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S 的悲剧不是嫁错人:17 岁写下 “做家里的男人”,注定一生困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03:20 1

摘要:“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阿德勒的这句话,恰似大 S 人生的注脚。当大众还在争论她该选汪小菲还是具俊晔时,却没人看清:她的悲剧早在 7 岁那年就已埋下伏笔 —— 除夕夜,醉醺醺的父亲掀翻整桌年夜饭,滚烫的油汤滴在母亲长发上的画面,成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阿德勒的这句话,恰似大 S 人生的注脚。当大众还在争论她该选汪小菲还是具俊晔时,却没人看清:她的悲剧早在 7 岁那年就已埋下伏笔 —— 除夕夜,醉醺醺的父亲掀翻整桌年夜饭,滚烫的油汤滴在母亲长发上的画面,成了她一辈子的梦魇。

14 岁父亲卷赌债跑路,17 岁的大 S 在日记本里写下:“从今天起,我要做这个家的男人。” 这句看似刚毅的誓言,实则是她被原生家庭绑架的开始。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赚钱还债、照顾母亲与妹妹,可这份 “侠女” 人设的背后,是连自己都没察觉的扭曲:她用极端减肥追求 “弱不禁风”,不过是对 “被迫坚强” 的无声反抗 ——“我不是不勇敢,只是身体扛不住了”。这样的她,早已把 “自我” 埋进了家庭的尘埃里。

“她心里从来没有小家。” 这句话道破了大 S 婚姻悲剧的核心。原生家庭塑造的 “家庭优先” 思维,让她把婚姻活成了 “原生家庭的延续”,而非两个人的港湾。

嫁给汪小菲时,她曾以为找到了 “父亲的替代品”—— 那个能遮风挡雨的保护者。可当汪小菲显露酗酒、情绪不稳的端倪时,童年阴影瞬间被激活,她眼里看到的不是丈夫的缺点,而是父亲的翻版。这段婚姻的破裂,与其说是汪小菲的失败,不如说是她被创伤困住的必然。而赌气嫁给具俊晔,更像一场极端的 “切割”:她刻意选了个看似温和、甚至有些懦弱的男人,以为能避开过往的伤害,却终究落得 “自己难受,对方云淡风轻” 的结局。

无论是汪小菲还是具俊晔,都成了她原生家庭创伤的 “替罪羊”。因为她的婚姻里,从来没有 “夫妻同心”,只有 “徐家至上”—— 回到湾湾常住后,她倾尽全力照顾家人,却把自己的小家晾在一边。这样的婚姻,怎么可能不窒息?

如果说父亲的暴力是显性伤害,母亲的 “温情” 则是更隐秘的深渊。大 S 一生都在 “救赎母亲”,却没看清这位 “笑眯眯的体面女人”,实则冷漠又唯利是图。徐妈从不直接施压,却用 “家人” 的名义,让大 S 心甘情愿地付出一切。

汪小菲曾想把她拉出泥潭:两人在北京单独生活时格外融洽,可一旦回到徐家,娘家人的挑拨、大 S 的 “家庭责任感” 就成了裂痕的催化剂。汪小菲的着急上火,被解读为 “情绪不稳”;大 S 的过度付出,被包装成 “顾家”。直到离婚,汪小菲苛责的仍是徐家,对大 S 只剩 “无可奈何”—— 他或许看清了,这个女人早已被原生家庭的网捆得太紧,连伸手求救的力气都没有。

大 S 的悲剧从不是嫁错人,而是她从未走出 17 岁那年的 “家庭剧本”。她把自己活成了家人的 “保护神”,却忘了自己也需要被爱;她在婚姻里找 “父亲的替代品”,却从未问过自己想要什么。

这何尝不是许多人的缩影?多少人被 “家庭责任” 绑架,把自我耗在别人的人生里?大 S 的故事给我们提了醒:原生家庭可以塑造过去,却不能定义未来。真正的救赎,从来不是靠选对伴侣,而是敢于撕毁旧剧本,先做自己,再做家人、做爱人。

你身边有被原生家庭困住的人吗?他们该如何破局?

来源:韵兮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