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响》(八十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7 15:57 3

摘要:郑板桥,名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他“春风七载在潍县”,是潍坊历史上最具个性的父母官,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着深沉的爱恋。这种感情在穿越 200 多年后,仍能打动每一位潍坊人的心。 他留在这里的诗篇,今日重读,犹见一袭青衫立于潍水之畔,萧萧竹韵

郑板桥,名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他“春风七载在潍县”,是潍坊历史上最具个性的父母官,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着深沉的爱恋。这种感情在穿越 200 多年后,仍能打动每一位潍坊人的心。 他留在这里的诗篇,今日重读,犹见一袭青衫立于潍水之畔,萧萧竹韵,千古回响。

郑板桥的诗词里有傲骨:

郑板桥在画中常以兰、竹、石为题材,它们在中国文化中都被视为高雅、坚韧的象征。郑燮自称为“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表明他追求高尚情操和独立人格的决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的诗词里有哲理:他的《道情十首》不仅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一直影响至今。他告诫人们:人生在世不要把功名利禄看的太重了,没有什么好处,使自己不得自由。人要追求一种更高尚的灵魂。

且听《道情》中的一首: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

郑板桥的诗词里有对潍县的点赞。他的画、他的诗、他登临过的禹王台、 他咏叹过的白狼河、 他修葺(qì)过的城隍庙……都化成了世界风筝都的一部分,成了潍坊一个个文化标签。270多年前的一天,郑大人下了班后逛十笏园的夜市,他这样描述当时情景: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kuài)金齑(jī)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

郑板桥的诗词里有温度。1748年潍县饥荒,百姓卖儿鬻(yù)女,郑板桥看到颠沛流离的灾民,在《逃荒行》中写道:

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 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

道旁见弃婴,怜拾置担釜。 卖尽自家儿,反为他人抚。

这一天,阴风怒号。爱民如子的郑板桥躺在衙斋里辗转难眠,忽闻窗外寒风中的竹叶发出的沙沙声,这可是我潍县饥民的哀嚎吗?于是,当机立断、开仓放粮,“活万余人”。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诗词里有人生:1753年郑板桥因赈灾罢官,离潍前作此诗明志。 他以竹自喻,宣告从此寄情江湖的文人风骨。据传,郑板桥离开潍县之日,城内万人空巷,“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这样的七品官,翻遍史书,能有几位?郑板桥离开潍县时,除了书籍和铺盖,没有带走潍县的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他留给潍县的,却是千年不朽的风骨与灵魂。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tuó)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的诗词里有欢乐、有祝福。

4月的潍坊,正是放风筝的季节,郑板桥来到风筝广场,和老百姓一起扎纸鸢放风筝。

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斗春归。

好将蝴蝶斗春归!

我们诚挚请您加入诵读行列,通过线上经典分享,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声音传承红色基因。


来源:潍县集中营博物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