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4年,福特用流水线生产T型车,把售价从825美元拉到360美元,再后来最低甚至只卖260美元,可是销量却像失了控一样冲到1500万辆。
在这个时代,看似光鲜的汽车行业,其实每天都在烈火里翻滚。
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车企总是那么急迫,好像谁跑慢一点就会被拖走?
为什么他们非要拼命冲销量,连降价、亏本、甚至刷榜都不惜?
一句听上去冷酷又真实的话是:淡定一点,可能真的会死。
车企的焦虑,并不是因为他们贪婪,而是因为在这场残酷的市场博弈里,销量不是数字,而是生死的边界。
制造业的规律冷静而残忍,汽车行业里,这种冷酷尤其明显。
我们常说“规模效应”,它不仅仅是经济学课本里的一个公式,而是车企头顶随时落下的一把刀。
1914年,福特用流水线生产T型车,把售价从825美元拉到360美元,再后来最低甚至只卖260美元,可是销量却像失了控一样冲到1500万辆。
看上去降价是赔本的买卖,但实际上福特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规模效应的力量,成本下降和销量上升之间的那条隐形曲线,谁踩住它,就能活,谁蹭不上,就会死。
1959年,两位英国学者计算过一笔账:年产量从1000辆涨到5万辆时,每辆车能省掉40%的成本。
他们还指出,要想真正尝到规模经济的甜头,一款车型的年产必须要在20万到30万辆之间,这个规律放到现在一样成立。
有媒体说得直白:新能源整车厂如果年销量达不到36万辆,很难真正实现规模效应,但把话说重一点,这几乎是个生死线。
看看国产新势力们,真能跨过去的屈指可数,你会明白他们为什么表面风光,背后却焦虑失眠,日夜奔跑。
重资产、长链条,这是汽车行业写在骨头里的特性,造车不像开网店,前期动辄就是百亿计的投入,要把产线搭建起来,还要等规模效应来兑付赌注。
如果销量达不到规模效应的门槛,车企就陷入两难:卖得太贵,直接没有竞争力,卖得太便宜,只能亏本硬撑,所以在销量这件事上,他们没法淡定。
这也就引出了我们能看到的下一个局面,那就是销量一旦掉下来,企业就像掉入了没人救得出来的深井。
今天的中国车市,正处在“达尔文式”淘汰赛里。
梅赛德斯-奔驰的CEO康林松说过,现在的车市竞争就像进化论里的适者生存。
七年的时间,400多家汽车企业破产或退出,这些数字冷冰冰地提醒人们:残酷就是常态。
梅赛德斯-奔驰 CEO康林松
销量下滑的时候,车企很可能步入一个死亡螺旋,用户犹豫着,看到某品牌销量不好,就更加不敢买,那车就卖得更不好,这个逻辑听上去残忍,但在市场里却极其真实,合资品牌感受最深。
2017到2018年,他们在中国市场处于巅峰,可此后每年都在走下坡,法系车几乎查无此车,韩系车、美系车也走在同样的路上,销量的滑落就像毒药,无法逆转。
更让他们头疼的是库存,整车库存、零件库存一起压上,资金像被冻结成冰。
产线空转得照付成本,仓储费用一分钱不能少,而一旦车型过时,就像大商场里卖不掉的过季衣服,没人想要,汽车更新换代的速度已经快得和手机差不多了,库存车几乎就是废铁。
大众在中国的故事,就是明证,2021年开始,销量一路走低,到了2024年二季度甚至出现短暂亏损,最后只得在中国和德国裁员。
你会发现,大象一样的大众,尚且逃不开销量和利润下跌的绞杀,更别提那些还没站稳脚的新势力。
可是,车企不会停,销量下滑意味着企业不能吸引投资人,不能稳住供应商,甚至不能安抚消费者。
信心一旦被动摇,就像墙壁松了一块砖,整个结构都会塌,这就是死亡螺旋,那么车企怎么办?在这场看不到底的博弈里,他们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
最常见的,就是价格战。降价,直接见效,方程豹品牌一开始对准30到40万的市场,结果2024年上半年只跑出不到2万辆,后来全系直接降5万,立刻把全年销量拉到5万。
方程豹
蔚来也跟上,把100kWh电池包直降2万元,还让新车同步降价,这种精确调价不是随意的,是一边安抚老用户,一边努力拉新客户。
可是价格战像毒药,越打越烈,有人靠降价保销量,有人就雇水军互相撕扯,在舆论场上互黑,甚至比娱乐圈还热闹。
你能看到的,不只是价格的厮杀,还有流量的争夺,雷军的发布会,雷军和周鸿祎“一红一绿”的同框,北京车展的直播热闹,大佬们亲自下场,简直像综艺。
中国车市一度像一场流量狂欢,可问题是流量不等于销量,特斯拉从来不缺流量,可2024年一季度交付量还是同比下滑,流量再多,终究要靠订单来兑现。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车企开始重新衡量战略,宝马在中国下调了纯电动车的目标,同时提高燃油车的预期,几家自主车企也没有放弃燃油车技术的投入。
他们明白:不能赌死一条路,得留好退路和备用方案,价格战解决短期,流量战撑一阵,但真正要活得久,还要在技术和生态上扎根。
这种多重博弈,其实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短期拼命,长期谋划,这就是车企真实的状态。
他们每天在刀尖上跳舞,既要打赢眼前的战役,又要撑得住未来的征程。
这就是中国车企的处境。
你会看见它们每天都在打仗,降价、刷榜、拼流量、扛库存,你会觉得他们焦躁、浮躁,为什么不能淡定点。
但如果你看到背后的规律,你就会明白:这个市场上淡定的人,可能真的会死,销量不是面子,不是数字,而是生存的通行证。
对于车企来说,不拼命,就只能出局。
中国证券报:《比亚迪方程豹品牌启动一周年焕新战略 豹5全新价格23.98万元起》
海报新闻:《蔚来汽车电池包直降2万,多款新车价格下调》
财联社:《同比降23%!特斯拉欧洲销量“八连跌” 平价新车型能否扭转局势?》
来源:南柯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