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司垄断EUV光学20年,为何被中国新技术方案挑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18:11 1

摘要:2025年9月,英特尔CEO基辛格在财报会上兴奋宣布第二台High-NA EUV光刻机到位,单台成本26.47亿人民币。

2025年9月,英特尔CEO基辛格在财报会上兴奋宣布第二台High-NA EUV光刻机到位,单台成本26.47亿人民币。

同期台积电技术团队表示这类设备大规模应用至少还需5年。

英特尔已投入52亿购买两台设备,第二季度产量仅3万片晶圆,连传统EUV设备产能的一半都不到。

ASML年产能5-6台,全球需求70-80台。

这个巨大供需缺口背后,隐藏着一场关于技术路线和商业逻辑的博弈。

2023年底,ASML发布High-NA EUV量产计划,型号TWINSCAN EXE:5000

技术规格显示:数值孔径从传统0.33提升至0.55,分辨率从13nm提升至8nm,单次曝光晶体管密度提升2.9倍。

每台设备售价超过4亿美元,约合26.47亿人民币。

当台积电和三星还在观望时,英特尔直接包揽了2025年上半年的全部产能。这个决定震惊业界——两台设备总投资52亿人民币,相当于建设一个中型芯片厂的投入。

重量达150吨,相当于两架空客A320客机。需要250个集装箱运输,250名工程师历时6个月安装。设备高度等同3层楼,迫使英特尔专门建造更高的厂房扩建来容纳。

功耗从传统EUV的1.5兆瓦增加至2兆瓦,主要因为光源需要额外0.5兆瓦电力支持。

2024年,全球首台High-NA EUV在英特尔俄勒冈州D1X工厂完成安装。ASML发言人透露安装细节:安装期间需要大到"可以容纳半个公司"的真空容器来验证光学系统。

德国蔡司提供的反射镜尺寸是传统EUV的两倍,表面平整度必须控制在20皮米内。这相当于如果反射镜放大到中国国土面积,整个表面的最大凸起和下凹不会超过0.4毫米。

每台EUV设备包含超过3万个蔡司组件,蔡司在EUV技术方面拥有超过2000项核心专利。

2025年第二季度,英特尔公布关键数据:3万片晶圆/季度。对比数据显示,传统EUV设备同期产能6-8万片,High-NA设备利用率仅约30%。

理论每小时185片的产能远未达到,实际表现与预期差距巨大。

每台设备26.47亿投入成本,年运营费用3000万美元,投资回报期延长至8-10年。

英特尔原计划在Intel 18A节点使用High-NA技术,但制程开发推迟至2024年下半年,且发现传统EUV加多重曝光可达到相同效果,成本却降低40%。

供应链瓶颈进一步加剧了困境。

蔡司作为EUV光学系统的独家供应商,反射镜生产周期长达12个月。每片反射镜由40-50层交替的硅和钼组成,每层厚度约2.7nm钼+4.1nm硅,总厚度250-350nm。

镜面制造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工艺,需要在极高真空环境下一层层精确沉积,容错率几乎为零。

