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5年12月我随团赴云南老山地区参加“轮战”。1986年4月接防,负责团“轮战”期间后勤保障工作的组织指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全体后勤人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顽强拼搏,圆满的完成了“雨季作战”、“旱季作战”和“10.19”出击
战斗在八里河东山后勤保障第一线
文/闫建民
1985年12月我随团赴云南老山地区参加“轮战”。1986年4月接防,负责团“轮战”期间后勤保障工作的组织指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全体后勤人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顽强拼搏,圆满的完成了“雨季作战”、“旱季作战”和“10.19”出击拔点战斗的后勤保障工作,受到成都军区云南前指的表彰。忆往昔,战争的残酷情景还不吋的浮现在我的脑诲中……
参战无论你是将军,还是士兵,都得首先过这一关,这是最大的考验。当你在迷彩作战服上写下部队的代号、自己的姓名、血型等相关信息;当你争取参加突击队时写下自己的遗书时;当你胸前挂上小小的“光荣弹”时,从将军到士兵及所有的战友你们都想到了什么?
当汽车沿着通往战区的路继续向南行驶时,你会看到“前面通过炮火封锁区,请闭灯驾驶,快速通过!”、“前面进入炮火直瞄区,请拉开距离,单车快速通过!”这时候第一次来战区的人们心都悬在空里,气氛一下紧张起来了。车继续向前行驶,你会看到,路边水沟傍用绿编织袋围起来的“烈士清洗点”,这些告知标语,告知人们已经进入战区!这里的子弹、炮弹都不长眼睛,无论你是将军还是士兵都是一样的。我们的许多战士,为了国家的安宁从这里上去就再也没有回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当你到达集结地域,看到战士们热火朝天的临战训练场景时,你会被感动,战士们背转头爬山练体力;有的掉着砖练瞄准;有的在挖工事。自救互救训练更是热情高涨,为了降低死亡率,全团从团长、政委到士兵一人不漏的都在练止血,包扎,固定,都在为上阵地做准备。运输分队在练泥泞道路行驶,过钢轨,紧急情况下汽车原地调头,反敌特工袭扰。卫生队紧张的在动物身上练清创、缝合、包扎、固定,伤员搬运。部队求战心切,斗志高昴,一切都为接防做准备。
对这次接防,尽管做了周密安排,但由于参加部队多,还是被越军察觉到了我军的换防企图。于是在1986年4月24日20时26分,敌趁我立足未稳,以一个加强排的兵力,在其炮火掩护下对我7个阵地轮番扰,炮击8次,阵地落弹210余发,截止25日零时,越军对我阵地先后袭扰达12次之多。我团官兵沉着应对,歼敌一大批,守住了阵地,首战告捷。由于交防的友军弹药物资储备量小,为保障我战斗需要,后勤人员冒着敌人炮火完成了对伤员的救治和后送任务,军工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快速完成了弹药补充任务。
越军在24日对我袭扰失败后,心不死,于 26日21时10分至次日3时40分,又对我阵地先后6次实施炮击,落弹500余发,地面班、排进攻7次。我官兵浴血奋战毙敌 7名,伤敌19名,缴获武器弹药一批,取得了继“4、24”战斗以来又一次胜利。战斗进行时,我后勤派出卫生人员前接伤员2名,组织34名军工,对阵地消耗进行及时补充。
在防御阵地上,艰苦的战场环境让人难以承受,说实话——有时候真让人受不了,让你哭你都没有眼泪。作战地域经常大雾弥漫,如同西北的毛毛雨,气候闷热潮湿,官兵长时间钻在又潮又湿的“猫耳洞”里,经常是外边下大雨里边下小雨,外面下小雨里面渗水,有的洞里长期积水,后勤部门只能多配些床板,用砖头支起来,战士们就睡在离水面只有几公分高的木板上,潮湿对身体伤害可想而知。
有的洞十分狭窄,官兵只能爬进爬出,连腰都直不起来,好多官兵不怕越军偷袭、炮击,就怕气温潮湿闷热, 烂档烂腋窝,下身奇痒难忍,用手一抓就流血水。上级和卫生部门想了好多办法,也无济于事,最后只能给特殊的阵地配发裙子,以使下档通风散热。这里的老鼠蚊子在西北是难见到的,当地顺口溜:八只蚊子一盘菜,三只老鼠半麻袋;山蛇又大又粗,总爱盘在被子里,爬在熟睡的官兵身上,时常发生官兵耳朵、手指、脚指被老鼠和蛇咬伤的事。
八里河东山阵地长期没有水,一直以来都靠战士背水吃。背水吃不但消耗体力大,更重要的是越军炮击和地雷对背水人员造成很大威胁,为吃水问题人员时有伤亡。这个问题不能再这么继续下去了,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后勤保障工作的失职。
通过几次带相关人员的勘察,最后与聘请的技术人员商定:在34号主阵地建一座大容量的蓄水池。采用二级提水的办法,采购压力大,扬程高,适合山地使用的30/7型抽水机,分两级将水提送到34号阵地,再通过交通壕,铺没橡胶管,利用地形高差,用自流的方式把水送到各哨点。为了抓紧时间,我们边计划,边筹措,边施工。86年5月10日14时30分,在组织向阵地输送水管时,由于上来的人太多,暴露了目标,越军密集的炮火向我施工现场打来,周围落弹10余发,幸亏没有伤着人。我们一边组织防炮,一边抓紧施工,同志们挥汗如雨,满身是泥,有的手划破了,有的脚擦破了,没有一个叫苦的,经过几天的施工,5月13日15时清泉喷出,阵地上一片欢呼,干部战士激动的说:“感谢后勤!感谢同志们!我们再也不为背水发愁了!”,有一个战士竞忘情的喊出了“后勤万岁!”
