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山东旧影:大饥荒中的潍县,城墙外的惨状让人无法直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22:23 2

摘要:自清末至民国时期,山东地区灾祸频繁,水灾与旱灾在齐鲁大地轮番侵袭,几乎每年都会遭遇水灾或旱灾,不少年份更是先经历旱灾,紧接着又爆发涝灾,旱涝接踵而至。这使得依靠自然条件进行农业生产的百姓们庄稼绝收,陷入严重饥荒的可怕困境。

自清末至民国时期,山东地区灾祸频繁,水灾与旱灾在齐鲁大地轮番侵袭,几乎每年都会遭遇水灾或旱灾,不少年份更是先经历旱灾,紧接着又爆发涝灾,旱涝接踵而至。这使得依靠自然条件进行农业生产的百姓们庄稼绝收,陷入严重饥荒的可怕困境。

一组民国初期的照片呈现在我们眼前,它们为我们呈现出山东地区遭遇饥荒时的凄惨模样。拍摄者是一位美国教会的工作人员,那一年,他以赈灾人员的身份进入了受灾区域。

在潍县城外,来自乡下的难民为躲避灾祸逃到城市,把城门外早已干涸的护城河当作容身之地。正值寒冷的冬季,这些无处可去的人只能在桥下躲避刺骨的寒风。

在潍县城墙的外面,有一具饿死之人的遗体赫然横陈着。这具遗体已经被饥饿难耐的野狗啃咬,只剩下一副骨架,仅余两只套着袜子的脚,那景象令人不忍直视。

在这片空旷之地,存在着几具惊悚的骷髅。其中一些是饿死在路边的可怜人,另一些则是被掩埋后又被野狗刨出并叼到这里的,整个场景仿佛就是人间炼狱。

一位领着两个小孩的年轻妈妈伫立在街边,看样子她的丈夫已在饥荒里饿死,她只好带着两个孩子沿路乞讨。这母子三人身上的衣物破旧不堪,模样极为凄惨。

一个男人低着头,目光中满是疼爱地注视着怀中的小孩,年幼的儿子紧紧贴靠在父亲胸口,画面十分温暖。然而,其标注却是:父亲打算卖掉失去母亲的孩子。在闹饥荒的年月里,人的性命变得廉价,父亲卖掉孩子,或许只是期望儿子能有食物果腹从而存活下去。

一位年轻女子带着她的五个儿子站在自家门口。这五个男孩都处于身体快速发育阶段,胃口奇佳,每餐所需食物的量相当可观,从旁边摆放的巨大草编锅盖就能窥见一斑。所幸这户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大人和孩子的精神面貌表明他们目前的食物储备还算充裕。

家门前,姐姐怀抱着弟弟站着。由于家在城内,受饥荒的影响相对小一些,反而是种植粮食的农民成了饥荒中受害最深的群体。

往昔人们的日子究竟苦到何种程度呢?从这张照片便能知晓大概。这是去往潍县乡村路旁的百姓住所,是用碎砖块和泥巴堆砌而成的屋子,屋子狭小又低矮,有个小孩站在屋角朝外面张望。

一对父子推着独轮车背井离乡。这种举动有个特定说法叫逃荒。逃荒者没有清晰的目的地,一路边乞讨边四处漂泊。由于交通手段原始,道路崎岖难走,不少人在途中直接饿死,成了“路倒”。

在潍县的一座小村落里,土坯砌成的房屋默默伫立着,全然不见生机与生活的气息。由于村民们纷纷离去,这里变得荒无人烟,一片死寂。

一位头发斑白的老妇人双手拢在袖子里,身体蜷缩着坐在墙角,身旁摆着一只讨饭用的瓷碗。冬日的阳光洒在她饥肠辘辘的身上,却未带来丝毫温暖。

一位老者伫立在门前,手中捧着一个竹篮,竹篮里搁着一个装着少量食物的瓷碟。这便是他一整天的所有食物。

有两个小女孩到外面去采集树枝和树叶。此时人们没有食物可吃,只能把目光转向村边的树木。由于正值冬季,树上一片叶子都没有,光秃秃的,人们只能靠割树皮来填饱肚子。

一对老夫妇在干裂的土地上寻觅种子,瞧瞧这地里的状况,这一年的旱灾着实极其严重,土地硬结,旷野一片荒芜。地里的种子连芽都没发,为了果腹,人们只能把之前播下的种子刨出来吃。

潍县有个男孩正忍受着饥饿,他敞开身上的棉衣,把因营养匮乏而瘦得只剩骨头的身体展示给摄影师看,那一根根肋骨清晰分明。

一位年轻力壮的男子胳膊下夹着布袋子,正朝着赈灾的地方赶去。路边有一家人蹲成一圈正在吃东西。尽管民国已经建立,可不少乡下百姓仍然留着前清时期的辫子。

大量饥饿的民众聚集在发放救灾粮食的庭院大门前,满怀期待,他们身上带着各式各样的袋子,等候领取救助粮食。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