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击败华北两大元帅组合,毛主席请出朱老总去晋察冀会会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01 08:04 1

摘要:傅作义干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用3万人,在华北,打垮了贺龙和聂荣臻两支解放区主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傅作义干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用3万人,在华北,打垮了贺龙和聂荣臻两支解放区主力。

毛主席听后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话:“让朱德去会会他。”

1946年,大同。

华北西北角,一列卡车裹着黄尘驶过河套草原,车上士兵坐得笔直,枪口一律向上,皮带扣发着光,这支部队,不是八路军,是傅作义的“七路半”。

傅作义不是典型的国军将领,他抽时间搞政治学习,军队三令五申不准骚扰民众,粮食一律买,不准抢。

老百姓看他部队过境,心态像是看八路军来了一样。

集宁,就是从这里打开的缺口。

当时,贺龙和聂荣臻合兵,正在围攻大同,蒋介石下命令,把大同划归傅作义管辖,傅随即接管北线战事。

他不动声色,调来三个主力师,分三路夜袭卓资山。

骑兵夜行,皮靴裹布,卡车蒙灰,灯火全灭,天未亮,八小时内占领卓资山,一线通讯中断,晋察冀军区猝不及防。

接着主攻集宁。

这次傅作义让骑兵在前,卡车随后,绕山而行,穿插到八路后方,敌前无兵,敌后起火,八路军被迫分兵回援,一线防御体系崩溃。

傅作义在电台上公开喊话:八路军也不过如此。

晋绥与晋察冀联军撤退,张家口门户洞开,蒋介石在日记里记了一个字:“喜”。

这次战役,参谋部把它列入失败记录里。但更震动的是战法。

傅作义不打阵地战,他只打穿插、奇袭、围点打援,他不打正面,他掐通讯,炸公路,夜袭补给。

不像国军,更不像共产党,也正是这支“七路半”,让毛主席决定让朱德亲自北上。

朱德到张家口那天,夜里下了雪,他没进指挥部,直接去了野战军前线,蹲了两夜。

第一句话不是训话,是问士兵:“你们怕傅作义吗?”没人吭声。

朱德在前线走了三天,看出问题:

坦克部队配置不对,死守公路,被傅作义的骑兵包了尾。

联络不畅,晋察冀与晋绥两军调度冲突。

地形太熟,却不用,靠老地图打新仗。

朱德开了会,没人说话,他把地图一推,说:“我们不怕傅作义,但我们怕自己慢。”

集宁失守后,傅作义不走,他像牧羊人一样,把兵力撒在张北一线,挖壕、布岗,等朱德来反攻,他用北洋军的稳,用八路军的灵。

反观我军,主力集中在石家庄以南,部队移动慢,几次试图出击,都被傅作义预判。

朱德盯着一份简报,写着“敌军设伏于桑干河北岸”,他笑了一声,说:“他不只是学八路,他比我们还像我们。

于是调令下达:不守了,打游击。

朱德决定放弃几个据点,改打运动战,他命令:“不要等命令再打,见缝插针,打完即走。”

