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风骨4境:不媚于官,不困于艺,不执于利,不忘于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5:00 1

摘要:郑板桥一生“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从七品县令到卖画为生,从画竹咏竹到体恤民生,始终以“狂放不羁”的姿态坚守本心,活成了清代文人中“接地气”的典范。

郑板桥一生“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从七品县令到卖画为生,从画竹咏竹到体恤民生,始终以“狂放不羁”的姿态坚守本心,活成了清代文人中“接地气”的典范。

他的处世智慧,可凝练为“四不”境界:不媚于官、不困于艺、不执于利、不忘于民。这不是刻意的清高,而是在“入世”与“出尘”间找到平衡的“板桥风骨”。

核心:不被官场的规则、上司的权威、权力的诱惑所裹挟,明白“官”是为民办事的身份,而非作威作福的资本,宁丢乌纱,不丢骨气。

克柔智慧:

-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任潍县县令时,他因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得罪了上级与豪绅,被诬“贪赃枉法”。面对打压,他没有弯腰求情,反而主动辞官,留下这句诗潇洒离去。辞官时他“两袖空空”,只带了几幅竹画和一箱书籍,真正做到“清廉自守”。

- 他在官场从不“逢迎拍马”:上司来巡查,别人都备厚礼迎接,他却只以“清茶、竹画”相待,说“吾官虽小,亦为民父母,不做谄媚事”;有人劝他“收敛锋芒,好谋升迁”,他却笑答“我画竹要‘瘦硬挺拔’,做人更要如此,岂能为升官弯了腰?”

- 辞官后,他在画中题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既是谈艺术,也是说人生:做官要像画竹一样“删去繁冗”,守住本真,别被官场的“复杂”磨掉了棱角。

实践:若在职场中遇到“需要讨好才能立足”的情况,学学郑板桥—— 他丢了官位,却赢了“风骨”。比起“向上媚”,不如“向下实”,把精力放在“做事”上,骨气比职位更珍贵。

核心:不被艺术的套路、他人的评价、流派的束缚所困住,以“师法自然”为准则,在画竹、写字、作诗中追求“领异标新”,让艺术成为表达本心的载体。

克柔智慧:

-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题竹石》)—— 他画竹不照搬古人技法,而是“晨起看竹,午间画竹,晚间思竹”,把竹子的“瘦、劲、直”刻进心里。为了观察竹子的形态,他在庭院种满翠竹,雨天看竹梢带雨,雪天看竹枝映雪,最终画出的竹子“虽无真相,却有真魂”,自成“板桥竹”一派。

- 他的书法打破“楷、行、隶”的界限,创造出“六分半书”,字体歪歪斜斜却别有韵味,被人笑“不成体统”,他却反驳“书法本为表情达意,若只守规矩,不如刻碑”;作诗也不避“俗字”,常写“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样的“白话诗”,说“诗要让百姓懂,才算好诗”。

- 有人问他“画竹的秘诀是什么”,他答“胸有成竹”,但更补充“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是心中之竹”—— 艺术不困于“形”,更要传“神”,这才是不被技法束缚的通透。

实践:若在兴趣或专业领域“找不到突破”,学学郑板桥—— 他画竹四十年,从“师法自然”到“自成一派”。别被“规则”捆住,多观察、多思考、多创新,让热爱成为“突破”的动力,而非“模仿”的牢笼。

核心:不被金钱的多少、利益的得失所执念,明白“利”是生活的支撑,而非人生的全部,卖画收钱却不“唯利是图”,守住文人的体面。

克柔智慧:

- 他辞官后以卖画为生,公开制定“润格”(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还特别注明“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不绕弯子,坦诚定价,既不“装清高”说“不谈钱”,也不“漫天要价”坑人。

