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澳大利亚国际事务杂志》(AJIA), Vol. 79, No. 3, 2025 | 国政学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21:37 1

摘要: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AJIA)是由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办、Routledge/Taylor & Franci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涵盖国际政治、外交、全球治理与国际法经济问题,尤其关注亚太

期刊简介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AJIA)是由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办、Routledge/Taylor & Franci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涵盖国际政治、外交、全球治理与国际法经济问题,尤其关注亚太地区,同时欢迎具有全球视野的研究成果。版型包括研究论文、综述文章及观点类评论,旨在促进国际事务的跨学科对话与公众理解。2024年其影响因子为 2.7,五年影响因子约 2.0,均显示其在国际关系学界的重要地位。

期刊目录

1 防止与应对暴力极端主义:女性参与的逻辑

Preventing and countering violent extremism: the logics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2 中美竞争、世界秩序与经济脱钩:文化现实主义的启示

US-China competition, world order and economic decoupling: insights from cultural realism

3

走向更绿色的“一带一路”?批判国际政治经济学、“一带一路”倡议与可再生能源转型

Towards a greener BRI? Critical IP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renewable energy transitions

4

太平洋大家庭中的责任与焦虑:AUKUS 作为本体性不安全的来源

Responsibility and anxiety in the ‘Pacific family’: AUKUS as a source of ontological insecurity

5 民粹主义与国际法:澳大利亚莫里森政府时期的分析

Populism and international law: the Morrison years in Australia

6 理解超越国家认同的澳大利亚影响圈

Understanding an Australian sphere of influence beyond national identity

7

跨区域安全合作的模式与方式:联盟管理与战略协调的创新

The modes and modalities of cross-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innovations in alliance management and strategic coordination

8

连接区域、开创新合作模式:美国在跨区域安全合作中的实践

Bridging regions, forging new modes of cooperation: the US track record on cross-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9 北约的印太伙伴:跨区域价值共同体的战略价值

NATO’s Indo-Pacific partners: the strategic value of a cross-regional, values-based community

10

走向跨区域联盟一体化:探讨以小多边机制为核心的联盟构建模式与方式

Towards cross-regional alliance integration: exploring the modes and modalities of ‘Coalition-Building’ around minilaterals

11

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联合军事演习与跨区域防务合作的功能方式

Connecting the Atlantic-Pacific: combined military exercises and the functional modalities of cross-regional defence cooperation

12

四方安全对话的催化作用:非正式性、小型多边主义与欧亚安全架构的格局

The Quad as catalyst: informality, minilateralism, and the latticework of Eurasian security architecture

13 和平的太平洋:承诺还是悖论

The Pacific Ocean of peace: a promise or a paradox?

14 东西交汇之地

Where east and west meet

15

新冷战:中国的崛起、俄罗斯的入侵与美国捍卫西方的挣扎

New cold wars: China’s rise, Russia’s invasion, and America’s struggle to defend the west

内容摘要

防止与应对暴力极端主义:女性参与的逻辑

题目:Preventing and countering violent extremism: the logics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作者:Queenie Pearl Tomaro格里菲斯大学政府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简介:本文关注菲律宾在“防暴极端主义”(P/CVE)行动中,女性参与的政策话语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研究首先回顾国际与地区性关于女性与“防暴极端主义”的文献,随后阐释所采用的理论与分析路径,最后通过对包括联合国、东盟及菲律宾本地在内的19项相关政策文本的语篇分析,揭示女性在政策中被构建为“受保护者”“政治主体”与“宗教参与者”三种逻辑。研究指出,这些逻辑不仅塑造女性参与“防暴极端主义”的空间,也折射出安全政策中潜在的性别偏见与权力结构,并强调在当地宗教语境中,女性宗教领袖被赋予特殊角色的实践意义。

原文链接:

中美竞争、世界秩序与经济脱钩:文化现实主义的启示

题目:U.S.-China Competition, World Order and Economic Decoupling: Insights from Cultural Realism

作者:Naoise McDonagh,埃迪斯科文大学商法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主任。

简介:本文聚焦美中地缘政治竞争如何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秩序。作者指出,现有关于霸权国家行为的研究存在不足,并提出“文化现实主义”理论作为补充——强调国家的政治文化影响地缘紧张关系的强度。研究通过分析美中国内政治话语,阐释两国互异的政治文化如何催生竞争性的世界秩序愿景,侵蚀国际组织维系合作的能力。此外,文章分析美国近期工业政策的案例,揭示多边主义与地缘经济竞争并存的新局面。作者认为,这种“双轨秩序”意味着政府需应对一个由国家经济安全需求催生的新型复杂政策环境。

原文链接:

https://ssrn.com/abstract=4716700

题目:Towards a greener BRI? Critical IP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renewable energy transitions

