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地中海所在的“板块碰撞挤压带”不同,东亚面临的是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与后撤作用。模拟结果显示,自渐新世以来,菲律宾海板块顺时针旋转并北向俯冲,导致西太平洋板片不断撕裂、拆离。
东亚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带,复杂的板块运动形成了“多块体拼合、强构造活化”的地质基底,难以形成稳定的巨型封闭盆地。
与地中海所在的“板块碰撞挤压带”不同,东亚面临的是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与后撤作用。模拟结果显示,自渐新世以来,菲律宾海板块顺时针旋转并北向俯冲,导致西太平洋板片不断撕裂、拆离。
“拉张 - 撕裂”模式形成的盆地多为中小型断陷盆地,且伴随频繁的构造抬升:松辽盆地虽曾在白垩纪形成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的“松辽古湖”,但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引发的地壳抬升影响,距今6500万年前湖泊开始解体,最终被松花江等外流河切割成零散湿地;渭河盆地虽有长期稳定的沉积记录,但面积仅1.3万平方公里,且受秦岭抬升影响,始终存在向东的排水通道,无法形成封闭水体。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发的青藏高原差异化抬升,进一步加剧了东亚地形的破碎化。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强烈抬升不仅塑造了“西高东低”的宏观地势,更形成了一系列南北向山脉。
鄂尔多斯盆地虽为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但周边被吕梁山、贺兰山环绕,仅东侧存在黄河峡谷这一外流通道,导致盆地内仅发育小型湖泊,无法形成大型内流湖;蒙古高原受青藏高原抬升的远程效应影响,地壳持续隆升,古湖泊因排水通道打开而不断萎缩,如今最大湖泊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隆升造就的“三级阶梯”地形,配合密集的断裂带,形成了东亚特有的 “全域性外流格局”,彻底阻断了封闭水体的形成可能。
东亚地势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结构,构成了天然的“排水漏斗”:第一阶梯的冰川融水与降水形成长江、黄河等大河的源头,这些河流沿断裂带向东奔流;第二阶梯的河流均为大河支流,汇入主河道后加速外流;第三阶梯地势低平,河流纵横交错,最终全部注入太平洋或印度洋。
黄河中游沿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断裂带发育,通过龙门峡谷切割黄土高原,年输沙量达16亿吨,大量泥沙在下游淤积形成平原,却也不断加深河道,巩固外流通道;即便是西北内流区的塔里木河,其下游河道也因断裂活动频繁改道,无法形成稳定的湖泊蓄水区域,导致罗布泊在1972年彻底干涸。
东亚季风的季节性波动导致降水分布极不均衡,难以维持稳定的湖泊水位:夏季风带来的暴雨集中在6-8月,易引发河流暴涨,洪水通过外流通道迅速排走,无法在盆地内长期蓄积;冬季风控制下的干旱期长达4-5个月,湖泊因缺乏补给而萎缩。如长江中下游的古云梦泽,因季风降水的年际波动与长江洪水的冲刷,逐步分解为洞庭湖、洪湖等小型湖泊。
西北内流区虽具备封闭地形,但极端干旱的气候导致“蒸发量远超补给量”,无法形成超大型湖泊。以塔里木盆地为例:盆地年降水量仅20-50毫米,年蒸发量却达2500-3000毫米,蒸发系数高达50-150;天山天池作为西北典型的高山湖泊,依赖冰川融水补给,但湖面面积仅4.9平方公里,蓄水量1.6亿立方米,不足里海的千万分之一。
“补给 - 蒸发”的严重失衡,使得西北内流区仅能形成小型盐湖或季节性湖泊,如青海湖虽为中国最大湖泊,但蓄水量仅为里海的0.1%。
来源:地球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