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涛观点,如何看待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晋朝快速灭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20:06 1

摘要: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非常长的波折,之后才形成了一个朝代的产生,这就是历史上少有的一种现象,叫“三国归一晋”。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东汉从公元25年刘秀建立开始,到公元200年前后,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中间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从刘秀起兵到汉献帝时东汉真正灭亡

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非常长的波折,之后才形成了一个朝代的产生,这就是历史上少有的一种现象,叫“三国归一晋”。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东汉从公元25年刘秀建立开始,到公元200年前后,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中间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从刘秀起兵到汉献帝时东汉真正灭亡(公元220年),实际是195年。但北方朝政长期被曹操把持,所以公元221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称帝。 后来到了公元260年左右,形成了曹魏的局面。但266年之后,司马炎建立了晋朝,随后经过征西蜀、平东吴,最终实现了三国归于一统。

晋朝应该说是历经波折才实现三国统一,实力极其强大。但我们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从公元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到316年西晋灭亡,中间只有52年。这52年在中国浩瀚的历史中确实非常短暂,作为一个统一朝代,时间这么短,引发了很多疑问和误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晋迅速灭亡?历史上已有不少研究,我今天主要探讨一个问题——西晋灭亡的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问题。

本文研究的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西晋从成立到灭亡的过程;第二是西晋灭亡的几个原因分析;第三是西晋灭亡的关键原因剖析;第四是西晋灭亡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第五是几点结论和建议。

一、西晋从建国到灭亡的过程

西晋的建国时间是公元266年,是曹奂禅位给司马炎,完成了晋代魏的历史过程。当然,之所以叫西晋,是因为历史上在318年有司马睿于南京建立东晋,所以才把司马炎的晋朝称为西晋,司马睿的称为东晋。

从时间上看,西晋持续了52年,到公元316年灭亡。那么它灭亡的过程,大致是历经了三代。首先是司马炎这一代,其次就是他的儿子司马衷,这是一代人。司马炎是晋武帝,司马衷是晋惠帝。紧接着再就是司马氏的小皇帝,持续没几年就导致西晋灭亡,这就是整个过程。

二、西晋灭亡的原因

西晋灭亡在历史上一般归为“八王之乱”,从司马亮、司马玮到后期的司马伦等等,这八大王进京,最后杀死了妖后贾南风,然后又拥立小皇帝,到最后杀死晋惠帝司马衷,再之后司马家最后一个皇帝、第三个皇帝被杀,实际上西晋最终是在318年亡于鲜卑和匈奴的崛起,这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刚才讲过,历史上把西晋灭亡归纳为“八王之乱”。再进一步分析,就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包括匈奴入主中原、鲜卑入主中原。再往下归纳,就是司马炎立司马衷做太子,并在死后让他继位皇帝,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这是普遍对西晋灭亡的分析。但历史上立太子不当的朝代很多,比如西周,中间也是分分合合,互相抢夺王位的情况很多,几任太子历经波折,像大家知道的晋文公重耳,也是抢皇位抢来抢去,打得不可开交,但都不会因为王位传承就五十多年灭亡。所以如果熟悉春秋战国历史,就会发现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所以现在归纳西晋灭亡为“八王之乱”,说是因为司马炎没选好太子。

但问题是没选好太子,可以再选,可以取而代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也存在这种争夺问题,如果大家看元代,以及前后的辽代、金国,他们基本上都有争夺皇位的情况。再看唐朝,也存在相互争夺,有个说法叫“唐朝的皇位都是争来的”。这说明皇帝的子孙互相争夺皇位古已有之。很典型的例子,像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在蒙哥死后两人争夺王位,最后忽必烈赢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赢了就继续统治下去,不会马上灭亡。所以现在看把“八王之乱”说是导致西晋灭亡,这个说不过去。

三、西晋灭亡的真正原因

如果沿着一条线去分析的话,其实我们能看到一个核心问题:司马炎统一三国,即“三国归一晋”,实际上是有这样一个过程——司马懿从曹魏手里窃取了兵权,成为大将军;随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继续掌握大将军职位;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也掌握大将军职权,实际上一直拥有对军事的控制权,进而消灭了西蜀刘禅,消灭了东吴的孙皓,最终实现三国归晋。

