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承山,1948年8月出生于山东曲阜县王庄乡大朱家村。197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任职于邹县文物管理所(孟府)副主任、邹县文化局副局长、济宁市博物馆首任馆长、研究馆员。曾为山东省历史学会3-6届理事,济宁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济宁市运河文化
传承文化情无限,任城古韵永流芳
——拜读《济宁史纲》感赋
作者:徐传武 黄海莲
《济宁史纲》作者简介
朱承山,1948年8月出生于山东曲阜县王庄乡大朱家村。197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任职于邹县文物管理所(孟府)副主任、邹县文化局副局长、济宁市博物馆首任馆长、研究馆员。曾为山东省历史学会3-6届理事,济宁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会员等。从事文博工作近40年中,以地方史、田野考古、展览策划见长。主编出版有《济宁古代简史》《济宁古代史》《济宁历史纪年》《济宁考古与发现》《济宁建筑史》《济宁历代名人》等12部专著,曾为山东省专家库成员,两次荣膺山东省文化系统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一)
拜读《济宁史纲》感赋
徐传武
汶泗悠悠岁月长,史纲一卷韵流芳。
细石器启文明路,北辛遗风岁月彰。
古国星罗商奄盛,周鲁华章道义扬。
长城蜿蜒分疆界,地道幽深隐旧邦。
孔圣德馨垂万古,杏坛论道绽光芒。
三千弟子承儒训,洙泗弦歌雅韵长。
孟母三迁传美谈,断机教子德昭彰。
鲁班巧艺惊天地,斧锯生辉智慧藏。
汉晋风流思往事,任城陶罐忆沧桑。
汉碑林立冠华夏,铭刻千秋翰墨香。
隋代县名虽已矣,遗踪犹记话兴亡。
运河浩浩通南北,漕运繁忙商贸昌。
河督衙署留陈迹,治河名臣功绩彰。
抗战烽火燃八载,文物斑斑诉国殇。
主席亲临曲阜地,光辉指引绽荣光。
名山胜水添诗意,峄山灵秀韵悠扬。
微湖浩渺波光闪,湿地葱茏百鸟翔。
览罢史纲心澎湃,任城古韵永流芳。
传承文化情无限,续写辉煌谱锦章。
(徐传武: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
莺啼序・读《济宁史纲》感怀
黄海莲
汶泗悠悠史韵,漫千秋浩渺。细石器、初启文明,北辛遗响萦绕。忆往昔、星罗古国,商奄盛极周鲁耀。看长城蜿蜒,依稀旧邦疆表。
洙泗弦歌,杏坛论道,德馨垂永诰。三千士、承继儒风,雅音千古长韶。叹孟母、三迁育子,断机处、德辉昭昭。赞鲁班,巧艺神工,智光闪耀。
汉晋往事,任城陶痕,沧桑心底绕。汉碑立、墨香盈袖,冠绝华夏,铭刻春秋,意存高妙。隋时旧县,名消踪在,兴亡皆入词人笔,对遗篇、思绪纷如草。运河浩浩,千帆曾逐繁华,漕运盛景堪描。
河督衙署,陈迹悠悠,记治河绩考。八载抗战、烽火燃情,文物斑斑诉恼。主席至、曲阜光焕,指引前行,光辉熠熠,万民欢蹈。名山胜水,微湖烟浩,波光摇曳翔百鸟,更峄山、灵秀添诗稿。今读史纲心潮,古韵任城,永怀难了。
(黄海莲:济南市艺术传媒学校)
(三)
六州歌头・读《济宁史纲》有感
徐传武
汶泗汤汤,千载史流芳。石器亮,文明创,北辛彰。古风长。古国星棋布,商奄旺,姬周壮,鲁邦强。长城望,分边障,韵悠扬。孔圣德崇,杏坛弦歌荡,儒训昭彰。有三千贤徒,洙泗雅音长。孟母慈航,教儿郎。
忆鲁班匠,神工创,奇思放,艺无双。汉晋旷,任城盎,陶罐藏。汉碑昂,墨宝千秋仰,文光畅,耀穹苍。隋县往,遗踪尚,话沧桑。运河南北通途,千帆竞、商贸繁昌。叹河督衙府,治绩永传扬。思绪悠长。
(徐传武: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
读《济宁史纲》 感言
黄海莲
展卷溯洪荒,济水涌苍茫。
青莲遗火种,北辛启农桑。
大庭筑邑落,少昊耀玄黄。
泗水汤汤逝,文明自此彰。
尼山擎玉柱,洙泗润儒章。
夫子周游苦,杏坛遗泽长。
亚圣承仁道,墨翟倡兼良。
百家争鸣处,思想铸铿锵。
运河通南北,樯橹蔽斜阳。
漕运连霄汉,商衢聚贾商。
太白诗千首,子美赋万行。
李杜流连地,风雅韵无疆。
水泊梁山壮,英雄义满腔。
替天行道帜,聚义蓼儿冈。
忠义传千古,豪情震八荒。
史册留芳迹,英魂永未央。
史纲穷万载,文脉续炎黄。
阅罢心潮涌,临风慨而慷。
仰瞻先贤德,思慕圣哲光。
吾辈当承志,复兴谱锦章。
(黄海莲:济南市艺术传媒学校)
(五)
梦游仙・读《济宁史纲》感怀
徐传武
汶泗畔,千载史韵漫流芳。细石启光,北辛遗响韵悠长。遥想。古国彰。商奄盛处鲁邦昂。长城旧影依在,周鲁道义绽荣光。洙泗弦咏,杏坛论道,孔圣德耀穹苍。育三千俊彦,儒训浩浩,雅韵扬扬。
