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迷信AI选股了!前瑞银分析师:我用ChatGPT,但从不听它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21:02 1

摘要:当13%的散户用ChatGPT按下“买入”键,当AI推荐组合收益率碾压传统基金19个百分点,我们是否正在见证一场投资革命?金融比价网站Finder的实验显示,ChatGPT筛选的股票组合一年暴涨55%,而背后是机器人投顾市场600%的疯狂增长预期。但当普通投资

当13%的散户用ChatGPT按下“买入”键,当AI推荐组合收益率碾压传统基金19个百分点,我们是否正在见证一场投资革命?金融比价网站Finder的实验显示,ChatGPT筛选的股票组合一年暴涨55%,而背后是机器人投顾市场600%的疯狂增长预期。但当普通投资者对着屏幕问“该买什么股票”时,他们得到的究竟是财富密码,还是裹着蜜糖的风险诱饵?这场AI投资热潮的真相,远比“神器”二字复杂——它既是金融民主化的曙光,也可能是算法迷信埋下的陷阱。

凌晨三点,深圳白领小林在手机上敲下指令:“用PE、ROE和行业景气度筛选A股成长股”,ChatGPT秒速给出10支股票及理由。三年前,这样的深度分析需要付费购买券商研报,或依赖年薪百万的投资顾问。如今,AI正将金融分析的“特权”拆解为触手可及的代码。

这种“平民化”浪潮背后,是技术对传统投资壁垒的瓦解。过去,彭博终端每年数万美元的订阅费,将个人投资者挡在专业数据门外;而现在,杰里米·梁——这位前瑞银分析师——用ChatGPT复现了80%的机构级分析流程。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数据更揭示了趋势的疯狂:全球机器人投顾营收将从617亿美元飙升至4709亿美元,增幅堪比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电商爆发。

但真正的变革在于“决策平权”。Finder实验中,AI组合跑赢英国十大热门基金的核心原因,并非算法超越人类智慧,而是它打破了信息差:传统基金经理依赖的财报分析、行业对比、风险建模,如今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普通投资者也能一键获取。当“负债水平”“增长潜力”这些专业指标转化为通俗建议,投资不再是机构的专属游戏。

当ChatGPT的股票组合交出55%涨幅的成绩单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另一个数据:同期标普500指数累计上涨36%。在美股持续两年的牛市中,连“扔飞镖选股”都可能获得正收益——这并非否定AI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所有投资工具的有效性,都离不开市场环境的“水温”。

AI的“甜蜜陷阱”藏在三个维度:
其一,历史数据的“后视镜幻觉”。大语言模型本质是“模式识别机器”,它能精准捕捉过去十年科技股的上涨逻辑,却无法预判美联储突然加息或地缘冲突引发的市场转向。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前,所有量化模型都未能预警次级贷风险——因为历史数据里没有“黑天鹅”的坐标。
其二,散户的“工具依赖症”。40%用AI理财的受访者中,超六成表示“完全信任推荐结果”。这暴露了一个危险倾向:当投资者把决策交给算法,实则放弃了“风险对冲”这一投资基本功。杰里米·梁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会刻意让AI生成“做空逻辑”,用逆向思维对抗模型的乐观偏见。
其三,数据付费墙的“认知盲区”。ChatGPT无法获取彭博终端的实时交易数据,也不能解读未公开的行业内幕。这就像让医生用公开病历诊断疑难杂症——能治小病,却漏判重症。

当监管层开始关注AI投资的“错误信息传播”,当券商平台增设“人工复核”环节,一个新共识正在形成:纯粹的AI决策或人类直觉都非最优解,“机器筛选+人脑判断”的协同模式才是破局关键。

在投资者端,“AI素养”比“技术操作”更重要。与其学习复杂指令,不如培养“批判性使用”能力:问AI“这个结论的假设前提是什么”,而非“该买哪支股票”;要求它“列出数据来源”,而非直接采信结果。就像杰里米·梁用“仅参考SEC文件”的指令过滤噪音,普通人也能用简单提问撕开算法黑箱。

在技术端,“专用模型”正在替代“通用工具”。富达基金等机构已开始训练金融垂类AI,它们能识别财报附注里的风险信号,理解央行政策的微妙措辞,甚至模拟不同利率环境下的资产波动。这种“专业大脑”比ChatGPT更懂金融,但前提是——投资者要明白:再聪明的AI,也只是“高级计算器”,而非“预言家”。

在监管端,“透明度规则”呼之欲出。美国SEC已着手制定AI投资建议的披露标准:未来,当AI给出选股建议时,平台可能需要注明“本结论基于2018-2023年数据,未包含极端市场情景”。这不是扼杀创新,而是给狂热的市场浇一盆理性冷水。

当我们惊叹于AI组合55%的涨幅时,或许忘了一个更朴素的事实:股神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不过20%,却能穿越半个世纪的牛熊。投资的终极命题,从来不是“找到最高收益的工具”,而是“匹配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策略”。

AI带来了效率革命,却带不走投资的本质:对贪婪与恐惧的克制,对常识的坚守,对“不确定性”的敬畏。它可以帮我们筛选数据、分析报表,但无法替我们决定“亏多少钱会失眠”,也不能预判“突发战争时该加仓还是减仓”。这些需要人类用血肉之躯去经历、去感受、去决策的部分,正是AI的边界,也是投资者的核心竞争力。

当机器人投顾市场奔向4700亿美元规模,当散户手机里的AI比十年前的基金经理更“聪明”,我们更需要清醒:技术能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却不能消除投资的风险;能提升决策效率,却不能替代独立思考。

真正的投资进化,不是把方向盘交给AI,而是用它的“眼睛”看得更远,用自己的“双手”握紧缰绳。就像航海时代的罗盘,AI是伟大的工具,但能否抵达彼岸,终究取决于掌舵人的判断。在这场人与机器的协同中,最珍贵的从来不是算法,而是那个懂得“如何使用算法”的——理性的你。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