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就在半年前,张雪峰还在直播间里哽咽着说 “自己动了太多人的蛋糕”,引得家长们心疼不已。可转头,他售价 1.89 万的 “圆梦卡” 志愿填报服务,20 分钟就被抢空。如今这场 “塌房”,到底是意外翻车还是早有伏笔?
张雪峰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
就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这位坐拥两千万粉丝、被奉为 “民间招生办主任” 的教育顶流,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五雷轰顶”:
账号被禁止关注、直播不见人影、工作室只留一句“正在反省”、押题卷被指违规、天价咨询被质疑。
谁能想到,就在半年前,张雪峰还在直播间里哽咽着说 “自己动了太多人的蛋糕”,引得家长们心疼不已。可转头,他售价 1.89 万的 “圆梦卡” 志愿填报服务,20 分钟就被抢空。如今这场 “塌房”,到底是意外翻车还是早有伏笔?
9 月 24 日堪称张雪峰的 “黑色星期天”,短短 24 小时内,五件糟心事接连砸来,每一件都戳在要害上。
最先被发现的是账号异常。有家长想找他的志愿填报攻略,点开微博、抖音、B 站等平台的账号才发现,全都被贴上了 “禁止关注” 的标签,微博更是直接注明 “违反社区公约”。要知道,这些账号可是他积累了近十年的家底,光是抖音粉丝就破千万,如今一夜之间被 “冻结”,相当于断了最主要的发声渠道。
紧接着是直播 “放鸽子”。原本定好的晚间直播,镜头架了半天却不见人影,只有助理在镜头前支支吾吾。有蹲守的家长截图发朋友圈吐槽:“以前抢连麦要靠手速,现在连人都见不着了。”
更让人不安的是工作室的回应。面对全网追问,团队只扔出一句 “正在反省”,四个字轻描淡写,却把悬念拉满。网友们越想越不对劲,顺着线索一挖,更多问题浮出水面。
有人翻出 4 月的旧闻:张雪峰团队当时高调宣称 “高考押题卷已印刷完成”,还晒出了打包发货的视频。可懂行的人都知道,高考命题每年 5 月才正式封题,4 月就造出 “押题卷”,这不光是吹牛,更是踩了教育部门 “禁押题宣传” 的红线。更讽刺的是,6 月就有河南家长爆料,花 168 元买的预测卷里,数学题有错别字,选项还重复,找客服退款却被以 “拆封不退” 拒绝。
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天价服务的猫腻。家长们发现,张雪峰推出的志愿填报服务分两档:12999 元的 “梦想卡” 和 18999 元的 “圆梦卡”,比去年整整涨了 1000 块。可花了大价钱的家长吐槽:“说是一对一服务,到头来根本见不着张雪峰本人,全是助理按模板出报告,跟网上几十块的课程没差。”
放在几年前,张雪峰绝对是家长圈的 “宝藏博主”。2016 年,他靠 7 分钟解读 34 所 985 高校的视频走红,一口东北话把晦涩的招生政策讲得明明白白,“文科都是服务业”“别报新闻专业” 这类犀利言论,戳中了无数普通家庭的痛点。
那些年,他确实干过不少实事。比如提醒农村家长 “别让孩子学生物工程,就业面太窄”,帮高分考生分析 “哪些 211 院校有隐藏王牌专业”。很多人说他 “打破了信息壁垒”,甚至有家长千里迢迢带着准考证来苏州找他咨询,把他当成 “改变孩子命运的人”。
转折发生在 2021 年。那年他离开老东家,在苏州创办 “峰学蔚来”,持股 75% 成了绝对老板。从 “老师” 变成 “老板” 后,味道渐渐变了。他开始把 “就业焦虑” 打包成商品:先是推出 8999 元起的志愿填报服务,后来涨到近两万;接着搞 9999 元的研学营,号称 “带普通家庭孩子见企业家”;甚至注册了 “雪峰甄选” 商标,把个人 IP 越做越大。
最让人膈应的是 “双标”。他一边说 “穷人家孩子选专业要务实”,一边把咨询服务卖成普通家庭吃不起的 “奢侈品”;一边骂 “某些专业是天坑”,一边靠解读这些 “天坑” 赚得盆满钵满。去年他还说 “读书无用论是胡扯”,转头就造 “押题神话” 收割流量,完全忘了自己曾说过 “升学没有捷径”。
更出格的是今年 9 月 3 日的 “捐钱言论”。在观看相关活动直播时,他突然宣称 “若有战争,我个人捐 5000 万,公司捐一个亿”。这番话本想刷好感,却被网友怼回:“拿战争当营销素材,这爱国也太刻意了。”
其实早有征兆。2018 年他调侃西南大学 “不值得报”,被学生追着道歉;2023 年因 “文科是舔狗” 言论被博主起诉;今年初说 “把钱存在女儿上班的银行”,又被骂破坏就业公平。一次次争议没让他收敛,反而成了 “流量密码”,直到这次彻底踩了红线。
更耐人寻味的是罗永浩多年前的预言:“靠争议起家的人,最后都会死在争议里。”
如今再看这句话,确实戳中了张雪峰的问题 —— 这些年他太依赖 “犀利人设”,把 “敢说” 变成了 “乱说”,把 “争议” 当成了流量密码,最终还是栽在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上。
现在的张雪峰,名下还有 8 家公司在正常运营,研学营、图书出版等业务也没停摆,或许正如网友猜测的,他可能要从线上转到线下 “低调赚钱”。但这次事件留下的教训,值得所有教育从业者警醒。
我们不否认张雪峰的贡献。
他打破了信息壁垒,让更多人看清了高考的“游戏规则”。
但规则之外,还有责任。
你可以犀利,但不能煽动;
你可以商业化,但不能消费焦虑;
你可以做网红,但不能忘了自己是“老师”。
张雪峰曾说 “网红要么慢慢不红,要么被禁消失”,如今一语成谶。如果他真的 “正在反省”,或许该想想:当年那个在小教室里讲升学技巧的自己,到底想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什么?
毕竟,再多的钱也买不回被误导的人生,再大的流量也抵不过丢了的初心。
这场风波过后,家长们或许也该明白:没有谁是 “升学救星”,真正靠谱的志愿填报,从来不是靠某个人的 “金口玉言”,而是对孩子的了解、对专业的调研,以及一份不被焦虑裹挟的冷静。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