作者:Prapimphan Chiengkul,泰国法政大学政治学院助理教授兼英国华威大学全球化与区域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

简介:本文从批判性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一带一路”倡议(BRI)是否能推动可再生能源转型这一课题。作者通过分析政策话语与制度结构层面,审视“一带一路”在可持续发展与能源转型政策框架中的作用。研究提出,“一带一路”虽在战略意图上强调绿色发展,但实际落地过程受制于参与国之间的经济利益差异、治理结构差异和资本运作机制,可能导致绿色承诺受到削弱,从而面临“绿色漂洗”(greenwashing)的风险。此外,作者呼吁在推进可再生能源项目时,应加强跨国制度协调与问责机制,以真正实现环保目标。

原文链接:

太平洋大家庭中的责任与焦虑:AUKUS 作为本体性不安全的来源

题目:Responsibility and anxiety in the 'Pacific family': AUKUS as a source of ontological insecurity

作者:Milla Vaha南太平洋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高级讲师。

简介:本文从“存在性安全研究”的视角,探讨了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三国安全合作框架(AUKUS)对太平洋岛国群体身份认同与安全感的影响。研究指出,AUKUS的宣布引发了太平洋岛国的焦虑情绪,尤其是对核潜艇部署的担忧,这些国家将气候变化视为最大的安全威胁。作者通过分析太平洋岛国的历史创伤和当前的气候危机,提出AUKUS不仅挑战了这些国家的物理安全,也影响了其存在性安全,导致身份认同的焦虑。文章强调,作为“太平洋大家庭”的一员,澳大利亚有责任减轻邻国的存在性不安全感,采取措施缓解区域紧张局势。

原文链接:

民粹主义与国际法:澳大利亚莫里森政府时期的分析

题目:Populism and international law: the Morrison years in Australia

作者:Jolyon Ford,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法与国际关系讲师。

简介:本文探讨了澳大利亚前总理斯科特·莫里森在任期间,民粹主义言辞如何影响国家在国际法领域的立场和行为。作者通过分析莫里森政府在多个国际事务中的言辞和政策,揭示了民粹主义与国际法之间的紧张关系。研究指出,莫里森政府在强调国家主权和“澳大利亚优先”政策的同时,往往忽视或削弱了国际法的约束力,导致澳大利亚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信誉受损。理解民粹主义对国际法的影响,对于预测未来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

理解超越国家认同的澳大利亚影响圈

题目:Understanding an Australian sphere of influence beyond national identity

作者:Magnus H. Lundström,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后研究员。

简介:本文探讨了澳大利亚在南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关系中的“势力范围”概念。作者通过历史和政治分析,揭示了澳大利亚政府如何在不明确国家认同的框架下,追求在该地区的影响力。研究指出,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不仅仅基于地理和战略考虑,还深受历史遗产、文化联系和地区责任感的影响。理解这些因素对于全面把握澳大利亚在南太平洋地区的角色和影响至关重要。

原文链接:

题目:The modes and modalities of cross-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innovations in alliance management and strategic coordination

作者:Gorana Grgić,悉尼大学国际关系讲师;Thomas Wilkins悉尼大学国际安全高级讲师。

简介:本文探讨了欧美盟国在欧亚大西洋与印太地区之间,如何发展新的安全合作模式与方式。作者分析了多边安全机制、联合军事演习、非正式联盟等形式,强调这些创新方式有助于提升战略协调与联盟管理的灵活性。研究指出,跨区域安全合作不仅是应对地缘政治挑战的需要,也是对传统安全架构的补充,体现了“功能性”与“非正式性”的结合。文章认为:未来的安全合作将更加注重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环境。

原文链接:

题目:Bridging regions, forging new modes of cooperation: the US track record on cross-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作者:Gorana Grgić,悉尼大学国际关系讲师。

简介:本文分析了拜登政府在推进跨区域安全合作方面的实践,重点探讨了美国如何在亚太地区与欧洲之间架起战略合作桥梁。作者指出,美国通过强化盟友关系、推动联合军事演习和参与多边安全机制,积极塑造新的安全合作模式。研究强调,这种跨区域合作不仅增强了美国在全球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也促进了地区稳定与安全。未来美国应继续深化与盟友的合作,探索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安全合作机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环境。

原文链接:

北约的印太伙伴:跨区域价值共同体的战略价值

题目:NATO’s Indo-Pacific partners: the strategic value of a cross-regional, values-based community

作者:Rebecca R. Moore,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关系讲师。

简介:本文探讨了北约与印太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分析了这些伙伴关系在促进共同价值观和战略目标方面的作用。作者指出,北约应明确将巩固自由民主规范作为其印太伙伴关系的基础,以应对地区安全挑战。研究强调,跨区域的价值共同体不仅有助于增强地区稳定,也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合作模式。北约应深化与印太伙伴的合作,推动共同价值观的传播与实践,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环境。

