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虾仁炒蛋”!西贝我们能抵制,绿捷供餐学生能说“不”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20:03 1

摘要:这起事件不仅揭开了一家名为“绿捷”的校园午餐供应商的冰山一角,更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案推到了风口浪尖:一边是绿捷提供的廉价团餐,另一边则是西贝餐饮兜售的高价“预制菜”。

编辑:欣阅

一切的导火索,是一盘“虾仁炒蛋”。

这起事件不仅揭开了一家名为“绿捷”的校园午餐供应商的冰山一角,更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案推到了风口浪尖:一边是绿捷提供的廉价团餐,另一边则是西贝餐饮兜售的高价“预制菜”。

它拷问着每一个家长:我们孩子的午餐,成本底线究竟在哪里?当资本大举进入校园,究竟是来解决问题,还是本身就成了问题?而当最基本的信任都已摇摇欲坠,我们又能走向何方?

10块钱的午饭能吃啥

在绿捷公司的内部报告里,一笔账算得清清楚楚:摊到每个孩子头上的一份午餐,平均成本被严格限制在10块钱以内。

10块钱,要包含食材、人工、水电、物流,当然,还有企业的利润。这道经济题该怎么解?答案就写在孩子们的餐盘里。油炸食品成了常客,因为烹饪简单、出餐快,还能掩盖食材本身的不新鲜。

有时候,餐盒里是一只速冻馒头,几根水煮到发黄的青菜,再配上一根谁也说不清来路的烤肠。还有更离谱的,一份午餐就是几个速冻包子,外加一块无法辨认其本来面目的土黄色块状物。孩子们普遍的反映是,饭菜油腻,而且根本吃不饱。

讽刺的是,问题似乎并不是钱不够。

2024年秋季,上海推行了一项名为“AB餐”的改革,餐费从15元涨到了18元。家长们本以为加了3块钱,能换来质量的提升,结果却发现所谓的两种选择,内容差别微乎其微,被大家讥讽为“Aa餐”。质量不升反降,钱去哪了?没人知道。

这种对资金去向的困惑,早在2018年就上演过一次。当时,一所学校被曝出强制要求家长每学期缴纳890元的点心费。如果不想交,可以,但必须提供医院开具的过敏或疾病证明。这笔钱最终流向了哪里?校方和企业都选择了沉默。

在这场风波的中心,绿捷公司像一个庞然大物,稳坐钓鱼台。这家成立24年的企业,从团餐业务起家,如今已是上海校园午餐市场的绝对主力,每天为大约50万名学生供餐,覆盖了全市约27%的中小学生。有人甚至将它形容为“团餐界的阿里巴巴”。

它对外展示的形象堪称完美。中央厨房里,360度无死角的监控探头时刻运转。宣传片里,消杀流程被描述得比手术室还要严格。公司宣称,能将菜品出锅时的温度精确控制在90度以上。为了建立良好形象,他们还时常组织家长代表参观厨房,展示其“教科书级别”的管理体系。

然而,在这副光鲜的外表之下,是难以撼动的市场地位和复杂的资本结构。绿捷如今由新希望集团旗下的资本控制,其股东之一的厚生投资,与教育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受到外界的审视。更有趣的是,公司创始人张国华早在2018年就退出了股东名单,却至今仍稳坐董事长的位置。

这种近乎垄断的地位,让它在危机面前显得有恃无恐。就在今年8月,风波还未平息,它一个月内又轻松中标了超过20所学校的供餐项目。面对“虾仁发臭”的指控,公司的官方解释轻描淡写,称那只是虾仁中含有“细沙”,矢口否认存在任何食品安全问题。

就在绿捷的“围城”看似坚不可摧时,一个“搅局者”出现了,那就是全国知名的餐饮连锁企业——西贝。

西贝带着一套全新的方案闯入视野:向校园推广“预制菜”。他们宣称,这种模式操作简便,营养丰富,并在学校周边搞起了免费试吃活动,声势浩大。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西贝在为其商业版图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西贝的算盘打得很响,但它的预制菜餐食的平均成本高达20至25元,远超现有标准。在一些试点学校,高昂的餐费立刻引发了家长的抱怨。而且,这种高度工业化的预制菜模式,是否真的适合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孩子们?再加上西贝过往也曾因冷冻超过24个月的西兰花等产品陷入舆论漩涡,可靠性同样被打上了一个问号。

于是,一场看似“传统团餐”与“现代预制菜”的路线之争,就这样在上海的校园里上演。但拨开云雾,这更像是一场资本的博弈。一方是想守住地盘的垄断者,另一方是想开拓新市场的入侵者。

当信任成为奢侈品

对很多家长来说,最刺痛他们的,不是发臭的虾仁,而是事后学校的沉默和企业的傲慢。

孩子在学校吃了问题午餐,呕吐不止,家长却被蒙在鼓里。当他们终于得知真相,得到的却是企业“那是细沙”的敷衍回应,以及学校毫无应急预案的混乱处理。那种投诉无门、沟通不畅的无力感,像一根根针,扎在每个人的心上。

正是在这种绝望的情绪下,一些家长做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选择:他们发起请愿,希望引入那个同样备受争议的西贝预制菜。

这并非因为他们真的相信预制菜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在一个糟糕的选项和一个不确定的选项之间,他们宁愿赌一把。这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家长只是想用一个挑战者,去打破绿捷的垄断。

然而,在各种家长群里,共识荡然无存。一方认为,学生餐嘛,成本低是关键,能吃饱就行,没必要搞得那么精贵。另一方则坚决反对,他们宁愿支付更高的费用,也要换取孩子饮食的健康和安全。

争论的焦点,早已从“今天吃什么”滑向了“应该花多少钱”,并最终指向了背后那条看不见的利益链。这种分歧,表面上是消费观念的差异,深层次里却是教育公平与资源分配焦虑的集中爆发。

信任的瓦解,是系统性的。不仅是针对绿捷这一家公司,更是对背后整个监管、沟通和决策机制的全面质疑。当绿捷在危机后,仅仅邀请少数“家长代表”参观厨房来试图平息风波时,这种选择性的公关行为,反而让更多家长感到被排斥和愚弄,进一步加剧了不信任感。

一个连孩子午餐都无法达成共识的社会,想要推动任何有意义的改革,都变得举步维艰。

结语

上海的校园午餐风波,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罗生门。它不是一个孤立的食品安全事件,而是成本、资本与信任三重困境交织下的必然产物。

无论是绿捷的“成本陷阱”,还是西贝的“资本游戏”,它们都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回应家长们最核心的诉求。因为在它们的商业逻辑里,学生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成长的个体。

真正的出路,不在于二选一,而在于跳出这个非此即彼的框架。我们需要重建的,是一份“餐盘里的新契约”。

这份契约的唯一出发点,应该是孩子的健康与安全,而不是企业的利润报表。需要一个由家长、学校、专业营养机构、第三方监管部门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来监督。

只是,要重建这份契约,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是否愿意为更优质的餐食付出相应的成本,又是否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承担起监督的责任?

这不仅是对供应商的考验,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拷问。

来源:影史奇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