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时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成为重要课题。然而,传统的对外传播常遭遇“文化折扣”,难以直击国际受众的内心。
当今时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成为重要课题。然而,传统的对外传播常遭遇“文化折扣”,难以直击国际受众的内心。
此时,用“外嘴”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便凸显出来,他们以自身经历为底本,带着熟悉的“国际口吻”为中国故事披上一层亲和力十足的“外衣”。
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打造的系列微纪录片《我在山东挺好的》,聚焦外国友人在山东的点点滴滴,将中国故事、山东故事融入日常生活,开启了一扇让世界认识中国、认识山东的新窗口。
01
样本解码:《我在山东挺好的》这样炼成
(一)聚焦日常,以个人故事讲好大主题
《我在山东挺好的》系列微纪录片摒弃了以往对外传播中常见的宏大叙事框架,将镜头对焦外国友人在山东的衣食住行、工作创业等日常,记录了诸多外国创业者在山东逐梦的精彩历程。
例如,讲述一位在青岛开设咖啡馆的意大利人时,记录了其从最初为寻找契合中国人口味的咖啡豆四处奔波,到精心调试咖啡配方以融入当地市场的全过程。
这看似平凡的创业故事,实则展现了山东开放的商业环境,以及当地民众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再如,韩国企业家玄承镇扎根淄博20多年,从被出租车司机抹零的暖心细节感动到推动淄韩经贸合作,折射出山东的营商环境与人文温度。
还有乌克兰美食博主拉娜以“中国媳妇”身份融入山东家庭,通过烹饪传递文化交融的幸福感;塞尔维亚篮球运动员戈兰在威海担任体育老师,其家庭因热爱海洋与社区文化选择定居山东。
这些故事以“在场感”消解刻板印象,用细节证明中国社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琐碎却真实的生活片段如同碎片拼图,一点点勾勒出一幅幅可信、可爱的中国日常图景,触动了全球受众的共情神经,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中国”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之地。
(二)塑造个性化人物,以情动人
1.呈现个性化的人物
《我在山东挺好的》致力于为每一位登场的外国友人精心构建独特的人设:痴迷中国武术、每日晨起练武的法国小伙,醉心传统中医、立志传承中医文化的非洲姑娘……
该系列微纪录片以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和浓厚的兴趣爱好作为故事发展的驱动力,讲述他们带着各自母国的文化烙印,在山东这片土地上与本土文化的激情碰撞。
在冲突与融合的精彩演绎中,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跃然屏幕之上,受众首先记住的是这些个性鲜明的个体,进而对他们生活其中的山东萌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2.以细节讲好故事
《我在山东挺好的》巧妙运用悬念、伏笔等叙事技巧,开篇便抛出诸如外籍教师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山东乡村支教等难题,紧紧抓住受众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如同追剧一般持续关注。
在情节的层层铺陈中,该片高度重视细节的雕琢,如外国美食博主穿梭于山东热闹夜市的情节,镜头特写美食制作的精湛技艺、食客们大快朵颐的满足表情,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异国视角与中国浓郁的烟火气相互交织。
这种趣味盎然的呈现方式有效消解了文化隔阂,使得中国故事顺利融入国际受众的认知体系中。
3.以共情传递底色
《我在山东挺好的》还描绘了外国友人在山东这片土地上收获的各类真挚情感,无论是患难与共的友情、相濡以沫的爱情,还是温暖贴心的邻里情。
例如,一位外国留学生意外受伤,他的山东室友日夜悉心照料,这份真挚情谊直击人心最柔软之处。
情感共鸣是故事传播的“硬通货”,让“中国好”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外国人口中真切的体悟,有力地传递出中国社会温暖友善的底色。
(三)传播渠道多元拓展,构建全球发声矩阵
在国内,依托齐鲁频道深耕地方的优势,该系列微纪录片首播精准触达山东及周边受众群体,凭借精彩内容引发口碑传播热潮。
在国外,积极与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非洲的媒体展开深度合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收视习惯差异,进行针对性推送。
以澳大利亚天和电视台为例,其面向当地华人群体以及对中国充满好奇的民众,采用熟悉的语言、贴合当地文化语境的方式推送节目,较好地扩大了节目在海外的首轮辐射范围。
