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工厂里逛一圈,经常能听到师傅们吐槽协作机器人的操作器:“戴着手套按半天没反应,想调个参数得翻三四层菜单”“有时候按了暂停,机器人愣两秒才停,吓出一身汗”。
在工厂里逛一圈,经常能听到师傅们吐槽协作机器人的操作器:“戴着手套按半天没反应,想调个参数得翻三四层菜单”“有时候按了暂停,机器人愣两秒才停,吓出一身汗”。
协作机器人
这些吐槽的核心,其实都指向一个东西,人机界面(HMI),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示教器和控制软件。
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遥控器”,它是师傅和机器人沟通的唯一桥梁,操作顺不顺手、反应快不快,直接影响生产效率,甚至关系到安全。
但现在不少机器人的HMI,要么把界面做得跟复杂报表似的,数据堆一堆;要么反应慢半拍,师傅急得直跺脚;还有的按键布局反人类,用久了手腕都疼。
好在有个叫ISA-TR101.02-2019的标准,专门对工业HMI的可用性和性能提了要求。
咱们照着这个标准,从“怎么让人用着舒服”“怎么保证不卡壳”“怎么确保没毛病”三个角度,给机器人HMI搞套优化方案,全是能落地的实在招。
HMI好不好用,核心不是功能多全,而是师傅能不能“少费脑子、少动手”就把活干了。这就得从示教器的手感,到软件的界面逻辑,全按工业场景的实际需求来改。
先说示教器,这玩意儿是师傅天天拿在手里的,手感太重要了。之前有些示教器做得跟板砖似的,一斤多重,举着调试两小时,胳膊都酸了。
现在得把重量压到500克以内,差不多就是一瓶小矿泉水的重量,长时间拿也不累。
还有按键,师傅干活都戴劳保手套,之前有些按键键程太短,按下去没反馈,总怀疑自己没按到。
现在得把键程控制在0.8到1.2毫米之间,戴手套按也能清晰感觉到“按下去了”,而且常用的急停、点动、保存程序这些功能,必须设物理按键,不能藏在触屏里,万一触屏失灵还能应急。
触屏本身也得扛造,车间里油污多、粉尘大,有时候师傅手上沾着水就得操作,所以触屏得用防刮防眩光的玻璃,像手机里常用的康宁大猩猩玻璃就挺合适,湿手、戴手套都能划得动。
遇到车间强光直射,屏幕亮度得自动调到500cd/㎡以上,不然参数看不清楚,调错了就麻烦了。
界面逻辑也得简化,ISA标准里说“导航别超过3次点击”,这点特别关键。
之前有些示教器,想调个坐标得先点“设置”,再点“运动参数”,再点“坐标轴调节”,翻半天才能找到。
现在得改成三级菜单:首页直接显示机器人当前的坐标、速度、负载,还有手动控制、程序调用这些常用入口;
点进去到功能页,就只留当前任务需要的控件,比如手动控制页就只放坐标轴调节、速度档位;
再点到详情页,也只显示相关参数,没用的信息全删掉,师傅不用在一堆数据里找重点。
再说说控制软件,很多工厂的控制软件界面,打开跟看仪表盘似的,各种数据密密麻麻,师傅想知道机器人现在跑的是什么程序、有没有故障,得在一堆数字里扒。
其实软件得搞“分层显示”,跟咱们看手机消息似的,先看概要,再看细节。
第一层是总览页,用雷达图、仪表盘这些直观的图,把机器人的运行程序、状态、有没有故障直接显示出来,
要是出问题了,比如电机过载,不光数字变红,还得跳个故障图标,双重提醒,师傅扫一眼就知道情况。
第二层是功能模块页,把机器人的活分成几块:移动、程序、日志、设置、管理,师傅想调坐标就点“移动”,想改程序就点“程序”,不用在一个页面里挤一堆功能。
第三层才是参数配置页,比如调运动速度、加速度,或者设I/O接口,每个参数旁边都得放个小问号,师傅点一下就能看到“这个参数是干嘛的,安全范围是多少”,不用再翻厚厚的说明书。
另外软件还得能“变模式”,比如师傅编程的时候,有的师傅习惯拖积木似的图形化编程,有的习惯写代码,
软件就得同时提供这两种方式,图形化编程拖完模块还能自动生成代码,省得重复干活。
要是师傅想监控生产,软件得能切“实时”和“历史”两种视图,实时视图看当前任务进度,历史视图用折线图显示24小时内的运行数据,哪里出了异常还能标出来,方便复盘。
最后还有两个细节得注意:一是“一致性”,比如所有页面的“确认”键都做成蓝色圆角矩形,放右下角;
急停用红色,正常运行用绿色,而且不能只靠颜色分辨,得搭配图标和文字,不然色盲师傅就麻烦了。
二是“防错”,比如删程序、改关键参数的时候,得弹个框让师傅再确认一遍,甚至输个验证码,避免手滑误操作;
输入速度、负载这些参数时,软件得自动限制范围,比如速度只能输0.1到1000mm/s,输多了就提示“超安全阈值了”,还得能看最近1小时的操作记录,万一弄错了能一键恢复。