而且会发现,司马炎手下消灭西蜀的邓艾、钟会,以及后来贾充带兵消灭东吴,这些将领都不是特别强悍,仗也打得不是特别轰轰烈烈,没有形成那种惊世骇俗的历史性战役。三国归晋是重大历史事件,却没有重大的战事作为支撑,却名噪一时,这值得人们深思和怀疑。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司马炎派手下的大将利用其兵力,在西蜀弱小、东吴昏庸的时候将它们灭掉,这是以武力对武力形成的结果。那么这样的结论就是:你的军力强大,谁掌握军队谁就可以得到皇权,谁掌握军队谁就可以消灭政治对手,这是基本的结论。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司马炎之后——司马炎于公元266年作为晋武帝登基,到公元290年在位24年——他死后仅28年,整个晋朝就灭亡了?第一个原因就是,西晋内部没有大将领兵,因为没有战争,缺乏大将。军队谁掌握,谁就能左右政局、左右皇权。在这个过程中,其实缺少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对中央政府和皇权起到护卫作用的、稳定的禁卫军体系,特别是当北方民族崛起时,一旦敌军打入并包围洛阳,西晋政权就不堪一击。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西晋政权缺少一个由高质量军事组织保卫的内外控制体系,这恐怕是问题的一个关键。西晋有军队,也有一套从西汉、东汉延续至三国的官僚体制,但我们发现一个重要问题:从西汉刘邦到东汉刘秀,他们都有打天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军事组织的构建,形成了强有力的作战体系,包括谋士、武将和文官的配合。比如汉文帝即位时依靠陈平、周勃的辅助,顺利登基并稳定政权;光武帝刘秀也是通过作战训练,形成强大的武将体系、文官体系和命令体系,这才保证后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皇权的延续。无论中间谁当皇帝,军事保驾机制始终存在。

而回过头看司马炎,他在打仗过程中军事力量是分散的,每次出征派的将领都不同,而且打完仗后迅速解散军队——邓艾、钟会被杀,贾充作为文官临时领兵,战后也撤离军队,导致军队没有归属权。这一点与西汉周勃、周亚夫等拥有军事威望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军事控制体系,是西晋灭亡最主要的原因。

司马炎的军事力量一直非常脆弱,从司马氏到司马昭、再到司马炎,权力过渡没有经过战争洗礼,导致他与军队之间缺乏一批强有力的武将支持。因此在八王之乱时,最大问题显现出来:谁掌握生杀大权,谁就能控制皇权,但皇权本身没有军事保障。所以我们到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有军队,但没有对军队的控制体系;你有军队,但没有忠于皇帝或皇族的武将结构和军事体系,军队就容易各自为战。这种现象在魏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时期都屡见不鲜。

后来北宋也经历过类似过程——军队缺乏实战训练,导致战斗力难以满足指挥要求。而把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是朱元璋和后来的清朝,他们都通过自身作战和后期的军事整合,增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力,形成强有力的禁卫体系。后来出现太监制度、密奏制度、禁卫军、侍卫等,都是皇权保障体系的体现。我想这恐怕就是西晋最终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我们从西晋灭亡中能够看到什么

通过我们对西晋的分析,其实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国家强大不是最重要的,国家在强大里边包括经济强大、包括军事强大,都不是最重要的。强大的军事必须拥有一套指挥强大军事的控制体系,也就是你能够把这个军事体系控制住,才能指挥作战,防止内部作乱。这一点在唐朝的早期表现得比较好,就是由于李世民李家对军队的控制,形成了较强的作战能力,他有一套严密的监控系统。但是在唐朝的晚期藩镇割据之后,这个控制体系就坍塌了,所以军队还在,但是控制军队的体系不在了。这就是西晋灭亡带来的一个很大的启示。

在历史的朝代里边,其实发展军队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但关键在于你这个军队有没有强大的军事体系。如果你把这个结论放在当时的完颜阿骨打的金朝,也是一个道理。后来在金朝和成吉思汗作战的过程中,他是有强大的军队,但是他们缺乏强大的指挥能力,军队的作战能力不行,就导致人数多是没有价值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讨的核心问题。

五、结论和建议

我们通过对西晋灭亡的多种因素分析和重要因素分析,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你有强大的军队能战胜你的重大对手,但如果你没有对军队的控制力,就很难防止内部滋生内乱,甚至当有英雄崛起时,你也很难应对。

第二,没有经过战争洗礼,仅仅通过继承皇位,就很难对军队产生控制力,难以形成军队的安全性;通过军队去控制皇权、保护皇权,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说这是值得警惕的事情。

为此我们有两个建议。

第一,任何一个开国皇帝,其开国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消灭敌人,更是要通过消灭敌人来形成自己对军队的控制权,形成一整套进可攻、退可守的军队战斗力,形成一套能够指挥到位、能够将军权牢牢掌握在手中的军官体系。这套军官体系是最宝贵的资源,这是要明确的建议。

第二,在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可能会产生皇权的颠覆。当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对军队的控制力减弱时,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军队作乱,二是地方作乱,军队难以控制。这是历朝历代皇权灭亡的重要原因。

来源:管理专家李江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