更有孟母贤良。三迁善教,断杼德昭彰。鲁班巧,斧锯惊世,智艺无双。忆沧桑。汉晋事远,任城陶记,岁月茫茫。汉碑傲立,翰墨千秋,尽展往昔辉煌。
隋县名虽逝,遗踪尚在,话尽兴亡。又见运河波涌,畅南北、漕运促商昌。河督旧署陈迹,治河贤吏,功绩堪歌仰。念抗战、烽火燃情悲壮。主席临处,曲阜增光。读罢华章。意难畅。任城古韵心中荡。再书新章,续写荣光。
(徐传武: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六)
贺新郎・赞朱承山先生与《济宁史纲》
黄海莲
邹鲁钟灵处,看先生、才情卓荦,志怀鸿著。负笈寻真研今古,探秘考古驰骛。数十载、文博倾注。十二佳篇凝心血,更《史纲》、史韵千秋铸。功绩显,德馨布。
尼山泗水人文富,忆当年、贤才辈出,圣贤如烛。孔子儒风千秋耀,孟母慈言传诉。鲁班艺、神工惊慕。岁月沧桑留陈迹,赖先生、妙笔精心护。书雅颂,永垂慕。
(黄海莲:济南市艺术传媒学校)
(七)
《济宁史纲》序言
人们都想知道我从哪里来?我的家乡是怎样发展来的?这就要追溯历史。往大处说,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繁衍、耕耘在中华大地这片肥田沃土上,从小处说,应知道我们所居之处的历史。追根求源的目的是更好地继承先人勤劳、勇敢、智慧的品质,继承先人优秀的文化遗产,以建立今日美好的生活。
许多地方有一些耆老,他们对当地的传说如数家珍,但他们所言往往来自多年的戏曲、小说或者当地脍炙人口的优美传说。这些内容有的有些价值,但多不见经传,不足为信。正确追溯当地的历史,应查阅经史或地方志等可靠的古籍,尤其是大量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得来的可靠资料。
济宁市博物馆首任馆长、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班毕业的朱承山研究馆员,多年来带领或参与对济宁市内各县、市、区的文物普查工作,馆内陆续收存珍藏了许多古代文物、现代文物。他在收集与保存这些文物珍品时,遍阅古籍,结合考古内容,陆续写出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均短小精悍、言之有物、言之切实,有根有据。它不是文艺作品,却是难得的信史。作者以地方史研究见长,书中收录的内容即济宁市境域的历史,涵盖辖区内11个县(市区),滕县(今滕州市)曾隶属于济宁地区,也酌情收录。这些内容分别记载下济宁一带古代、近代、现代人的足迹,体现出“文化济宁”悠久的文化与高尚的传统道德。现集结成册付梓,实为济宁一带历史的切实记述,对济宁人民的一大贡献,其意义深远。
是为序。
国际儒联顾问委员会委员
曲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骆承烈
2025年夏 于曲阜
(八)
《济宁史纲》前言
济宁市为省辖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中南部,东经115°54′~117°6′,北纬34°25′~35°55′。现辖任城区、兖州区、曲阜市、邹城市和泗水县、微山县、金乡县、鱼台县、嘉祥县、汶上县、梁山县等2区2市7县,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个经济开发区和一个太白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据2014年底统计,全市共有乡镇(办事处)154个,行政村6000多个,常住人口824万,济宁城人口约100万,济宁市驻任城区。济宁地处汶、泗流域,东部与临沂市接壤,西部与菏泽市相连,北邻泰安市,南邻江苏省,东北部及东南部分别与莱芜市、枣庄市相毗连。济宁城区北距山东省会济南,经曲阜、泰安约180公里。地势东高西低,东与东南部为丘陵地带,山峦绵亘起伏,海拔高度为100~600米;中、西部平坦,海拔高度为40~60米;南部为湖区,海拔高度34.8~40米。湖区由四个依次连接的水面组成,俗称南四湖(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个湖),因微山湖最大,故统称为微山湖,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