要是师傅按了操作键,机器人半天没反应,不光耽误干活,还可能出安全事故。
ISA标准里明确说了,工业协作机器人的HMI属于“高速机器控制”,调用功能、刷新数据都得在1秒以内,这就得多从软件架构和硬件配置上想办法。
软件方面,之前有些控制软件是“单线程”运行,也就是实时控制、采集数据、渲染界面全挤在一个进程里,有时候采集数据多了,界面就卡住了。
现在得把这三项拆成三个独立进程,各自干各自的活,就算数据采集忙,界面也不会卡。
还有常用的数据,比如机器人的模型参数、经常用的程序,别每次都从服务器里调,先存在本地缓存里,师傅调用的时候直接读缓存,不用等服务器响应,速度能快不少。
硬件也得跟上,示教器的处理器至少得是四核的ARMCortex-A53,内存不低于2GB,不然同时开几个功能就会变慢;
控制软件跑的服务器,得用工业级的CPU,比如IntelXeonE3,再配个SSD固态硬盘,读数据、写数据都比普通硬盘快。
通信也很关键,机器人的状态数据得实时传到HMI上,要是传输慢了,师傅看到的就是“过去时”的数据。
所以得用EtherCAT或者Profinet这种工业以太网协议,传输速率至少100Mbps,确保数据同步不延迟。
另外车间里的环境比较恶劣,电磁干扰多,电压也可能不稳定,HMI得扛得住这些。
示教器的防护等级得达到IP65,也就是能防粉尘、防喷水,就算车间里溅点水、落些灰也不怕;
电路得做电磁兼容设计,加个屏蔽层、装个滤波电容,减少干扰;电源模块得支持100到240V的宽电压输入,不管工厂里电压怎么波动,都能正常工作。
软件还得有“备用方案”,比如突然断网了,示教器得自动切到“离线模式”,师傅能在本地临时编程序、调参数,等网通了再把数据同步到服务器;
机器人的位置、速度这些关键参数,本地和服务器各存一份,就算一边数据丢了,另一边还能恢复,不用重新设置。
现在工厂里的系统越来越多,机器人HMI还得能跟MES(制造执行系统)、WMS(仓库管理系统)这些连起来,
所以得留标准化的接口,比如OPCUA、MQTT这些通用的工业协议,方便数据互通;
示教器也得有USB、HDMI接口,能外接键盘、鼠标、显示器,有时候师傅想在大屏幕上看参数,接个显示器就行。
HMI优化完不是结束,还得通过全周期的测试,确保在车间里能用、好用、长期用都没问题,这就得按“设计-开发-运维”三个阶段来做测试。
设计阶段,先做个高保真的原型,用Axure或者Figma画出来,然后找一线师傅来试。
比如让师傅模拟调试机器人、编写程序、排查故障,记录师傅完成这些任务要多久、会犯多少次错、操作路径顺不顺,
再跟师傅聊“哪个菜单找起来费劲”“哪个参数看不懂”,根据这些反馈改原型,别等做出来了才发现问题。
示教器的人体工学也得测,找不同手型、不同体重的师傅,试试手持的舒适度,按键按起来方便不方便,再调整按键布局和重量分布;
控制软件也得在不同分辨率、不同操作系统上试,确保在电脑、平板上显示都正常。
开发完成后,得用专业工具做性能测试。比如用LoadRunner模拟100台机器人同时连控制软件,看看服务器的CPU占用率、内存使用率高不高,响应时间有没有超过1秒;
用Wireshark监控通信链路,测测传输速率够不够、有没有丢包;用JMeter测软件接口的响应速度,确保符合1秒的要求。
还得模拟各种异常情况测试,比如突然断网、断电,或者输入错误的数据,看看HMI能不能处理,断网了能不能切离线模式?断电后数据丢没丢?输入错数据了会不会提示?这些都得测到位。
HMI上线后,也不能不管了,得建个“反馈-优化”的循环。在控制软件里加个反馈入口,师傅遇到问题能随时提交;
后台实时监控HMI的运行数据,比如响应时间变慢了、某个功能经常出错,都能及时发现;
每季度找师傅们做次调研,结合监控数据和师傅的反馈,再做优化,比如某个功能操作步骤太多,就简化流程;某个参数标注不清楚,就重新写说明。
其实说到底,工业协作机器人HMI的优化,不是搞什么高大上的技术,而是把“师傅怎么方便、怎么安全”放在第一位。
示教器做得轻一点、按键舒服一点,软件界面看得明白一点、反应快一点,再通过测试确保不出问题,师傅用着顺手了,机器人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现在机器人越来越往“柔性化”“智能化”发展,以后可能还要适配AI视觉引导、多机器人协同这些场景,HMI的挑战还会更多。
但只要始终盯着“师傅的实际需求”,跟着标准来,就一定能做出更好用的HMI,让机器人真正成为工厂里的“好帮手”。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