原文链接:

题目:Towards cross-regional alliance integration: exploring the modes and modalities of 'Coalition-Building' around minilaterals

作者:Thomas Wilkins,悉尼大学国际安全研究讲师。

简介:本文探讨了美国在推动跨区域安全合作中的“联盟建设”政策,特别是围绕小型多边机制(minilaterals)展开的合作模式。作者分析了美国如何通过强化与盟友的合作,推动地区安全架构的整合与优化。研究指出,这种“联盟建设”不仅增强了美国在全球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也促进了地区稳定与安全。未来美国应继续深化与盟友的合作,探索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安全合作机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环境。

原文链接:

题目:Connecting the Atlantic-Pacific: combined military exercises and the functional modalities of cross-regional defence cooperation

作者:Yee-Kuang Heng,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安全研究讲师。

简介:本文探讨了联合军事演习(CME)在促进跨大西洋与亚太地区防务合作中的作用,分析了这些演习如何作为功能性合作模式,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战略协调与合作。作者认为联合军事演习不仅增强了参与国的军事互操作性,还促进了信息共享、战术协同和战略一致性。研究强调,联合军事演习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合作机制,成为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地区的重要纽带。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联合军事演习的多边参与,以应对全球安全环境的变化。

原文链接:

四方安全对话的催化作用:非正式性、小多边主义与欧亚安全架构的格局

题目:The Quad as catalyst: informality, minilateralism, and the latticework of Eurasian security architecture

作者:Brendon J. Cannon,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安全研究讲师。

简介:本文探讨了四方安全对话(QUAD)在促进跨区域安全合作中的作用,分析了其作为非正式小多边机制如何影响欧亚安全架构的构建。作者指出,四方安全对话通过灵活的合作形式,促进了印太地区与欧亚地区之间的战略对话与协作。研究强调,四方安全对话不仅是区域安全合作的催化剂,还通过其非正式性和小多边主义特征,推动了更广泛的安全合作网络的形成。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四方安全对话的合作机制,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环境。

原文链接:

和平的太平洋:承诺还是悖论?

题目:The Pacific Ocean of peace: a promise or a paradox?

作者:Romitesh Kant斐济苏瓦南太平洋大学(USP)政府、发展与国际事务学院、商学院和经济学院导师;Vehia Wheeler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系博士生;Mereoni Chung太平洋全球化网络顾问主持人。

简介:本文探讨了“和平之海”理念在太平洋地区的实践与局限。作者通过分析历史殖民遗留问题、地区安全挑战以及当代太平洋岛国政治实践,指出和平的概念在现实中常常面临结构性障碍。研究揭示,虽然政治领导人提出区域和平的愿景,但在缺乏有效治理和合作机制的情况下,这一承诺难以实现。文章强调,实现真正和平不仅需要政治意愿,更需要对历史创伤的反思、制度性改革以及跨国协调,以推动区域稳定和安全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原文链接:

东西交汇之地

题目:Where east and west meet

作者:Raihaamana Tevahitua,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事务学院博士生。

简介:本文分析了太平洋地区作为东西方力量交汇的特殊地缘与文化环境,探讨历史冲突、文化差异与现代安全合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强调,通过对历史事件与地方政治实践的深入理解,东西方国家可以减少误解和潜在冲突,并在区域事务中建立合作框架。文章还讨论了跨文化交流、外交策略与区域治理的复杂性,指出和平与稳定不仅依赖国际制度,也依赖对历史与文化背景的敏感认知,从而为区域安全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原文链接:

新冷战:中国崛起、俄罗斯入侵与美国捍卫西方的挣扎

题目:New Cold Wars: China’s Rise, Russia’s Invasion, and America’s Struggle to Defend the West

作者:David E. Sanger,美国《纽约时报》国家安全记者。

简介:本书评分析了Sanger对当前国际秩序挑战的观察,重点关注中美、中俄、美俄三角关系及其全球影响。书中通过详实的报道与案例,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崛起、俄罗斯在乌克兰及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以及美国在维护西方价值观和全球领导力方面面临的战略困境。评者指出,该书不仅揭示了大国竞争的现实复杂性,还反思了美国在新时代国际格局下的外交与安全选择,提供了对未来国际安全趋势和政策制定的启示。

原文链接:

译者:张泰畅,国政学人编译员,马来亚大学国防与战略研究专业。

审校 | 赖永祯 张潇文

排版 | 邓楠

本文源于《澳大利亚国际事务杂志》(AJIA), Vol. 79, No. 3, 2025,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