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磊患绝病至今已有6年光景,在这期间他投入了全部身家来对抗渐冻症,上亿资金的消耗只换来如今的彻底瘫痪,任何家庭逢此大难,必然妻离子散,可段睿却接过家庭重担,不遗余力的支持蔡磊。
“男人这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有一个好老婆!”
蔡磊患绝病至今已有6年光景,在这期间他投入了全部身家来对抗渐冻症,上亿资金的消耗只换来如今的彻底瘫痪,任何家庭逢此大难,必然妻离子散,可段睿却接过家庭重担,不遗余力的支持蔡磊。
蔡磊夫妻因此走红网络,殊不知他们的夫妻同心,却将6岁儿子当了“牺牲品”!
段睿在9月下旬的采访中透露,如今的蔡磊已经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甚至连同整个面部肌肉都已无法控制,甚至不能挤出一个微笑,口水会不自主地流下。
他的四肢和脖子,如同被灌了水泥,僵硬地固定在轮椅上,晚上,他必须依赖呼吸机,否则随时可能在睡梦中窒息。
但他的大脑,那颗被同学称为“外星人”的超级大脑,依然清晰,他通过眼控仪,用每分钟几十个字的速度,继续“运营”着他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事业。
这不仅仅是求生,这是在用一套根深蒂固的商业逻辑,去管理,甚至重新定义自己的死亡。
蔡磊把他的人生做成了一场风险投资,赌注是自己拥有的一切,目标却不是个人回报,他要为“人类医学”这个行业,创造出颠覆性的价值。
这场投资的第一步,就是毫不犹豫地“资产清算”,他将个人积蓄的数千万元,悉数砸了进去,作为科研的启动资金,后期他和妻子段睿共同承诺,再追加一亿元。
为了让资金链持续,他们办起了“破冰驿站”直播间,进行社会化募资,这个直播间的所有收入,没有一分钱落入个人口袋,全部直接打给科研机构。
有形的财富被他“梭哈”了,无形的资本则被他运用到了极致,他过去在商界积累的声誉和人脉,成了链接全球顶尖智慧的桥梁。
即便身体被彻底锁定,他那颗“CEO大脑”依然是整个项目的核心资产,每天,他通过转动眼球,处理着海量的科研、运营、人事和财务工作,工作一到两个小时,就必须停下来休息。
他的助理确认,这种工作模式已经持续了数月,身体状况虽然糟糕,但相对稳定,最后,他还计划献祭了自己最宝贵的,也是最终极的资产——他的身体。
他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独特的“活体数据库”,亲自试用各种研发阶段的药物,并用惊人的毅力详细记录下身体的每一点反应。
他还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要把自己的大脑和脊髓,作为最后的“资产包”注入医学研究,让其价值永久化,友人倪萍听闻此事,深受触动,称这个决定“太伟大了”。
蔡磊的打法,从来就不是一个被动的“病人”该有的样子,他没有把希望寄托在等待某种特效药上,而是运用他最擅长的平台化思维,试图从零开始,构建一个能自我运转、持续产生价值的“生态系统”。
这套逻辑,与他当年打造电子发票系统一脉相承,可以重构整个信息流,他首先搭建了一个数据平台——“渐愈互助之家”。
这个平台链接了上万名患者,瞬间将一个个孤立无援的病例,转化成了可以被深度分析的大数据资源,这一下子就解决了渐冻症研究缺乏样本的核心痛点。
接着,他构建了一个科研平台,他设立了“生命科学破冰奖”和奖学金,像一个天使投资人一样,用真金白银激励外部最聪明的头脑进入这个冷门领域。
在过去的20个月里,他的团队已经对外资助了超过5000万元的科研项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去中心化的研发网络。
他甚至在打造“基础设施”,他推动建立了渐冻症病理科研基因样本库,这相当于为所有研究者铺好了高速公路,让他们能从疾病的源头去寻找破解之道。
蔡磊的每一步,都超越了“为自己治病”的范畴,他更像一个“产业的缔造者”,在试图解决整个领域的根本性瓶颈。
他的目标非常纯粹,就是拯救生命,不追求任何商业利益或学术成果,他曾对外宣称,已经见证了“奇迹”,有病友因此延长了生命。
在这场终极创业中,蔡磊与妻子段睿的关系,早已被重塑为最关键的“合伙人”模式,他们这段相差11岁、第二次见面就决定结婚的“闪婚”关系,在灾难面前,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这是一个专业互补的“黄金搭档”,蔡磊提供战略、资源和永不熄灭的精神领导力,而段睿,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拥有药学硕博学位的女性,恰好补上了项目最稀缺的一环——专业技术知识和强大的执行力。
她曾就职于顶级的公司,后来成为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如今,她辞去工作,成了丈夫事业的“首席运营官”,亲自操盘“破冰驿站”这个核心业务。
他们的关系,交织着极致的理性和深沉的情感,确诊后,蔡磊曾多次提出离婚,这在商业上叫“风险隔离”,他想让段睿的人生还有别的可能。
他甚至安慰妻子,说她未来依然可以很美好,甚至拥有新的爱情,但段睿拒绝了,她选择了深度“绑定”,她说,如果丈夫离去,自己会陷入巨大的孤独。
今年8月24日,段睿庆祝了自己36岁的生日,蔡磊用尽全力,通过眼控技术为她播放了一首生日歌,这种温情,与他们作为“战友”时的高效协作,共同构成了这段关系的底色。
当然,这场战斗的成本是巨大的,他们6岁的儿子“菜籽”,为了学业,不得不与父母分开,在西城生活。
孩子,成了这场终极事业中,被坦然提及的“牺牲品”,也凸显了这个家庭对这场战斗的极致投入。
他那句“宁可与渐冻症战死,不会面对绝症屈辱等死”,是他主动进攻姿态的最佳注脚,他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47岁时因病去世,似乎家族中的男性都逃不过早逝的命运,而蔡磊,在自己47岁生日这一年,依然在战斗。
他试图打破的,不仅是家族的“短命魔咒”,或是渐冻症的“无解咒”,更是传统意义上,我们对于生命价值和终极成功的定义。
蔡磊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人的价值,可以在走向终点的每一步中,被无限创造和放大,那条看似是终点的线,被他硬生生活成了一条新的起跑线。
来源:李大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