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伪科普”!医生短视频爆火,你看到的健康真相有多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9:48 1

摘要:当然,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刷着短视频,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迎面而来,用几分钟把复杂的健康知识讲得明明白白。数据显示,全国超10亿网民中,九成以上曾通过短视频获取健康信息,超过六成人会定期关注这类科普账号。

当然,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刷着短视频,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迎面而来,用几分钟把复杂的健康知识讲得明明白白。数据显示,全国超10亿网民中,九成以上曾通过短视频获取健康信息,超过六成人会定期关注这类科普账号。

但仔细一想,医院里的医生通常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他们真能有这么多精力持续输出内容吗?这不禁让人好奇:这些源源不断的医学科普视频,究竟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1

想象一下,一个普通医生,每天看几十个病人,做几台手术,再搞搞学术研究,就已经精疲力尽了。可一旦他们穿上那身白大褂,站在镜头前,似乎瞬间拥有了三头六臂,不仅能把专业知识讲得头头是道,还能保持日更、周更的频率。

这不禁让人好奇,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其实,这里面大致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真玩家”,他们确实是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比如上海长征医院的曲乐丰教授,他的视频号“血管康健丰乐曲”才运营了几个月,就已经每周更新3、4条。

他不仅仅是出镜讲课,从选题策划到拍摄剪辑,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用他团队里志愿者的说法,虽然累点,但能把真正有价值的健康科普传递出去,就觉得很有意义。

这些医生,是真的把科普当成了一项事业来做,他们的视频背后,是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对患者负责的态度。

但更多时候,医生们的选择是“借力”。就拿上海某医院生殖科的洪芳医生来说,她坦言自己做视频纯属“被卷入”的。临床工作已经让她焦头烂额,哪有那么多闲工夫去琢磨视频内容和拍摄技巧?

可眼看着别人都在短视频平台上圈粉,她又不能无动于衷。

正是这种“想做又没时间做”的困境,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专门帮助医生运营短视频账号的公司。我最近就玩了一把“无间道”,以医院宣传人员的身份,接触了一家这样的代运营公司。

他们直接亮出了“一站式服务”的王牌:你只需要提供公立三甲医院的医生资质和实名认证,其他的,从帮你设计IP人设、写文案脚本、负责拍摄剪辑,再到最后发布和互动,全给包圆了!他们甚至会根据医生的专科特长,策划各种热门话题,保证你的视频能紧跟潮流。

他们服务的医生遍布全国各地,从黑龙江到河北,从胸外科主任到儿科的学科带头人,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医生都有。最让我惊讶的是,视频里医生们那些看似发自肺腑的科普台词,很多都不是他们自己写的。

公司里有专业的医疗编辑,会把医学知识加工成适合短视频传播的文案,医生们只需要审核一遍,然后对着镜头念出来就行。

这种“套餐式”服务可不便宜,比如我打听到的那家公司,五个月的合作周期,会为你制作100条日更视频,还包括账号美化和数据清理,每月收费就高达1.6万元。公司的人说,等这一轮合作结束,医生或者医院的宣传部门基本上也就掌握了运营技巧,可以自己接手了。

当然,也有图省事的,会选择继续续约。

2

医生们耗费如此多的精力(无论是自己的还是花钱请人的),投身短视频科普,仅仅是为了“无私奉献”吗?显然不是,这里面,藏着一套成熟的“变现”逻辑。

最直接也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引流,带来更多的病人。一位拥有千万粉丝的科普大V就毫不讳言,他年轻时门诊病人不多,正是通过自媒体的运营,才有效地增加了患者来源。

当然,他也强调了一个前提:医术必须得配得上病人的期待。毕竟,患者是冲着你的专业去的,如果名不副实,那只会适得其反。

而在线上,最主要的变现方式就是“线上问诊”。当你点开一些百万粉丝医生的抖音主页,通常会看到一个醒目的“医生服务”入口。

点进去,你会发现各种付费咨询选项:图文咨询150元,24小时内不限次沟通;电话咨询300元,10分钟。我粗略算了下,某位医生光是图文咨询就接了近3000单,保守估计,这部分的收入已经超过了40万元。

这些收入,通常由医生和平台分成,比如抖音的“医生服务”就与旗下的“小荷健康”合作。

除此之外,医生还能从平台获得视频创作的补贴;利用“多点执业”政策,去其他医院进行手术或会诊;有的甚至会在直播间提供一对一付费咨询,或者接受品牌代言、讲座邀请等商业合作。代运营公司也坦白,他们的服务不仅能帮助医生在线上接诊,还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医院的门诊挂号率和就诊率,甚至能吸引外地患者慕名而来。

然而,这其中也有一条“红线”不容触碰。很多公立医院明确规定,医生不能主动引导患者进行线上付费。

虽然医院支持医生做科普,也默许线上的问诊行为,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患者自发搜索和选择的基础上,严禁医生“拉客”式的营销行为。上海多家大三甲医院的负责人对此态度一致:支持科普,但要规范行为。

甚至在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市级医院,科普成果还被纳入了医生的考核指标,这无疑也加剧了医生们投身短视频的热情。

3

当前,部分健康科普内容在流量驱动下逐渐偏离正轨。

一些账号为吸引关注,采用低俗猎奇的方式呈现医学知识,模糊了专业与娱乐的边界,削弱了医疗科普的严肃性。更有甚者利用科普名义牟利,例如通过线上问诊开出高价药方,或由非专业人士冒充医生推销保健品。

虚假内容也时有发生,曾有网红医生因发布自编的急诊剧情被查实造假。

随着技术发展,AI换脸、语音合成等手段被用于冒充知名医生推广虚假药品,进一步加剧了信息混乱。这种环境不仅误导公众,也给医生群体带来压力。

部分医生感到不得不参与短视频制作,否则可能面临患者流失。然而,专业医生往往面临两难:严谨内容流量有限,追逐热点又可能偏离专业底线,且长期创作易面临素材枯竭。

如何在流量环境中保持科普的专业与可持续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

面对网络健康科普的乱象,国家层面已开始加强监管。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规范医疗科普账号的资质认证、内容来源和发布流程,严禁违规广告,并加大对违法违规账号的惩处力度。

早在2022年,相关部门就已明确禁止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直播带货。

这些举措得到了不少医生的支持。

曲乐丰教授指出,部分“网红医生”实为借科普之名引流牟利,甚至将患者导向非正规机构,这种行为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损害公众健康。他呼吁建立更高效、严格的监管机制,让真正有价值的科普内容获得更多传播空间。

对普通公众而言,在接收健康科普信息时也需提高辨别能力。建议关注账号是否经过平台实名认证、医生是否来自正规医疗机构,内容是否客观严谨、有无夸大或推销倾向。

短视频平台确实为健康知识普及提供了便利,但唯有坚持科学、专业、可靠的原则,才能让健康科普真正造福大众。未来,仍需政府、平台、医生和公众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清朗、可信的网络科普环境。毕竟,健康关乎每个人,容不得半点虚假和误导。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