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45年前凭一首歌而家喻户晓的人,如今已在养老院安度了近20年。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谁能想到,45年前凭一首歌而家喻户晓的人,如今已在养老院安度了近20年。
明明育有一儿一女,可以享天伦之乐,却偏偏主动选择住在养老院。
2023年,一段于淑珍在养老院练唱的视频引发热议。
镜头里,她身着朴素衣衫,与其他老人一同排练合唱,高音依旧铿锵有力。
然而,她所在的场景“养老院”,却成了舆论发酵的导火索。
“当时那么红的歌唱家怎么落得如此境地?”“有儿有女却不管她,太令人心寒了”。
负面评论如潮水般涌向她的子女。
甚至有人翻出其子女的职业信息,指责他们“蹭母亲流量却不尽赡养义务”。
这场持续许久的网暴,终于在于淑珍的一次采访中才得以澄清。
面对“是否被子女抛弃”的提问。
于淑珍笑着调侃:“不是孩子不要我,是我不要他们”。
这番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实际上隐含了生活的种种心酸。
1998年退休后,于淑珍本想弥补对家庭的亏欠,可老伴却接连患上多种老年病。
彼时她的儿子在北京从事音乐工作,女儿在天津立足。
每次老人生病,子女都要跨城赶来轮流守夜。
常常是“刚处理完工作就直奔医院,眼睛里全是血丝”。
更让她揪心的是,住进子女家后,自己不仅要照料老伴,还要帮忙带孙辈、承担家务。
年近七旬的她常常忙到深夜,一次做饭时险些摔倒,这让她彻底下定决心:
“不能把孩子们拖垮,他们有自己的生活”。
但当她提出去养老院时,子女反对的声音十分强烈。
直到于淑珍多次劝说“专业机构会给我更好的照顾的”,子女才最终妥协。
如今,子女每周都会带着食物和生活用品探望。
逢年过节全家团聚,养老院的大厅里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
舆论的声音终于逐渐缓和,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也都不容易,这样对双方都好。”
而在舆论反转的背后,蕴藏着的是传统养老观念与现代生活现实的碰撞。
人们习惯性地将“住养老院”与“无人赡养”画等号。
却忽略了当代家庭中“子女有心却无力”的普遍困境。
更没能看到老人主动选择背后的通透与体谅。
于淑珍不仅没有被子女抛弃,反而是自己选择了自己的生活。
而她在养老院的种种,似乎也证明了她的选择是对的。
在大众想象中,养老院往往与“孤独”“冷清”挂钩,可于淑珍却颠覆了这种认知。
每天清晨,她会先去活动室练书法,下午就去参加合唱团的排练,偶尔还会登台献唱。
后来她还随合唱团录制了《歌唱祖国》,嗓音依旧温暖人心。
因为不会做饭,养老院的食堂解决了她的大难题,一日三餐营养搭配合理。
身体不适时医生随叫随到,这些都让她感慨“比在家舒心踏实”。
更让她愉悦的是“无代沟”的社交圈。
同住的老人大多是退休干部、教师或文艺工作者,大家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
聊起上世纪的艺术创作、生活琐事总能一拍即合。
有老人初见她时惊讶:“你是于淑珍?怎么也来这了?”
她坦然回应:“这里都是老姐妹,比在家热闹”。
这种精神上的契合,是子女再孝顺也无法给予的。
由于于淑珍是有名的歌唱家,养老院曾邀请她举办艺术团。
只是于淑珍拒绝了,因为她来这里只有一个目的——清静。
不过她答应每年在养老院的欢庆活动中为大家献唱一首。
与于淑珍的充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娱另一些老艺术家的落寞境遇。
71岁的国家一级演员陶泽如,曾在《百鸟朝凤》中为还原角色提前三个月学唢呐。
在《黑洞》中为呈现真实效果不惜伤害声带。
可如今生病住院却只能挤在普通病房,身边仅有护工照料。
老伴因身体欠佳、女儿因兼顾工作与家庭均无法常伴左右。
更令人唏嘘的是,据香港TVB《2024艺人收入白皮书》显示。
签约老戏骨的平均月薪仅3200多港元,不及当地洗碗工的五分之一。
许多人连优质养老机构的费用都难以承担。
同样是为艺术奉献一生,于淑珍因有稳定退休金和通透选择得以安享晚年。
而陶泽如们却面临“收入微薄、无人照料”的窘境。
可于淑珍的幸运,恰恰也反衬出行业的普遍不幸,撕开了内娱残酷的真相。
于淑珍的养老选择之所以能引发热议,本质上是因为它触碰了内娱最敏感的地方。
当流量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老艺术家的付出却愈发被贬值。
两种境遇的反差,折射出内娱养老保障的严重失衡。
那些曾为行业奠基的老艺术家,其晚年生活却得不到好的保障。
作为上世纪华语乐坛的标杆人物,于淑珍的演出曾一票难求。
她的作品滋养了几代人的精神世界,可在流量时代,这样的艺术成就却难以转化为晚年保障。
若不是她有着国家一级演员的退休金,且子女事业稳定,恐怕也难有“主动选择养老院”的底气。
内娱的残酷性,在老艺术家与流量明星的资源落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的流量明星仅凭颜值与话题度,便能获得动辄千万的片酬、代言费。
住院可享高级病房与24小时陪护。
而那些深耕艺术数十年的老戏骨,却面临“戏约锐减、收入微薄”的困境。
传统正剧播放量远不及流量剧,广告商更青睐年轻偶像,导致老艺术家的生存空间不断萎缩。
更令人寒心的是,行业还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
既没有针对老艺术家的专项养老基金,也没有健全的医疗扶持政策。
许多人只能在病痛与贫困中走完余生。
88岁的于淑珍在养老院住了19年,这个看似“反常”的选择。
实则是一位老人对生活的通透解读,更是一面照见内娱真相的镜子。
于淑珍用19年的幸福晚年证明:养老的本质是让老人活得有品质、有尊严。
而最好的孝顺,是把选择的权利还给父母。
参考信息:
百度百科——于淑珍
齐鲁壹点——她是国家一级演员,独自住养老院,背后内情让人没想到
北方网——中老年时报|歌唱家于淑珍:让晚年生活充满阳光
来源:漫威十级学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