傅作义没想到,他设伏打阵地,朱德直接放弃阵地,傅作义要打城,朱德偏打运输线。

局势开始变化。

夜里,朱德坐在指挥车上,看地图,有人问他要打哪,他没说话,只把指头按在清风店上,他知道,那是傅作义的命门。

清风店,位于石家庄以北,是傅作义补给线的心脏。

朱德盯上那里,不是心血来潮,傅作义主力骑兵调北线,清风店只剩一个警备旅,夜色里,一只羊,没人看。

1947年10月9日深夜。

冷风吹得人睁不开眼,朱德命令:三个旅绕夜路,背着刺刀,徒步接近目标,四小时后必须同时开火。

没有先炮击,怕打草惊蛇。

夜里三点,警备旅营地哨兵还在打盹,忽然听见细碎脚步声,还没起身,刺刀就到了咽喉。

四面八方,火光突起,清风店陷落,只用了两个小时,俘虏一千五百人,缴获卡车六十余辆,弹药足够打一场中型战役。

那些本应保卫补给线的兵力,竟然被彻底包围,丝毫未能反抗。

傅作义接到电报,脸色变了,他立刻明白,自己的战线太长了,出现了漏洞,而这个漏洞正被朱德精准地抓住了。

他调兵时,局势开始失控,新的调动也因为远程补给的断裂,使得反应速度迟缓。

之前,他的骑兵部队以打破敌人阵地为主,但面对八路军精准的游击战法,根本无法有效阻击。

接着,傅作义调集两个师准备重新夺回清风店,但由于运输线的破裂,他只得在短短数日内组织起临时补给线。

这使得他的反扑完全脱离了节奏,无法集中优势兵力。

最让傅作义难堪的是,朱德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不仅是常规进攻,还采取了“闪电式”打击。

他的部队不断改变阵地,快速隐匿,迅速撤离,再迅速集结反击。

对比傅作义的固守,这种灵活和精准的打击手段,让傅作义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连日的战斗后,傅作义的情绪渐渐变得焦躁,他明白自己最依赖的骑兵已经失去了优势,而朱德的兵力不断集结,战术不断升级。

这种局面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战略,甚至在心底埋下了对朱德的深深忌惮。

朱德则不急不躁,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精准,他清楚地知道,傅作义的优势早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一场游击战与心理战的较量。

傅作义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敌人的战术高超,更多的是他在战略上未能看到局势的变化:

他的战线过长,补给线太薄弱,指挥部队的能力已远远不能匹敌朱德的灵活机动。

到10月中旬,傅作义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局面已经不可收拾,尽管他仍然能够调动兵力,但这些兵力在被朱德不断分割包围后,根本无力回天。

他开始向南京求援,甚至希望能够调集更多援兵北上,但收到的回应却冷冷淡淡,蒋介石的电报只有一个字:“自力更生。”

在这一刻,傅作义明白,局势已经变得极其复杂,甚至无法靠简单的兵力调动来扭转乾坤。朱德已然掌握了主动权。

局势愈发复杂,傅作义的焦虑愈加加剧。

他的部队虽然继续与八路军接触,但每一次的战斗,都是一场新战术的试探,而朱德的每一步行动都像是在向他宣告:你已经落入了我的掌控之中。

清风店失利后,傅作义做了三件事。

第一,亲自督战,把后方督察队前移到一线。

第二,拉来新军,补充张北防线,但新兵训练不足,上阵即败。

第三,动员地方武装,试图用民团绞杀八路的小股游击队。

效果很差,民团见了八路,不是投降就是逃散,新兵怕死,老兵厌战。

朱德看到机会,趁势南打。

他命令:“不要恋战,围点打援,打乱傅作义的节奏。”兵分三路,张北、怀来、涿鹿,每天一个小据点爆破。

傅作义骑兵速度快,可地方太大,兵力太散,每次赶到时,八路早已打完撤了,只剩一堆废墟和俘虏。

从11月到次年2月,傅作义连续丢失了十四个县城,补给线断了,粮草进不来,士兵缺粮缺弹,冻死冻伤频繁。

军心开始崩,有连长带着全连起义,直接向八路缴械,有地方武装半夜开城门,让八路进驻。

傅作义急了,他开始向南京发电报,要更多支援,蒋介石在电文上只写了三个字:“自力更生。”

朱德坐镇前方,只讲一句话:“不要和傅作义比正面,比速度。”

前线军官逐渐明白,傅作义越打越慢,越慢越死,朱德反而越打越快,夜袭、偷袭、围点爆破,打得像游击战争升级版。

1948年3月,傅作义移防平绥线,撤出大部分外围据点,整个华北,局势彻底翻盘。

朱德终于可以抬头,望着北方沙尘滚滚的地平线,说出一句话:

“傅作义,不是没本事的人,但他败给了自己。”

来源:底层史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