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晚(9月27日)的无锡市体育中心,将上演一场“苏超”德比战——无锡坐镇主场,与南通展开激烈交锋。这场对决,不仅是“苏超”排名的角力,更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工业对话”。在中国的近代工业史上,南通和无锡,这两座城市分别以“纱线”与“面粉”为笔,写下浓墨重彩的注脚。
转自:荔枝新闻
今晚(9月27日)的无锡市体育中心,将上演一场“苏超”德比战——无锡坐镇主场,与南通展开激烈交锋。这场对决,不仅是“苏超”排名的角力,更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工业对话”。在中国的近代工业史上,南通和无锡,这两座城市分别以“纱线”与“面粉”为笔,写下浓墨重彩的注脚。
一缕纱,织就南通的实业版图
1920年的大生纱厂
1895年,张謇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为宗旨,通过一系列创新创办了大生纱厂。创业初期,他直面三大难题:资金短缺、原料不足、技术落后。面对这样的困境,他创新了一系列办法,成功克服了这些难题:首创“绅领商办”模式,在张之洞、刘坤一等官员支持下,将官机折价入股,争取官款支持,解决了资金问题;与棉农深度合作,建立起了稳定的供应链,解决了原料不足的问题;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聘请外国技师,同时创办纺织学校培养本土人才,为南通的纺织业积累了深厚的人才基础。
不仅如此,张謇对工厂的管理理念也十分超前。他所制定的《厂约》,被视为中国民族工业现代企业制度的雏形,明确岗位职责与利润分配机制,强调“为民生计”,其人性化与科学化的管理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张謇
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的先驱之一,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纺织、航运、盐垦、机械等多元产业,现已成为南通今天的工业体系基础。张謇为南通留下五十多家企业、四百多所学校和场馆,以及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系统。这份“家业”以及他勇于破圈的创新精神,成为今天南通这座城市最引以为傲的发展基因。
一抔粉,揉出无锡的工商基因
1959年的茂新面粉厂
在无锡早期的工业发展中,茂新面粉厂很有代表性。
19世纪末,荣德生和他的哥哥荣宗敬洞察到面粉业的潜力——“粉厂一业,关系民生所需,倘在无锡产麦之区建设一厂,必能发达。”由此开创荣氏工业传奇。
然后,当时的无锡民间,对近代工业生产却并不欢迎。市民们认为机器加工出来的面粉不能吃——“机器面粉伤身”。面对质疑,为了打开销路,荣氏兄弟用最直接的方式回应——当街支起油锅,用自家面粉炸成油条,请路人免费品尝,以实实在在的品质打破谣言。
他们申请注册的“兵船”牌商标(第001号),开启了民族品牌注册的先河。商标图案上一艘乘风破浪的铁甲战舰,既象征民族工业在激烈商战中勇往直前、破局而立,也承载着荣氏兄弟“实业救国”的坚定理想。
至1921年,荣氏旗下12家面粉厂已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生产能力的31.4%,成为名副其实的“面粉大王”。
荣宗敬(左)、荣德生(右)
在当时,人们常将荣氏兄弟和张謇并提,“吾国之以实业名家者,南通张氏外,端推无锡荣氏。”荣氏兄弟也以张謇为榜样,秉持“实干兴邦”的信念,积极推动无锡城市建设,兴教育、修路桥、建公设,让无锡赢得“小上海”的美誉。
“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的荣氏家训,与张謇“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的誓言,共同绘就了中国近代史上实业家们的精神群像。
遗产生辉,精神永续
现江苏大生集团总部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茂新面粉厂旧址)
2018年,南通大生纱厂与无锡茂新面粉厂共同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它们从解决国人最简单的“吃饱”、“穿暖”的基本物质需求开始,为早期的中国民族工业闯出了一片天地。
如今,茂新面粉厂旧址作为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持续传播着无锡工商文化;而大生纱厂历经变迁仍影响着南通的产业布局。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灯塔。
从厂房到赛场 精神永不落幕
暮色渐沉,无锡市体育中心的灯光即将点亮。那光芒既照亮绿茵场上的拼抢,也映在看台观众的眼眸——那里有对胜利的期盼,更有对两座城市百年工业精神的致敬。
9月27日,让我们共赴这场“工业交响”,看无锡与南通,如何用最热血的方式,续写江苏的“实业传奇”。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