济宁境内的山峦主要分布于泗水、邹城、曲阜3县(市),嘉祥、梁山、汶上等县也有些孤山低丘。凤凰山位于邹城市东部,最高峰海拔648米,为全市的海拔制高点。济宁历史名山颇多,首数邹城南部的峄山,最高峰海拔545米。此外,名山还有梁山县城东郊的梁山,曲阜境内的尼山、防山、九龙山、九仙山、石门山、马鞍山,邹城境内的凫山、四基山、岗山、铁山、尖山、葛(炉)山,泗水县境内的历山、凤仙山,汶上县的昙山、水牛山,嘉祥县的青山、南武山,金乡县的羊山等。济宁境内河溪如网,水源充沛。除悠久的汶河、泗河、洸河外,西北境有黄河,京杭大运河由北而南贯穿济宁城区。此外,境内的重要河流还有:白马河、洸府河、万福河、洙赵新河、东渔河等。
济宁境内早在1.8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居住,那时的古人使用的是细石器,考古学上称之为细石器时代(又有学者称之为中石器时代),在兖州、汶上、嘉祥三县(区)已发现细石器地点38处。公元前5500-公元前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市内的考古文化分别是北辛文化(距今7500-63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4600年)、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夏代之际济宁一带的东夷族地方文化名为岳石文化,属于金石并用时期。夏商周三代,济宁属徐州之域,任、卞、 缗 、邾、奄、极、鲁、郕、邿、焦等诸侯国先后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商代奄国及周代鲁国是当时卓有影响的大国,均将曲阜定为国都。汉至唐济宁城区为任城县,济宁区域内先后为鲁国、山阳(昌邑)国、东平国、任城国、高平国、山阳郡、任城郡、高平郡、鲁郡等郡国属地。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济宁城区为任城县,隶济州。宋代,今境分属于兖州(后改袭庆府)、郓州(后改东平府)、济州、单州等地。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济州升为府,名曰济宁府,这是“济宁”地名的最早出现。元代的济宁地区隶属济宁路、益都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济宁府降为州,属兖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济宁升格为直隶州,今济宁地区分属于兖州府、济宁直隶州。民国年间,即1913年,今济宁各县市隶属于岱南道,一年后改为济宁道。1948年8月,济宁全境解放,大多县(区)划归鲁中南地区,1953年7月建立济宁专署,1967年改称济宁地区,1983年10月改称济宁市。后曲阜(1986年6月)、兖州(1992年9月)、邹县(1992年10月)三县改为县级市,2008年2月设立北湖(今太白湖)旅游度假区。2013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济宁市中区合并到任城区,兖州市改为兖州区。2014年北湖区改名太白湖旅游度假区。
济宁不但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在这里先后产生过始祖文化、儒家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梁祝文化等品牌。而且这块土地人杰地灵,涌现出一批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医学家等,为祖国历史的繁荣发展做出过贡献,“文化济宁”正是这方沃土的定位。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在今后的漫长岁月中,彰显中华民族品格的这一传统文化,仍将赋予时代内涵,以更加顽强的生命力闪光!孔子等圣贤产生于邹鲁旧地的济宁市域,自有其必然性。
济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前人曾对其中的不少课题进行过研究、探讨、深耕,但宥于时代、职业,尚有许多空白,是为憾事。笔者生于孔子故里曲阜,又在济宁市从事文博工作近四十年。职业所系,责任在肩,家乡人研究家乡史更有着天然的执着。因而在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搜集了一批课题资料。除出版十余部专著外,又将未能入书的零散材料汇总,集腋成裘,加以考证,发表于地方的报章,今结集一书,奉献给读者。因属历史专题,故定名为《济宁历史百题》。
在成书的过程中,得到了骆承烈教授的鼓励,并赐序。汪孔田教授、专业人员薛瑜又不辞辛劳,承担了电子稿的编辑,并不吝赐教。在此付梓之际,谨致谢忱!
