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有个哥们儿,以前是朋友圈的“顶流”,今天晒个方向盘,明天晒个健身房,恨不得把“我过得很好”四个字刻在脑门上。有回他发了张在高级餐厅吃牛排的照片,底下评论瞬间分成两派:一派是“大佬求带飞”,另一派则是“不就吃个饭嘛,至于这么显摆?”。他后来跟我吐槽,说那条朋友
你发现没?现在点开朋友圈,刷半天刷到的不是微商广告,就是些万年不联系的人发的点赞集锦。曾经那些恨不得一天播报八回生活日常的朋友,好像都集体“失声”了。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为啥大家都不爱在朋友圈“营业”了呢?
我有个哥们儿,以前是朋友圈的“顶流”,今天晒个方向盘,明天晒个健身房,恨不得把“我过得很好”四个字刻在脑门上。有回他发了张在高级餐厅吃牛排的照片,底下评论瞬间分成两派:一派是“大佬求带飞”,另一派则是“不就吃个饭嘛,至于这么显摆?”。他后来跟我吐槽,说那条朋友圈让他纠结了好几天,删也不是,不删也不是,感觉像是被架在火上烤。从那以后,他的朋友圈就更新得越来越少,最后干脆停更了。
这像不像一句老话说的:**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你以为你在分享生活,可在别人眼里,那可能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你的快乐,成了他眼里的炫耀;你的伤感,成了他嘴里的矫情;你的一顿饭、一件衣服、一次旅行,都可能被别人拿着放大镜,解读出各种你压根没想到的“潜台词”。
朋友圈“隐身”的人,是把生活调成了“专注模式”当一个人不再把精力花在“我该发点什么才能获得更多赞”这个问题上时,他往往就找到了生活的真正重心。
你想啊,发一条朋友圈,从拍照、修图、想文案,到设置分组、发布后时不时刷新看评论,这一套流程下来,半小时一个小时就没了。这半小时,你本可以读完半本书,可以陪家人聊会儿天,可以出门跑个步,甚至可以啥也不干,就放空自己发发呆。
那些从朋友圈“撤退”的人,不是生活没料了,恰恰相反,是他们把生活的“料”都内化了。他们不再需要通过外界的点赞来给自己“充电”,而是从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汲取能量。他们把用来“表演”的时间,都用来“生活”了。这哪是沉寂,这分明是心智成熟,开始向内探索的信号。
朋友圈“潜水”的人,是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
朋友圈这地方,说白了就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你发个努力工作的,有人说你“卷王”;你发个周末躺平的,又有人说你“废柴”。你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就像你永远无法让所有口味的人都喜欢你做的菜。
我认识一个做设计的姑娘,以前也是个朋友圈爱好者。后来她把所有的表达欲都倾注到了自己的作品上。她跟我说:“以前发朋友圈,总担心这张图别人会不会觉得不好看,这段文字会不会显得我太做作。现在想想,我费那劲干嘛?有那功夫琢磨别人的心思,我还不如多画两张草图,多提升一下自己的专业技能。我的价值,应该由我的作品来定义,而不是朋友圈的点赞数。”
这不就是《被讨厌的勇气》里说的那句话嘛:**我们活着的最大课题,就是如何面对他人的期待和评价。** 那些不爱发朋友圈的人,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他们不再活在别人的嘴里,而是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他们终于明白,与其小心翼翼地讨好全世界,不如坦坦荡荡地做自己。哪怕这个自己,并不被所有人喜欢。
说到底,发不发朋友圈,就像有人喜欢吃甜豆腐脑,有人喜欢吃咸豆腐脑一样,纯属个人口味,没啥高低贵贱之分。
如果你还在发,希望你的每一次分享,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悦,而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如果你已经很久没发了,也恭喜你,可能你正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根本没空去管那个小小的虚拟世界。
毕竟,生活是自己的,过得好不好,自己心里最清楚,又何必非得发个“朋友圈”昭告天下呢?
来源:创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