起决定关系走向,你可能需要优先处理创伤,可以考虑接受专业心理咨询。未处理的创伤会影响我们的决策,让我们要么重蹈覆辙,要么过度补偿。无论你是否继续这段关系,都需要先与自己和解。
在这期间,你可以跟他坦诚沟通,你需要慎重考虑你们的差异,同时你也在做自我探索,无论分手还是复合,都不是一个永恒的决定。他也需要时间去考虑,他能否理解和承接你的恐惧,能否给你时间。
最重要的是,你也要以成长的视角去看待自己,你才27岁,你不需要现在就明确自己是「不婚不育主义者」,任何「主义」都是经历和行动后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先行的标签和口号。请允许自己随着成长和改变,做出不同的选择。
其实,从你至今的27年经历来看,你已经创造了与自己原生家庭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这证明了你拥有打破命运的能力。
我相信这种能力也能帮助你创建一种健康的亲密关系模式——无论最终是否结婚生子。
最后说句也许与题无关的感悟,我知道人类的“通病”,我们都会为了回避某种恐惧而做出某些可以自保的决定。
我们害怕失败,害怕受伤,但最后也许我们会被自己的恐惧伤害,因为它让你活在一个可能永远安全但也永远受限的无聊状态里,无法体验勇气、挑战和突破,也没有办法去见更大的世界。
限制自由的不只是外界现实,更是因为自己内心的恐惧。如果恐惧让你无法体验更多、享受更多,总是让你战战兢兢、畏首畏尾,那可怕的并不是所谓的婚姻、生育,而是恐惧本身。
愿我们都无畏无惧。
来源:我们心里都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