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因为新菜,不是因为降价,而是因为一个叫“毛毛”的7岁男孩——据说,他从2岁起,天天吃西贝,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堪称“西贝终身会员”。
最近,西贝又上热搜了。
不是因为新菜,不是因为降价,而是因为一个叫“毛毛”的7岁男孩——据说,他从2岁起,天天吃西贝,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堪称“西贝终身会员”。
更感人的是,他能“死死抵住”其他美食的诱惑,只认西贝儿童餐。老板贾国龙听完故事,当场动容,眼含热泪:“这孩子,真棒!”
好家伙,一场品牌故事会,秒变情感颁奖礼。台上讲得动情,台下听得想笑。
我们不怀疑毛毛的真实性,也不质疑家长的消费能力。毕竟,一天三顿西贝,一年365天,七年如一日——这哪是吃饭?这是行为艺术,标题就叫《一个孩子与一家餐厅的七年之约》。
问题是:天天吃西贝,到底证明了什么?
是证明西贝安全?那别的连锁餐厅难道天天投毒?是证明西贝好吃?那八大菜系集体失业了?是证明孩子忠诚?可7岁小孩的“忠诚”,多半是家长安排的“剧本”。
这种故事,听起来不像营销,倒像过去单位年终汇报——“有个员工连续十年春节值班,没回家”,然后领导一拍桌子:“太感人了!明年评优就他了!”
如今的消费者,早不是当年那个一煽情就掏钱包的“纯情少年”了。
大家上网冲浪,看段子,刷吐槽,心里都有一杆秤:你越用力煽情,我越怀疑你在掩盖什么。
西贝这波操作,与其说是讲给消费者听,不如说是演给“贾总”看的。
——看,我们客户多忠诚!
——看,孩子多爱吃!
——看,我都感动哭了!
可问题是,贾总的眼泪,能当营收入账吗?
更讽刺的是,据说贾老板自己心情不好时,不去西贝,而是下楼撸串。合着最懂“美食慰藉”的人,反而不吃自家饭?
这就像某奶粉总裁,自家孙子喝的却是进口小众品牌;某健身房老板,常年靠私人教练上门服务——自己都不信的产品,却要求消费者“用爱发电”?
西贝现在最大的危机,不是价格贵,不是口味变,而是陷入了一种“自我感动”的叙事闭环。
在这个闭环里,没有批评,没有质疑,只有“孩子天天吃”“宝妈流眼泪”“员工不回家”……故事一个比一个催泪,一个比一个离谱。仿佛只要够“情深”,就能抵消所有商业逻辑的漏洞。
可现实是:
一个正常家庭,真会让孩子七年如一日,吃同一家餐厅吗?
一个讲营养的家长,真会放弃川湘粤鲁,只锁定西北菜?
一个清醒的消费者,真会被“我为你哭了一场”说服买单?
别忘了,现在的年轻人吃饭,不只是为了饱,更是为了体验、选择和自由。你说“我家孩子只吃西贝”,我只会觉得:这孩子太可怜了,连楼下那家破店的炸酱面都没尝过。
更可怕的是,这种“无脑煽情戏”一旦成了企业文化,就会形成一种“向上负责”的怪圈——员工不再研究市场、口味、服务,而是琢磨:怎么编个让老板流泪的故事。
于是,故事越写越假,感情越堆越高,离真实消费者却越来越远。最终,品牌活在自己的“感动宇宙”里,外面的世界早已换台。
西贝曾经是个好品牌。菜实在,服务稳,有特色。可如今,它越来越像一个中年企业家的情感日记本:写满了“坚守”“情怀”“感动”,却少了点现代商业该有的冷静与自省。
消费者不需要你哭,只需要你把饭做好。不需要你讲“七年之约”,只需要你菜单别涨价。不需要孩子“死死抵住诱惑”,只需要多几个真正好吃的新菜。
说到底,一个连老板自己都懒得吃的餐厅,凭什么要求别人天天打卡?
别再拿眼泪当KPI了。市场不看谁哭得大声,只看谁做得实在。
下次开会,与其听十个催泪故事,不如让贾总亲自去门店吃顿饭——看看儿童餐是不是真那么香,看看家长是不是真那么狂热,看看他自己,能不能坚持连吃一周。
如果连老板都做不到的事,就别要求一个7岁孩子来“代言”了。
毕竟,孩子的童年很短,嘴很刁,日子很长——他们值得尝遍人间烟火,而不是被绑定在一家餐厅的“感动剧本”里。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