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个正在朝我们飞来的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可能根本不是一颗普通的彗星——它是一个质量至少330亿吨、直径超过5公里的庞然大物,其巨大的质量暗示着一个惊人可能:它或许是人造的。
那个正在朝我们飞来的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可能根本不是一颗普通的彗星——它是一个质量至少330亿吨、直径超过5公里的庞然大物,其巨大的质量暗示着一个惊人可能:它或许是人造的。
就在前天,2025年9月25日,哈佛大学前天文系主任、顶尖物理学家阿维·勒布(Avi Loeb)教授和他领导的团队,发布了关于星际访客3I/ATLAS的最新研究。这篇论文的结论,简单、直接,却又颠覆认知。
忘掉之前那些关于“彗星”的平淡猜测吧。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严肃得多的可能性。
一、一个几乎推不动的“太空巨无霸”
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
彗星是什么?它就是一个太空中的脏雪球。当它靠近太阳时,会被烤得滋滋冒烟,喷射出大量的气体和尘埃。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你往后喷气,你就会往前走。所以,彗星在飞行时,除了受引力影响,还会被自己的“屁”推动,走出一条扭扭捏捏的轨迹。这个额外的力,科学家称之为“非引力加速度”。
在过去几个月里,全世界227个天文台的目光都死死锁定着3I/ATLAS。然而,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韦伯太空望远镜清楚地看到,3I/ATLAS确实在疯狂“掉渣”,每秒喷出足足150公斤的物质!但与此同时,它的飞行轨迹却稳如泰山,几乎完美地贴合纯引力计算出的路线,丝毫没有受到那股“喷气推力”的影响。
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好比一艘万吨巨轮,船尾绑了个小小的窜天猴。窜天猴拼命喷火,巨轮却纹丝不动。唯一的解释就是:这艘船,实在太重了!
通过精确计算,Loeb团队得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3I/ATLAS的质量至少是330亿吨,直径起步就是5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之前发现的星际访客“奥陌陌”只有百米大小,“鲍里索夫”也不过1公里左右。而3I/ATLAS,比它们加起来还要大上几千甚至几万倍!它不是小舢板,它是一艘航空母舰。
二、一个不该这么早就出现的“宇宙稀客”
如果只是“大”,那也只是个惊喜。但真正让科学家们感到脊背发凉的,是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bug”。
在宇宙中寻找星际天体,就像在一条河里捞鱼。按照规律,你总会先捞上来成千上万条小鱼小虾(百米级天体),然后才可能撞大运捞到一条大白鲨(公里级天体)。
但我们现在的处境是:总共才捞了三次“鱼”(奥陌陌、鲍里索夫、阿特拉斯),第三次就捞上来一头史前巨鲸!这完全不符合概率学。
宇宙的剧本似乎被跳过了几万页,直接给我们上演了大结局。这不符合常理,除非……剧本本身就有问题。
为什么这么一个大家伙,会这么早、这么轻易地被我们发现?这个概率上的巨大异常,让单纯的“自然起源说”开始显得苍白无力。
三、最终悬念:当所有巧合指向一个答案……
当一个疑点无法解释时,科学家会寻找新的理论。但当一连串的“巧合”都发生在同一个物体上时,事情就变得微妙起来。
除了大到不合理的质量,3I/ATLAS还身兼另外两大疑点:
诡异的轨道:它的飞行轨道,几乎完美地切入我们太阳系各大行星所在的平面(黄道面)。这种巧合的概率,只有五百分之一。它就像一个专程来拜访的客人,精准地走上了门前的红毯。
诡异的成分:之前的光谱分析显示,它身上有“镍”,却没有“铁”。这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但在人类的工业合金里,却是家常便饭。
一个巨大到不合常理的质量,一个精准到堪比设计的轨道,再加上疑似工业产物的化学成分……
当一个巧合发生时,它是运气;当一连串的巧合都发生在一个物体上时,我们或许就该考虑,这可能不是巧合,而是设计。
Loeb教授在论文中大胆暗示:我们不能再用“天外来的石头”这种简单的眼光去看待3I/ATLAS了。我们观测到的所谓“彗星活动”,可能只是它在漫长星际航行中,表面附着的一层冰霜尘埃而已。
“我们不应该通过封面来判断一本书的内容。” 他在文中这样写道。
四、最后的图穷匕见
那么,如何最终揭开它的面纱?
Loeb提出了一个终极的检验方法:鉴于3I/ATLAS目前表现得如此“稳重”,不受任何推力影响,那么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如果它突然进行了一次大幅度的、不符合物理规律的机动变轨,那么一切争论都将终结。
那将是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它拥有自己的推进引擎。
无论答案是什么,我们都可能站在一场认知革命的门前。3I/ATLAS要么是一颗颠覆现有天文学理论的自然奇观,要么……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答案。
宇宙的寂静,可能正在被打破。
保持好奇,我们一起等待下一次观测!
参考文献:
Loeb, A., Cloete, R., & Veres, P. (2025). News on 3I/ATLAS: Lack of Non-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 Implies an Anomalously Massive Object.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