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爱子朱高煦:300斤铜缸惨死,亲孙为何下狠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21:57 2

摘要:永乐二十二年,榆木川的寒风里,朱棣弥留之际反复念着两个儿子的名字。他不会想到,死后才两年,那个曾在战场上护他周全的次子朱高煦,会死于自己最疼的孙子朱瞻基之手,死状惨烈到载入史册——300斤铜缸焚身,连全族都没能保住。

永乐二十二年,榆木川的寒风里,朱棣弥留之际反复念着两个儿子的名字。他不会想到,死后才两年,那个曾在战场上护他周全的次子朱高煦,会死于自己最疼的孙子朱瞻基之手,死状惨烈到载入史册——300斤铜缸焚身,连全族都没能保住。

靖难立大功,一句“鼓励”埋下野心

朱高煦打小就不是安分的主,却长了副打仗的好身板。靖难之役时,朱棣好几次身陷险境,都是他救回来的:白沟河一战,他带精骑杀开血路,把朱棣从包围圈里拽出来;东昌之战明军溃败,又是他断后挡追兵,硬生生稳住阵脚。

看着满身是血的次子,朱棣拍着他的肩说“勉之,世子多疾”。这话本是战场鼓舞,却像颗种子,在朱高煦心里发了芽——世子朱高炽(朱瞻基父亲)身体不好,是不是意味着自己有机会?

可朱高炽虽胖得要侍从扶着走路,却稳重大气,把朝堂打理得井井有条,文官们都站他这边。朱棣嫌大儿子“不像自己”,想换太子,却架不住群臣反对,只能封朱高煦为汉王,打发他去山东就藩。

赖京扩兵搞“小动作”,朱棣晚年才翻脸

朱高煦哪肯去外地?他找了个“没准备好”的借口,赖在京城不走。暗地里,他把王府改成了兵营:扩建营房、私招护卫,几千号铁甲兵天天在府里操练,连地方指挥官都敢私下处置。

更嚣张的是,他拉拢朱棣的旧部,朝堂上竟有人偷偷喊他“二皇上”。直到朱棣晚年,见儿子越闹越不像话,下死命令逼他离京,朱高煦却半路调头扎进山东乐安,私自建“中军府”,连水井都加固加锁——明摆着要备战。

可这时的朱棣已经没力气管了,永乐二十二年驾崩时,他还在愁:一个儿子太软(朱高炽),一个太烈(朱高煦),这江山将来怎么稳?

三朝更迭:截杀皇侄不成,学朱棣造反

朱棣一死,朱高炽登基改元洪熙。他知道弟弟野心大,一边给朱高煦加官进爵,一边派锦衣卫盯着乐安,严禁地方兵靠近。朱高煦表面应付,背地里天天带兵操练,就等机会。

机会来得比预想中快。洪熙元年,朱高炽登基才十个月就暴毙,史书只模糊写“因病去世”。当时皇储朱瞻基在南京祭祖,朱高煦立刻派精骑埋伏在必经之路,想截杀他——可朱瞻基早有察觉,绕小路赶回北京,顺利继位。

年轻的宣德帝刚上位,朱高煦觉得时机到了。他学着朱棣当年“靖难”的样子,打“清君侧”的旗号在乐安起兵,还联络山东指挥使当内应。可他忘了,朱瞻基不是软弱的建文帝。

听说二叔谋反,朱瞻基没犹豫,直接采纳大臣建议亲征。明军三天破三关,转眼把乐安围得水泄不通。朱高煦本以为侄儿不敢来,见城外旌旗蔽日,城里士兵又想叛逃,瞬间没了底气——连夜烧了谋反文书,第二天换身平民衣服就出城投降了。

囚中绊皇帝,300斤铜缸成葬身地

按说谋反是灭族大罪,可朱瞻基一开始没下杀手。他把朱高煦贬为庶人,关在京城逍遥城,吃穿还算优厚,就是不许外人接触。可朱高煦的嚣张刻在骨子里,被关着还天天喊“吾王”,不认庶人身份。

宣德四年,朱瞻基去逍遥城探视,想看看二叔有没有悔意。没想到刚进屋,朱高煦突然伸腿把他绊倒在地。侍卫们瞬间拔刀,朱瞻基却按住刀柄,冷冷说“留他”——谁都没料到,这俩字是最后的通牒。

很快,宫里铁匠烧好了一口300斤重的大铜缸。执行那天,士兵把朱高煦绑紧压进缸里,他竟凭着蛮力把缸顶了起来。朱瞻基怒火中烧,下令在缸周围堆满木炭点火。

烈焰很快把铜缸烧得通红,缸里传出凄厉的惨叫,持续了三刻钟才平息。最后铜缸炸了个口子,里面只剩一滩焦黑的残骸。

灭族抹战功,皇权下无亲情

杀了朱高煦还不算,朱瞻基连他的九个儿子和王妃韦氏都没放过。锦衣卫深夜出动,不管孩子有没有成年,一律秘密处决,史书只简略记了句“妃氏及全部子亦处死”。

汉王府的门匾被拆,文书被毁,连朱高煦靖难时的战功都从史册里抹掉——从此没人再提“汉王”,只叫他“庶人高煦”。参与行刑的人全被调去边地封口,逍遥城的铜缸也被藏进偏殿,仿佛这场惨剧从没发生过。

朱棣到死都纠结的继承人问题,最终以最血腥的方式收场。朱高煦把父亲的鼓励当承诺,把兵权当资本,却忘了皇权从不是“论功行赏”;朱瞻基用一口铜缸证明,帝王的仁慈有限,碰了皇权逆鳞,连亲情都能烧成灰。

那场铜缸里的惨叫,终究成了大明盛世背后,最冰冷的历史注脚。

来源:小青谈西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