朱承山
2025年6 月
(九)
《济宁史纲》目录
序言
前言
济宁行政区划示意图
民国时期济宁城区图
一编 历史七十题
1、济宁各县(市、区)的名称由来
2、济宁各县(市、区)的名称变迁
3、各县县城驻地变迁
4、济宁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
5、济宁境内的几种古文化
6、济宁市境内的氏族居落环壕
7、济宁市境内原始社会的自然环境
8、原始社会的食物构成
9、原始社会先民的习俗
10、济宁市境内古代居民的图腾崇拜
11、济宁市史前生产力发展管窥
12、济宁境内已发掘的古遗址
13、济宁境内已发掘的古墓葬
14、三皇五帝在济宁
15、济宁市境内先秦古国知多少
16、少康中兴
17、商都奄国在曲阜
18、商代索氏族青铜器的发现
19、济宁古人的史学贡献
20、周代鲁国长城在哪里
21、鲁国地道在兖州区
22、周代鲁国史谈
23、哪些朝代设立过鲁国
24、哪些朝代设立过任城国
25、兖州行政设置地点简说
26、鲁国“三桓”
27、市内圣人有几何
28、何为圣人
29、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30、孔子父亲叔梁纥
31、孔门弟子概说
32、“陬”铭铜钺与孔子诞生地的关系
33、“庆父不死,大乱不止”之由来
34、鲁班的贡献
35、孟母终生教子
36、济宁市冶铸史谈
37、两汉时期的济宁名门——郑氏家族
38、济宁市内两汉农家生活钩沉
39、济宁汉碑冠海内
40、汉晋时期的高平县地望物证
41、西汉“任城”铭文陶罐
42、三山摩崖记
43、文成公主在济宁考述
44、古代佳酿——鲁酒
45、济宁古代纳送皇室的贡品
46、烟花爆竹史话——写在济宁城区禁放烟花爆竹之时
47、火化并非今日始
48、济宁地名拾零
49、已知的四座济宁城
50、济宁城的那三座山
51、河道总督院署及其他衙署
52、治河名臣小传
53、林则徐在济宁任河道总督
54、济宁州州署概述
55、乾隆要罢济宁州官
56、靳母哺育俩总理
57、八年岁月留痕——济宁市境内抗日文物调查
58、毛主席两次来曲阜
59、北湖新区可利用的文化元素
60、古南池史话
61、济宁宗教简史
62、礼仪之邦的礼义故事
63、能公墓碑——巨野教案的见证
64、明哲大法师
65、朱姓的根在邾国
66、隋代前后济宁境内已消失的几个县略考
67、济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简说
68、黄山十八罗汉洞造像
69、邹城大王窝佛造像
70、济宁城南水马驿
二编 历史选题
71、周代鲁国的科技发展
72、周代鲁国的工商经济
73、济宁古代科技史略
74、邾国与小邾国
75、汉晋任城县不在仲家浅
76、邾国文化对孔子孟子的影响
77、毛主席评说孔孟等山东历史名人
78、南宋数学家秦九韶是济宁市兖州人
79、李杜评赞孔孟之乡
80、李白笔下的山东物产
81、值得历史记忆的济宁著名女子
82、济宁先民的防疫驱病
83、鲁国故城的大规模勘探试掘
84、毛主席终生爱水浒
85、康熙皇帝驾临济宁
86、乾隆皇帝驾临济宁
87、京杭运河防务考略
88、济宁境内的运河遗产点及文物
89、春秋时期的菏水开凿与北宋五丈河
90、泗水运道与汶洸运道
91、汉晋高平县地望考
92、济宁城区汉代文化遗存考述
93、济宁境内的驿站
94、西方宗教在济宁传播述略
95、济宁郭城今何在
96、邹城市大遗址勘探概述
97、济宁城民国史回眸
98、能读懂的鲁国史
99、千年府第有挽歌
100、朱明王朝分封到山东的亲王
三编 图表解史
101、济宁历史沿革简表
102、济宁历史名人简表
103、济宁市细石器地点一览表
104、少昊鸟图腾氏族血亲结构图
105、周代鲁国世系表
106、周代鲁国“三桓”世系表
107、周代邾国世系表
108、明清时期维持京杭运河通航的劳工队伍
109、济宁市历代状元名录
110、鲁南地区百年名物淘汰大调查
111、建国后济宁市内村镇变动纪年
附录
1、司马迁到邹县、曲阜考察记
2、项羽墓在曲阜东郊
3、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4、唐《任城县桥亭记》碑文
5、清代琉球贡使阮大鼎墓在济安台
6、毛主席对曲阜县陈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批示
7、济宁市树市花
《济宁史纲》简介
济宁号称“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而历史文化更是济宁厚重文化的基石。始祖文化、儒家文化、邹鲁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梁祝文化等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生辉。该书作者朱承山先生以文物工作之便,积五十年之功,将济宁境内诸多史实研读,除已出版10余部专著外,今又将境内的历史,以史题为线,汇诸一册,定名为《济宁史纲》。因此,更能使读者了解济宁历史概貌。该书类似于地方志,且以史为纲,将历史上的行政设置、历史沿革、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名人、名物、事件逐一解读,分析研讨。是一部全面解读济宁历史文化的学术性颇强而又雅俗共赏的非常优秀的著作。
来源:真言贞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