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劭春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全球首款医用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通用技术不仅是一项重大突破,更对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变革、提升人民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 王嘉译 实习生 陈俐颖
9月25日上午,“中医骨伤具身智能医疗装备通用技术发布会”在洛阳圆满举行。此次发布会旨在展示最新科技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医智能化发展。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劭春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全球首款医用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通用技术不仅是一项重大突破,更对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变革、提升人民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王耀献表示,中医骨伤具身智能医疗装备通用技术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优势和洛阳正骨医院的临床优势,通过多模态信息交互,推动中医骨伤学科的技术进步。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姬淅伟表示,中医骨伤具身智能医疗装备通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落实,也是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他强调,与清华大学等各方面的合作,有力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骨伤诊疗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张涛在致辞中提到,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联合研发的“中医骨伤具身智能医疗装备通用技术”,可利用高质量临床数据库训练的智能体,实现从问诊到护理的全流程智能化,有效减轻医护人员负担,促进医疗服务下沉。目前,该技术已取得实时监测、自主问诊与辅助诊断等成果,未来还可扩展至更多专科及慢病管理,结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功能演示环节,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清华大学具身智能项目组负责人高晓介绍了具身智能的概念,即人工智能系统与物理实体相结合,能在现实世界中感知、交互和执行任务。
他介绍,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建设目标是针对骨科康复,整合问诊、阅片、检查、诊断和治疗等功能。而具身智能体机器人主要由感知模块、规划模块和执行模块组成。感知模块采集多模态数据,为规划模块提供核心依据;规划模块通过高性能计算单元和算法进行多模态分析,提供辅助诊断建议;执行模块包括机械臂、灵巧手等,能完成临床治疗、辅助治疗及护理等工作。
随后,具身智能机器人“洛阳正骨清华一号医生”亮相,让与会人员近距离感受到了该技术的魅力。在众人的见证下,中医骨伤具身智能医疗装备通用技术正式发布。
在项目介绍环节,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吴晓龙介绍了具身智能项目的亮点,解决了传统中医骨伤难题,如提高复位精度、提供个性化康复指导、构建标准化诊疗体系等。
他指出,项目采用多模态数据采集、AI智能分析及具身智能机器人平台,提升了智能诊断与精准治疗能力,为中医骨伤诊疗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随后,“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多模态骨科诊疗康复一体化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在主旨报告环节,张涛对《ADMMI智能体驱动多装备医疗集成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ADMMI(智能体多装备医疗集成技术)为通用具身智能临床技术,核心目标是突破医疗AI落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瓶颈。该技术由三大核心组件构成完整通用架构,可实现AI从决策到行动的全流程自主控制。该技术特点鲜明,包括智能决策与多设备无缝通信、支持多样硬件驱动、可快速适配新场景,同时兼具临床合规与高有效性。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首席专家刘又文以《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多模态骨科诊疗康复一体化建设》为题,强调了传统诊疗经验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重要性。他表示,借助多模态人工智能数据库的搭建与标准化数据的采集,人工智能在破解骨科诊疗痛点、提升治疗精准度及效率方面具备巨大潜力。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为AI在骨科领域的落地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推动了中医骨伤诊疗的规范化发展。
高晓则重点介绍了《中医骨伤具身智能医疗装备通用技术的研究背景与发展现状》。他指出,为通过自动化技术与人工智能提升骨科临床效率、减轻医生工作负担、降低治疗成本,团队经过多轮指标分析,成功开发出具身机器人并构建闭环系统,以实现“一机多用”的整体效果,同时适配未来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发展需求。
来源:大河健康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