- 遇到百姓来求画,他常“减半收费”甚至免费:有老农想求一幅竹画挂在堂屋,却凑不齐银子,他得知后不仅免费作画,还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嘱咐老农“见竹如见我,有难处可来寻”;但对为富不仁的商人,哪怕出高价,他也“不为画”,说“吾画不为钱,只为懂画之人”。

- 他在画中题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不是炫耀“卖画赚钱”,而是坦然面对“以艺谋生”的现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执于“多赚钱”,但也不“羞于谈钱”,这是对自己艺术的尊重,也是对生活的坦诚。

实践:若为“赚钱多少”焦虑,学学郑板桥—— 他卖画收钱却不“唯利是图”,清楚“钱是工具,不是目的”。踏实赚钱,合理消费,不贪多、不炫耀,守住“取之有道”的底线,日子才能过得坦然。

核心:不忘记百姓的疾苦、民生的需求,无论为官还是为民,始终把“民”放在心上,用自己的方式为百姓做事,让“爱民”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克柔智慧:

-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墨竹图题诗》)—— 任潍县县令时,他住在县衙,夜里听到窗外竹声,就联想到百姓的“疾苦声”:担心灾民有没有饭吃,担心农民的庄稼有没有受灾,担心孩子有没有书读。这份“闻竹声思民生”的牵挂,是他“不忘于民”的最好证明。

- 潍县遭遇大旱时,粮价飞涨,百姓易子而食,他不顾上级“不许开仓”的命令,毅然打开官仓放粮,还亲自到灾区赈灾,煮粥施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他还下令“减免赋税”,得罪了豪绅也毫不在意,说“我是百姓的官,不是豪绅的官”。

- 辞官后,他仍关心民生:看到邻村的桥被洪水冲垮,百姓出行不便,他就带头捐钱,组织村民修桥;看到孩子们没地方读书,他就腾出自己的书房,免费教村里的孩子识字,说“我虽不是官了,但爱民的心没变”。

实践:若觉得“我只是个普通人,帮不了别人”,学学郑板桥—— 他为官时开仓放粮,为民时修桥教书,都是“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帮邻居拎个东西、给环卫工人递瓶水,也是“不忘于民”的小行动,积少成多,就是大温暖。

“四不”境界最终成就了郑板桥的“本真”人生:

- 他的“不媚于官”,是对权力的清醒;他的“不困于艺”,是对热爱的执着;他的“不执于利”,是对生活的坦诚;他的“不忘于民”,是对初心的坚守。这份“本真”,让他不被世俗的复杂所累,活成了“简单却有力量”的人。

- 他的竹画、书法、诗歌,都带着“烟火气”:不写“高深莫测”的内容,只画百姓常见的竹,只写百姓能懂的诗,只说百姓想说的话。这份“接地气”,让他的作品跨越时空,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温暖与真诚”。

- 就像他笔下的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始终“瘦硬挺拔”,守住本心;就像他的一生,无论为官还是为民,始终“不媚、不困、不执、不忘”,活出了自己的风骨。

在“复杂”“焦虑”盛行的当下,郑板桥的“四不”像一股清流:

1. 不媚于官(势):职场中别“讨好上级、打压同级”,靠能力说话,靠人品立足,骨气比“人脉”更可靠。

2. 不困于艺(事):做喜欢的事时,别被“规则”“评价”捆住,多观察、多创新,让热爱成为“突破”的动力,而非“模仿”的牢笼。

3. 不执于利:赚钱时别“贪多、钻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钱是生活的工具,不是人生的全部,坦然面对“利”,才能活得轻松。

4. 不忘于民(人):别总“顾自己”,多关心身边的人,帮一点小忙、说一句暖心话,都是“温暖”的传递,社会的美好,需要每个人的“善意”。

郑板桥的一生告诉我们,“简单”不是“浅薄”,“本真”不是“幼稚”。

不媚于势、不困于技、不执于利、不忘于人,做到这“四不”,就能在复杂的世界里守住本心,活成“通透且有力量”的人。

来源:心灵社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