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日本学刊》2025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21:37 1

摘要:《日本学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中华日本学会主办的以研究日本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中国学者研究日本问题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社会、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主

期刊简介

《日本学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中华日本学会主办的以研究日本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中国学者研究日本问题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社会、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设有热点透析、专题研究、基础文论、学术信息、专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探讨与争鸣、比较研究、人物等栏目。

目录

1 同盟转型视角下日本与北约安全合作评析

谢晓光 宋召胜

2 日本太空战略军事化背景下的对美合作

卢 昊

3

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双层对冲”策略

王 超 魏 朋

4 战后日本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实践及特点

张建立

5

世代特征与形象认知——日本“Z世代”青年群体的对华好感度研究

田 凯 张嘉明

6 日本国际关系学界定量研究的传承与嬗变

贺 平 黄 贝

摘要

同盟转型视角下日本与北约安全合作评析

内容提要:美日同盟作为美国同盟体系“网络化”拓展的重要节点,与“北约亚太化”转向形成联动,在此背景下,日本与北约的安全合作呈现明显强化趋势。日本和北约的安全合作进程伴随美日同盟和北约的转型过程,经历了从游离、牵涉到嵌连的聚合阶段。在此过程中,美日同盟与北约的双重转型动因持续对接,制衡外部威胁、协调利益分配和实现内在诉求等策动因素成为推动日本与北约进行安全合作的动力。随着日本与北约在机制构建、实际业务和操作模式等方面深化合作,美日同盟与北约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限制条件愈发显著,美国中介效力的不确定性、协同目标的差异性以及安全依赖的有限性构成日本与北约安全合作的限度,制约双方关系向传统军事同盟性质的耦合阶段升级。在可预见范围内,日本与北约仍将在嵌连界限内延续安全合作的“有限强化”态势。

关键词:同盟转型 安全合作 美日同盟 北约亚太化 美国同盟体系

作者简介:谢晓光,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教授;宋召胜,辽宁大学中国开放经济研究院科研助理。

日本太空战略军事化背景下的对美合作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战略自主意识与国家战略安全化驱动下,日本更为积极地抢占太空战略制高点,在多条战线布局推进太空战略军事化,并将对美太空合作作为实现该战略目标的核心手段。日美太空合作具有鲜明的战略指向与军事属性,基于所谓共同“威胁认知”与相互战略需求,且日益成为日美同盟关系转型的新兴驱动力,其合作机制正趋向加强,并呈现多边化、网络化趋势。当前,日美太空军事合作在设施共享、力量建设、科技研发、规则建构等多个领域均有加速发展趋势。在军事利用太空及对美太空合作方面,日本的战略主动性与目标指向性正显著加强。日美强化太空军事合作对太空安全治理造成负面冲击,也加剧了对华战略矛盾困境。

关键词:日本太空战略 军事化 日美同盟 太空安全治理

作者简介:卢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内容提要:半导体产业是中美科技竞争的焦点与关键,美国对日本等盟友加码施压“去中国化”,导致半导体产业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日本半导体企业因应而为,通过国家与市场层面的“双层对冲”策略,借势推动半导体产业复兴。一方面,对冲来自国家层面的政治风险,配合日美政府管制政策、开展对华微观经济外交,引入海外关键资源、夯实国内产业根基,以提升生产端的战略自主性;另一方面,在市场层面推行商业经营对冲,通过逆势加码中国成熟制程市场,同步拓展欧美高端应用市场,构建销售端的多元化格局。基于对“去中国化”的消极认知、产业政策的内生动力和外向引力以及自身半导体产业链的弱权力话语等因素,日本半导体企业实施的“双层对冲”策略,将促进以日本为供应链枢纽的全球半导体产业重组,干扰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与国家安全建设,进一步加速世界权力结构的演化、拓展国际关系的弹性空间。

关键词:中美科技竞争 去中国化 日本半导体企业 双层对冲

作者简介:王超,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魏朋,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员。

战后日本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实践及特点

内容提要: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是目前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文化研究、传播理论研究等领域都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战后日本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实践过程中,“文化”既被作为一个需要与时俱进保护的对象,亦被用作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这一特点,在对天皇制的保护与对皇室的利用、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吸纳与利用以及对文化软实力的培育与运用等方面均有明显体现。对天皇制的保护与对皇室的利用,发挥了维系日本国家认同感、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但皇室成员减少令天皇制的存续也面临新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虽已逐渐渗透日本社会,但日本政府实施的所谓“价值观外交”乏善可陈;对文化软实力的培育与运用,无论对内提振民族文化自信还是对外提升日本国家形象,均收效很大。

关键词:国家文化安全 天皇制 日本皇室 价值观 文化软实力

作者简介:张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日本民众对华缺乏好感,是20世纪末以来中日关系中长期存在的现象,也是推动中日关系良性发展亟须解决的课题。日本相关民调结果显示,随着受访者年龄的下降,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呈现上升趋势,年轻的“Z世代”青年群体对华亲近感相对更高。日本“Z世代”成长于经济发展相对停滞的后泡沫经济时代,未亲历泡沫经济时期的繁荣,因此无泡沫经济崩溃所导致的心理落差。他们展示出崇尚个人主义、不关心政治议题的特点,同时表现出热衷于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世代特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部分不关心政治议题的“Z世代”青年在屏蔽中日政治争议的同时,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感受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奇迹,这些都不断塑造着同时代日本青年人中对华有高好感度的圈层。认识并积极促进日本青年群体对华好感度的提高,或是逐步改善日本社会整体对华态度切实可行的方向。

关键词:中日关系 对华好感度 Z世代 世代特征 形象认知

作者简介:田凯,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教授;张嘉明,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日本国际关系学界定量研究的传承与嬗变

内容提要:二战后,日本国际关系学界的定量研究相继经历了初创、发展、成熟、深化等四个时期,与之相对应的四个世代梯度特征显著,各自涌现出一批代表性学者和经典作品,其核心研究主题和理论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一传承和嬗变背后,国际关系学科的内在演进逻辑与方法论变迁、日本的学术传统与学术生态、学者的个人偏好与群体特征构成了三个关键性影响因素,但在各个阶段的权重表现有所不同。“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支点机构和团队的示范作用、国际化的双向交流以及学会和刊物等制度载体,成为定量研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支撑。虽然日本国际关系学界在定量研究上并未经历激烈的“大辩论”和激进的“方法论革命”,但其持续的阶段性反思以及平衡“本土特色”与“国际主流”的努力仍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际关系学 定量研究 方法论 学科史 学术史

作者简介:贺平,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黄贝,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排版 | 柯珮瑶

本文源于《日本学刊》,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