1986年9月18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早上7点30分我带后勤处机关人员去41号阵地看望慰问前沿阵地官兵,带去团党委、机关的问候,并给每个人送去一斤月饼、二斤香蕉、一盒香烟和其他慰品,并征求战士们对后勤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官兵的热情欢迎。在返回前进指挥所途中,由于人员较多,不小心暴露了目标,立即引来了对面越军用高射机枪的平射压制,子弹飞过我们头上部打到后面的岩石上,直冒火星,十分危险,我们几人被压制在壕沟里10多分钟不能动。好在守阵地的六连发现了情况,立即组织对敌火力压制,我们才撤了出来。虽然困难很多,也很危险。但这项工作不能停,机关要吸取教训,严密组织,无论困难多大,也要保证战士都吃上月饼。
有一段时间,阵地上反映吃不上绿色蔬菜,个别战士出现了“夜盲症”。由于战区部队多,蔬菜供应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地方支前部门想了不少办法,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们可以自力更生解决部分供应缺口,这里气候湿润、温度高、这野草都长的这么快,种叶菜肯定行。于是,我让军需股长颜家良在八连试种,他们用废旧的子弹箱、炮弹箱,装上泥土,撒上菠菜籽、小白菜种籽,果然不到三天,就发芽出了小苗 ,看来此法完全可行。
消息传开,各连效仿,都种起了小菜,在煮掛面时锅里放些小菠菜,马上就不一样,战士们马上就有了食欲。有的连队还把废伪装网在阵地反斜面用树枝支起来,在网内养鸡,用自己的剩饭剩菜喂鸡,既不浪费,还可以解决吃鸡肉问题。此事很快受到“云南前指后勤部门”的好评。央视《新闻联播》、云南省电视台都作了报道。
营、连战勤组织作用发挥的好坏,是实现保障是否有力的最后关健环节。在上阵地前临战训练时我们就落实了营连战勤编组。由各营、连副教导员和副指导员负责。各单位军械员(兼文书),卫生员,给养员,炊事员组成,实现了后勤保障工作,团到连的有效対接,提高保障效率。
由于防御点多,线长,防御部队大多都是各哨点自己用煤油炉做饭,团采购回来主副食品后,由各炊事班领回分发到各哨位伙食点,这样他们路熟、人熟,并带回各点的下步需求。战士的做饭技能,在集结地域时,团后勤就的培训了班自为炊,无锅做饭,以及大米饭,扯面的制作,以及白天散烟、夜间避光基本常识。团卫生队适时的派出军医在阵地诊疗,降低了非战斗减员。修理所经常派出火炮技师、枪械技 师带着工具箱在阵地巡廻,就地解决问题,由于保障网络顺畅,有效地保障了部队的防御作战。
入滇轮战一年来,我团出击拔点战斗干净利落,防御作战圆满完成,炮兵还创造了1炮歼敌42人的老山战区之最。九连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英雄连”称号,赵怡忠中央军委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栾智平被成都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忆往昔,在“八里河东山”阵地3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后勤官兵,发扬“实打实、硬碰硬、心连心、强中强”的铁锤子红军团精神,坚决执行命令,在那焦土残璧的堑壕淤泥中奔走,运送弹药物资;在那潮湿阴暗蚊蝇无处不在的“猫耳洞”里坚守;在那炮火连天弹片橫飞的阵地上抢救战友搬运伤员;在那大雾弥漫和夜暗掩护下抢运弹药物资;在那毒蛇出没道路失滑的死亡线上浴血奋战,圆满的完成了“轮战”后勤保障任务。
近四十年过去了,那里早就恢复了平静,人们过着幸福安康的日子。参加“老山轮战”是我的骄傲!能直接参加团级后勤的作战组织指挥,在一线团队干点事,有所作为,更使我一生的自豪!
向参战的各位勇士致敬!
向为祖国安宁光荣献身的烈士致敬!
作者简历
闫建民、男、汉族、甘肃庆城县人、1951年3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197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校军衔。历任步兵第182团后勤处副处长、处长、处党委书记、团党委常委。步兵第55师后勤部副部长、部长、部党委书记、师党委常委。兰州军区兰州企业管理局局长、局党委书记。兰州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部党委副书记。兰州军区联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常务副部长等职,2006年2月退休。
1985年12月,随团赴云南老山地区执行对越防御作战任务(也称“轮战”),历时18个月,担负了团级作战后勤保障指挥组织工作。及时有力的保障部队完成了“一年防御作战”和“10.19”出击拔点进攻作战的后勤保障工作。由于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带领部队完成任务突出,1987年5月在老山前线荣立二等战功一次。根据需要,本人共服役37年(其中在作战部队工作25年、在其他部队工作12年)。除在云南老山前线荣立一次二等战功以外,由于平时工作肯吃苦,完成任务出色,还分别荣立三个“三等功”。
来源:拂晓哨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