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现代中国人依然能够认识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八卦、修身、天人合一,中医里的“阴阳一体”“阴阳互根”,传统武术中的“内劲”“阴手打人”,都是建立在这三大概念模型上的应用。
柏拉图的山洞,竟完美印证了中国伏羲时代的宇宙世界模型,带你解读这份跨越时空的终极洞见。
“重叠结构世界”“重叠结构人体”以及“心智系统转换”是源于伏羲时期的中华原生文化的三大概念模型。
这三大概念模型,是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从伏羲一直流传至今的文化底座。
我们现代中国人依然能够认识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八卦、修身、天人合一,中医里的“阴阳一体”“阴阳互根”,传统武术中的“内劲”“阴手打人”,都是建立在这三大概念模型上的应用。
虽然现代人重新去认识这三大概念模型有一定的陌生感,但是,基于这三大概念模型的应用,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人的生活。
其实对于这三大概念模型的认识,不只是在中国才有,在古希腊也有。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就用了一个山洞隐喻,把他对“重叠结构世界”“重叠结构人体”的认识,很形象地论述了出来。
放眼全球,山洞隐喻可以说是对“重叠结构世界”和“重叠结构人体”的一个科普性表达,有了让普通人也能够认识、理解“重叠结构世界”和“重叠结构人体”的传播模型。
在山洞隐喻中,整个山洞表示的就是“重叠结构世界”。
山洞内被火把所照亮的山洞壁,表示的是“显性世界”,而山洞内的所有空间,是构成“重叠结构世界”的“隐性世界”。
山洞外的空间,是摆脱了“重叠结构世界”以后,那个更大范围的“隐性世界”。
柏拉图这个山洞隐喻,所构成的山洞内以及山洞外的空间,可以帮助我们来更好地理解中华原生文化中的“心智系统转换”。
整个“心智系统转换”的两大练习阶段,都是在山洞内完成的,而在“心智系统转换”全部完成之前,构成“重叠结构人体”的三层人体“显性人体”“隐性人体”以及“真正的我”都会在山洞口会合。
等到“感知的主体”把“能量”全部回收以后,这三层人体就能够走出山洞口,一道回归那个更大范围的“隐性世界”。
在山洞中,被火把照亮的山洞壁上的人偶的投影,表示的是“显性人体”,山洞中被固定着的人手上的人偶,表示的是“隐性人体”。
所以,“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之间,存在着重叠与对应的关系。
柏拉图的这个山洞隐喻,用来表示“重叠结构世界”是非常完美的,但是,用来表示“重叠结构人体”就存在着不清晰的地方。
比如,在山洞中手持人偶的人,所表示的并不是隐含在“隐性人体”内的“真正的我”,而是能够在“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之间来回穿梭的“感知的主体”。
让山洞中的人拿着人偶的这种构成,完全无法表示“感知的主体”在“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之间穿梭的实际情况。
因此,柏拉图的山洞隐喻,很准确地描述了“重叠结构世界”,却无法描述“重叠结构人体”的完整构成。
柏拉图的山洞隐喻,虽然很难完整地描述“重叠结构人体”的构成,但是,对于现代人用于理解“重叠结构世界”依然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人所感觉到的“显性世界”就像是被火把照亮的山洞壁,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就好比人在虚拟现实中,感觉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由现实世界中的设备投影过来的虚拟现实中的影像。
一个人想要摆脱感官感觉到的表象,去了解事物的真象,就必需去“感知”存在于“隐性世界”中的真实的“本来”。
这就好比一个人看电影看得很投入,但是,电影里的故事并不是你的人生,你的人生在出了电影院以后的真实世界里。
所以,山洞隐喻对于我们认识“重叠结构世界”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认识中华原生文化的三大概念模型
关于“重叠结构世界”、“重叠结构人体”以及“心智系统转换”的详细解释,请看心智玩家的专栏《Get高端思考》。
来源:心智玩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