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不再拘泥于饼皮的创新、馅料的猎奇,而是将汉堡、面包、蛋黄派乃至任何手边的食物塞进月饼模具,压制成带有经典花纹的圆形“月饼”。这一看似轻松随意的行为,背后却折射出年轻一代参与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的新方式。
□葛佳和(重庆大学)
中秋将至,当各大商家为月饼的馅料、工艺等“内卷”之时,“万物皆可压月饼”的创意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新热点。
他们不再拘泥于饼皮的创新、馅料的猎奇,而是将汉堡、面包、蛋黄派乃至任何手边的食物塞进月饼模具,压制成带有经典花纹的圆形“月饼”。这一看似轻松随意的行为,背后却折射出年轻一代参与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的新方式。
从端午节各式各样的DIY粽子层出不穷,到元宵节创意“汤圆奶茶”的流行,再到清明节“青团甜点”的创新,近年来类似的现象并不少见。表面上,这是年轻人的猎奇式娱乐,不过是增添了几分节日的新奇有趣;但实质上,这是年轻一代以主动创造的方式融入传统节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在参与和传承之间铺就一条联通的道路。
年轻人的亲身参与和体验,是在用全新的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一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压月饼”视频,常常引发多人跟风模仿;一次看似随意的DIY尝试,可能成为他人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当节日来临,他们用“万物皆可压月饼”的方式参与到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当中;当月饼的制作工艺越来越复杂,他们“取其神而忘其形”,只保留象征团圆的圆形和寓意吉祥的花纹,恰恰是在无形中对传统节日文化完成了“再创造”。
当创意从参与走向传承,“万物皆可压月饼”不仅是新奇有趣的节日体验,更是年轻人续写新时代的“团圆情”。当年轻一代不再被动接受传统文化形式,而是主动参与其重塑过程时,传承便不止存在于老一辈的言传身教之中。在参与中传承,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关键所在,构建了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正如当下,传统月饼店铺人来人往,网络上的“爆改月饼”同时流行,创新为传统注入时代活力,传统为创新提供文化根基,二者共同强化着节日的文化内核,让“团圆”的寓意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需要更多守正创新的创意行为。我们不妨发散思维,敞开怀抱,像“压月饼”一样,用自己的巧思和热情去触碰、体验甚至“改造”传统。无论是随手拍一段创意视频,还是亲手做一份专属的节日美食,都是在为古老的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每一次参与和体验,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一次全新形式的续写,是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最好方式。
真正有生命力的传统,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被重新诠释,赋予新内涵。当年轻人用模具将万物压成月饼的形状时,他们不仅在创造新的节日记忆,也在续写古老文化的当代篇章。唯有在参与中传承、在体验中创造,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