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一开始谁都没往心里去。1915年,民国刚刚站稳脚跟,中央政府公布了一份全国县名名单。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这事儿一开始谁都没往心里去。1915年,民国刚刚站稳脚跟,中央政府公布了一份全国县名名单。
大名县在,魏县也在,唯独元城县,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没人宣布它“撤销”,也没人说它“合并”。
那年年底,有人到大名县衙门口贴公告才发现,元城的名字已经不在公文里了。
等再去查户籍、学籍、赋税登记,全都归了大名。
就这样,一个存在了上千年的县,像风一样——没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元城不是无名小地。
早在汉高祖刘邦设立魏郡的时候,魏县、元城县就已经有了。
那时候是公元前二百年左右,魏国旧地,邺城刚刚被纳入汉统,朝廷一边要安抚旧贵族,一边得立规矩设郡县。
元城的设立,是顺着战国魏国的地理和政治脉络来的。
那会儿,地名背后可不是随便起的,元城这个名字,多少带点“世袭封邑”的意味。
可惜,元城的地理位置有点尴尬。
它夹在魏县和大名之间,既不靠边,又不居中。
这就注定了它在后来的行政变动中,很难守住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一次“被动摇”的是十六国时期。
前燕慕容建熙年间,朝廷在元城划出一块地方,设了个贵乡县。
这听着像是另起炉灶,其实是对元城县权力范围的一次削减。
贵乡县后来被撤了,但事情已经开始变味了。
元城的边界,从那时候起就不那么清楚了。
到了唐朝,变动更频繁。
贞观十七年,元城县被省入贵乡县。
几年后又恢复。
再往后,元城县一会儿叫兴唐县,一会儿又换回元城。
名称的更换,其实是地方政治格局变动的缩影。
每一次改名背后,都有朝廷对地方控制力的重新布局。
不过说起来,真正让元城开始“失重”的,是大名的崛起。
大名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后汉时期。
当时,贵乡县已经改名叫广晋,后来又改成大名。
这个名字之后几百年就没再变过。
更重要的是,大名慢慢从一个普通县城,变成了州治、府城,甚至在北宋时期被定为“北京”。
朝廷设节度使、驻重兵,大名成了河北南部的军事重地。
这就不一样了。
有了兵权,有了朝廷的支持,大名不仅名字响了,地盘也慢慢大了。
元城和魏县,几次被“划入”大名辖区范围。
尤其是清乾隆二十三年,魏县被裁撤,大名一下子接管了三百多个村子。
元城那边也有三十一个村划给了它。
县治也搬进了府城。
那年之后,大名成了“首邑”,地方官待遇提升,辖区面积人口都排前列。
元城这边呢,地界越划越小,县政影响力越来越弱。
到了民国初年,虽然名义上还在,但县衙形同虚设,税收、治安、教育全靠大名管理。
民国三年,中央干脆把它从县名列表中拿掉。
没发公告,也没设仪式。
元城,就这样被“归并”了。
不过,历史有时候爱开玩笑。
1940年,抗战正酣,冀南这片地方成了敌后重地。
根据地组织需要更细致的管理。
于是,中共冀南区委决定重新划设三县:大名、魏县、元城。
每个县设独立的县委和抗日政权。
这一次,元城是“短暂复活”。
县委设在原元城县旧址,组织群众、筹粮筹兵、打游击,样样不落。
那几年,不少老党员走过元城的村村落落,留下了珍贵的战地记录。
可惜好景不长。
抗战胜利后,元城县和山东朝城县的张鲁、王奉两个区合并成“元朝县”。
但到了1949年,大名和元朝又合并了。
元朝县除两个区划归山东,其余并入大名。
元城的行政建制,就此彻底结束。
有人说,历史上有些县是“死在地图上”的。
元城不是。
它是被一笔笔行政调整、一场场战争、一代代政权轮替慢慢“磨没”的。
它没什么离奇的消失故事,也没有突如其来的灾难。
它就像一块老石碑,被风吹雨打,字迹越来越模糊,最后没人再去读。
说实话,这也挺让人唏嘘的。
今天的大名县城南,仍有旧元城县治遗址。
街道早已换了模样,但有些老房子门口,还挂着“元城某某村”的字样。
去查户口本,有些老人登记的籍贯,依然写着“元城”。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
参考资料:
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大名县志》,中华书局,1990年。
李国强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迁图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冀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罗慎庆,《中国县制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清实录·高宗实录》卷九百五十七,清乾隆二十三年条。
来源:一读就上瘾的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