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以治安优良著称的日本,如今正被无差别暴力的阴影笼罩。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4月,短短半年内,日本发生10多起无差别杀人事件,最密集时平均每10天就有一起致命案件。
曾经以治安优良著称的日本,如今正被无差别暴力的阴影笼罩。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4月,短短半年内,日本发生10多起无差别杀人事件,最密集时平均每10天就有一起致命案件。
凶手街头随机袭击路人,嘴里喊着“随便谁都行”,我国驻日使馆紧急发布安全提醒,昔日的“治安神话”已然崩塌。
前两年还被贴上“躺平”标签的令和年轻人,为何突然化身施暴者?小时候看《名侦探柯南》,总觉得剧中凶手的动机过于牵强,如今对照日本现实才发现,艺术远比现实保守日本青年的作案理由,离谱到令人失语。
2025年5月9日凌晨,日本爱知县田园市一名16岁男孩在家中杀害祖父后,像往常一样前往高中上课。下午放学回家,他故意给母亲打电话谎称祖父母遇害,随后报警试图伪装成“第一发现人”。
但这拙劣的伎俩仅维持两天便被警方识破,男孩被捕后的供述让所有人沉默:只因觉得祖父母在家中地位最高、时常压制他人,自己不擅长讲道理,便选择用暴力制造“家庭版226事件”。
仅两天后,5月13日,日本迁地市入地区一名15岁初中生因涉嫌刺死84岁陌生老太被逮捕。男孩与老人素不相识,作案只因想逃离复杂的家庭环境,认为持刀杀人是进入少管所“长期避世”的“万无一失”的办法。
这位老人至死都没料到,自己会成为少年逃避现实的牺牲品。若以为只有未成年人仗着《少年法》庇护才敢施暴,那就错了。日本20至40岁的中青年制造的惨案,手段更狠、后果更恶劣。
2025年4月,41岁的谷内宽信在《蜡笔小新》的“故乡”埼玉县春日部市,模仿武士宫本武藏手持两把菜刀街头游荡两小时。
他盯上刚结束入学仪式的高中生佐藤美咲,尾随300米后在公寓门前突袭,用自学的“二天一流”刀法连刺7刀。
作案后,他满身血迹步行1。3公里找警察,途中与多名路人擦肩而过后主动求助报警,审讯时坦言“看到穿校服的女生就想动手”。
5月1日,大阪市西城区的小学放学路上,28岁的驶泽永西驾驶租来的白色SUV冲向人群。为扩大杀伤,他刻意采用Z字型路线反复碾压,7至8岁的儿童被撞飞,一名女童夹在车与墙之间,另一名女孩被抛至数米外。
万幸的是,一位70岁退休警察在凶手掉头时冲上前将其制服,才未造成死亡,但仍有十余名学生重伤。驶泽永西被捕后直言“受够了一切,就想杀人”,并承认特意选择小学生为目标,只因“更容易得手”。
日本将2025年四五月称为“逢魔时刻”,但这类暴力事件绝非偶然。2024年12月,福冈县北九州市麦当劳内,43岁无业男子随机刺伤两名中学生,致15岁女生死亡;2025年1月,长野县中央站公交站,40岁男子持刀刺死1名路人;
3月,东京新宿区一名直播女主播遭陌生男子刺死。回溯更久,2008年秋叶原惨案致7死10伤,2019年川崎袭击案致2死16伤,《环球时报》早已将后者定义为“日本安全神话破灭的象征”。
日本主流媒体将这一切归咎于“无敌之人”。《产经新闻》等媒体定义,这类人核心是与社会彻底脱节:无社交圈,与亲友疏离;
无经济基础,77%月收入低于1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000元),部分长期贫困;无心理牵挂,对法律与死亡无所畏惧,甚至想通过犯罪实现“自杀式报复”。据日本政府统计,此类潜在人群已达100万。
令人费解的是,这些人为何不向直接压迫者复仇,反而报复无辜路人?答案藏在日本系统性的社会困境中,年轻人的绝望并非源于单一事件,而是找不到具体反抗对象的弥散性压迫。
经济层面,日本青年失业率攀升至12.4%,终身雇佣制瓦解与学历泡沫破灭,催生占15至34岁人口21%的“尼特族”。
他们长期隔绝于社会,反社会情绪不断累积;即便有工作,年均超800小时的加班造就“社畜文化”,却换不来阶层跃升,反而陷入固化僵局。部分人在绝望中用暴力证明自身存在。
养老体系的崩塌更击垮了未来预期。日本独居老人超3000万,传统社区互助瓦解,而政府养老政策反复变动,让年轻人看不到安稳晚年的可能,“双输好过单赢”的心态逐渐蔓延。
从极端享乐到彻底摆烂,暴力成了他们宣泄不满的最终出口:“既然不能一起过好,那就谁都别想好过”。
社会文化的负面催化同样致命。日本社交平台充斥“破坏监控指南”“精神鉴定脱罪攻略”,暗网黑色产业链规模达69万亿日元,警方与政客避之不及。
曾作为“奶头乐”的文娱产业也开始反噬,动漫、游戏中的极端元素让青少年对暴力脱敏,而《大逃杀》衍生的“生存游戏”文化,更让绝望者将无差别袭击视为“追求公平”的捷径。
面对愈演愈烈的暴力,日本政府几乎毫无作为。公共安全层面,报警后平均响应时长8。2分钟,凶手早已逃之夭夭;
犯罪预警系统误报率高达42%,新宿女主播遇害案4个多月仍未破案。刑满释放人员受社会排挤,“耻感文化”堵死求助之路,70%心理疾病患者因延误治疗转为暴力宣泄,再犯率居高不下。
司法体系更在纵容犯罪。《少年法》对未成年杀人犯量刑过轻,“合议制度”允许嫌疑人靠揭发他人换取轻判,削弱了法律威慑力。
同时法律存在明显偏袒:劳动纠纷护企业、涉外冲突护外人、民事案件“谁闹护谁”,让年轻人觉得“正规途径无用,不如诉诸暴力”,前段时间流行的“腐视决斗”正是这种心态的缩影。
日本青年的暴力泛滥,是经济停滞、心理缺位、司法失灵与文化异化交织的恶果。从“人人安心”到“人人自危”,暴露了发达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重效率轻人性”的治理盲区。
当经济增长无法转化为个体尊严,当法律失能、文化跑偏,极端行为便成了绝望者的最后控诉。要根治这一沉疴,绝非严防死守就能奏效。
唯有重构资源分配、打破阶层固化、填补心理干预缺口、堵住司法漏洞、重塑非暴力价值观,才能阻止暴行持续撕裂社会文明。否则,“逢魔时刻”终将变成日本社会挥之不去的常态。
来源:梦清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