2024年6月,台积电研发高级副总裁米玉杰在硅谷技术研讨会首次表态:"台积电将在2024年引入高数值孔径的极紫外光刻机,主要用于研发和基础设施开发。

关键信息是:不用于量产

业务开发张晓强进一步明确:我们需要时间评估这项技术的真正价值。

2025年3月,台积电技术高管宣布:"A16/A14制程都不会采用High-NA EUV光刻机。

这个声明如同重磅炸弹,直接质疑了High-NA技术的商业价值

N2制程(2nm)采用改进型0.33NA EUV加双重曝光技术,关键工艺参数:栅极间距24nm,金属层间距32nm,晶体管密度相比N3提升15%。

通过工艺优化和双重曝光,N2制程达到了与High-NA单次曝光相当的制造精度。

传统EUV每小时处理220片晶圆,High-NA理论值185片,实际更低。

月产能10万片的先进制程工厂,High-NA方案需要18台设备,总投入473亿人民币。传统方案需要25台设备,投入315亿人民币。

考虑产能差异,传统方案每片晶圆成本低35%。

采用纳米片(Nanosheet)GAA晶体管结构,相比FinFET技术,栅极能从四个方向包围沟道,有效减少短沟道效应和漏电现象。

工艺规格:晶体管密度相比3nm提升15%,同等功耗下性能提升15%,同等性能下功耗降低24-35%。

台积电N2目前良率已达60%,内部人员透露测试芯片良率提高了6%。

这意味着N2制程已接近量产成熟度。对比之下,High-NA设备刚刚开始验证,距离量产良率还有很长路程。

台积电的3D封装战略进一步降低了对极小特征尺寸的依赖。通过晶圆级封装技术,N2节点可以实现等效1nm性能,无需完全依赖光刻精度提升。

2025年下半年N2制程量产,年底产能预计达到5-8万片。客户预订情况显示苹果、NVIDIA等科技巨头都计划采用N2制程,预计将带来"历史最高"的市场需求。

晶圆成本数据进一步证明了台积电策略的合理性。N2制程每片12英寸晶圆成本约3万美元,虽然比N3制程高30%,但相比High-NA方案的成本增幅,仍具有明显优势。

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制造技术出现了深层次的路径分化。这种分化不仅仅是设备选择的差异,而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重新思考。

ASML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个人认为High-NA将是最后一个NA,当前半导体光刻技术之路可能已走到尽头。

从13.5nm向6.7nm波长发展,光源功率需求呈指数增长,反射镜效率却递减。

当前EUV反射镜规格:钼/硅多层结构,50对反射层,每层厚度2.7nm钼+4.1nm硅。在13.5nm波长下,反射率最高70%,剩余30%被吸收转化为热量。

6.7nm波长下反射率降至约35%,而且EUV光需要经过11次反射才能到达晶圆,每次效率损失累积,最终透射效率只有13.5nm的四分之一。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EUV技术取得关键突破,试产设备即将投入使用

这标志着全球EUV技术垄断格局开始松动。

技术路线的本质差异体现了中国方案的创新性。与ASML采用的锡等离子体光源不同,中国选择了基于自由电子激光(EUV-FEL)的技术路径。

这种根本性差异不是简单的技术选择,而是对整个EUV技术架构的重新构建。

EUV-FEL光源波长同样为13.5nm,但功率稳定性达到±0.5%,远高于ASML锡等离子体方案的±5%。理论转换效率可达15%,相比ASML的5%有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EUV-FEL避免了锡污染问题,反射镜清洁周期从2小时延长至50小时。

ASML的锡等离子体光源工作原理:激光器击打熔融锡滴产生等离子体,发出EUV光。这个过程中,锡蒸汽不可避免地污染反射镜表面,形成1.2nm厚的锡层就会导致20%的效率损失。

ASML不得不开发氢原子清洁系统,每2小时清洁一次,大大增加了设备复杂性和维护成本。

过去20年,光刻精度的极致追求驱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更小的特征尺寸等于更好的性能"成为行业公理。

但当物理极限逼近,成本指数级增长时,这个逻辑开始失效。

取而代之的是"系统级优化"和"多维度集成"的新思路。

制造技术从二维极限向三维空间转移

光刻精度的边际价值递减,刻蚀、沉积等后道工艺的重要性上升

3D NAND存储器的成功、GAA晶体管的普及、先进封装技术的兴起,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在三维空间寻找摩尔定律的延续。

未来的半导体制造可能不再依赖单一"万能"设备,而是多种技术协同配合的生态系统。

传统的"光刻为王"格局松动,刻蚀、沉积、封装等环节价值提升。这种变化为更多企业提供了机会,也为产业链安全提供了更多保障。单点依赖的风险正在降低,产业韧性显著增强。

中国EUV技术的突破,不仅是技术成就,更是产业竞争格局的重要变化。技术垄断的打破将推动全行业更快的创新和更合理的成本结构,最终受益的是全球消费者和技术进步。

来源:知有论onlin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