借助短视频碎片化、强社交的特点,制作团队精心剪辑纪录片精彩片段,全网广泛分发。微博话题、抖音挑战赛等互动形式迅速点燃网民的参与热情。
外国友人自拍的番外小视频、幕后花絮等更是激发二次创作浪潮,通过裂变式传播使得作品热度持续飙升。
同时,长视频平台留存完整内容,供有深度观看需求的受众反复品味。多端联动的传播策略打造出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场域,让中国故事随时随地与受众相遇。
此外,制作团队携作品积极参与国际纪录片节、文化交流展等专业盛会,在国际舞台上与同行切磋技艺。
一方面,收获国际专业领域的认可与赞誉,提升作品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面向全球影视采购商、媒体精英集中展示,为作品进入更多国家的主流媒体、特色频道牵线搭桥,进一步提升其国际能见度,拓宽传播路径。
(四)跨文化适配,减少“文化折扣”
为确保全球观众无障碍理解,该系列微纪录片配备多语种精准字幕。
字幕组在翻译山东方言、文化专有词时格外用心斟酌,如将“煎饼果子”直译为“Jianbing Guozi”,并加注详细解释,既保留了本土特色词汇的原汁原味,又确保国外受众能够准确把握含义。
此外,邀请外籍嘉宾直接用母语讲述自身经历,母语所带来的亲近感减少了传播障碍。
对中医经络、儒家礼仪等复杂且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纪录片摒弃生硬灌输的方式,转而以外国友人学习、体验的独特视角进行科普。
例如,以外国学员亲身感受艾灸祛痛的神奇功效的方式,记录其从最初的好奇疑问到逐渐深信不疑的全过程。
以外国友人的视角将复杂文化元素“拆解”成通俗易懂的片段,让受众依据自身的逻辑思维重构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02
以“外嘴”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与挑战应对
(一)意义:塑造国家形象,扩大“朋友圈”
外国友人的外籍身份对国外受众而言更具可信度,更容易被接受。
通过他们讲述在中国的真实经历,呈现出一个开放、友善、充满活力的中国,可以扩大中国的“朋友圈”和“粉丝群”,在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意义重大。
这些发生在外国友人身上的生动故事可以吸引更多外国人踏上中国之旅,同时也让国人愈发主动地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
这种双向奔赴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在世界上传得更广,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二)挑战:话语体系和讲故事的能力有待提高
借助“外嘴”讲好中国故事在实践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其在话语体系建设上虽有进展,但融通中外的体系尚未建立,传播观念和叙事能力有待提升,尤其是要打破“传者中心”思维,进一步讲好共鸣故事。
对外报道议题设置水平与西方相比也有差距,在对冲性、创新性、系统性和引导力上均须加强。
此外,国别传播建设不均衡,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也有待进一步加强。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此类节目增多,同质化风险也在加剧,受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三)对策:多措并举,讲好中国故事
为破解以上难题,主流媒体首先要完善话语体系,这包括打破“传者中心”思维,深入理解中外文化共性,提升叙事能力,缩小与西方在议题设置能力上的差距,进一步传响中国故事、中国声音。
其次,创新传播形式,运用短视频、互动体验等提升传播吸引力。
再次,优化传播布局,均衡国别传播建设,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打造专业队伍。
最后,避免内容同质化,挖掘多地域、多行业新颖题材,丰富故事类型,增强作品可看性。
03
结 语
《我在山东挺好的》以“外嘴”视角重构了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证明了个体经验与情感共鸣是跨越文化壁垒的桥梁。
这一实践为优化国际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以文化共情为纽带,以价值共享为目标,让中国声音真正入耳、入心、入行。
(作者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台)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8月号,原标题为《如何用“外嘴”讲好中国故事——以系列微纪录片〈我在山东挺好的〉为例》。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