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美国大豆到了收获的日子,可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最近急得睡不着觉,中国这个最大的买家,到现在一个订单都没下。
2025年9月,美国大豆到了收获的日子,可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最近急得睡不着觉,中国这个最大的买家,到现在一个订单都没下。
之前大家只知道稀土能让中国在和美国的博弈中占优势,没想到大豆现在也成了关键筹码。
说到美国大豆对中国市场的倚重,数据其实很直观。
2024年中国一共进口了1亿吨大豆,这数量差不多占了全球大豆贸易的六成,妥妥的全球最大买家。
而美国去年出口的大豆总共是5220万吨,其中2210万吨都卖给了中国,快一半的量了。
你说中国要是不买,美国豆农的大豆往哪去?
之前川普政府搞的关税政策,现在看真是个昏招。
本来美国豆农靠对华出口能稳赚,结果这政策一出来,等于直接把出口的路堵死了。
老实讲,我觉得当时制定这政策的时候,可能没考虑到豆农的实际情况。
美国大豆协会9月发了份《季度出口报告》,里面说因为中国订单没了,美国大豆的库存比去年多了35%,豆农现在连资金回笼都成问题,这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中国不买,美国豆农为啥不改种别的作物?本来想觉得改种是个简单事,但后来发现根本没那么容易。
美国的农业早就走了准工业化的路子,农场里全是专门的机器。
种大豆的话,得有25万美元一台的特种收割机,还有30万美元一台的气吸式播种机,这些机器只能种大豆,要是改种别的,直接就废了。
就算是大豆烘干塔能改成种其他作物用的,也得花6万美元改造费,以后再想种大豆,还得再花一遍钱。
除了设备钱,改种还得重新建销售渠道。
一般来说,要找到稳定还能赚钱的渠道,至少得3到5年时间,这期间豆农靠啥活?还有期货套保的事,不同农产品的套保规则不一样,每户豆农得花1.2万美元去学习,这又是一笔开销。
所以你看,不是豆农不想改,是改不起也耗不起,也难怪最近美国中西部的红州农民会闹起来。
这些地方本来是川普的铁杆票仓,结果现在艾奥瓦州有200多台拖拉机围了州政府,标语直接写着“关税等于自杀”。
民主党媒体也没闲着,画了幅漫画,把川普的关税比作地下害虫,偷偷啃豆农的大豆,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确实反映了现在的问题。
这边美国豆农急得上火,中国这边早就做好了准备,根本不怕没大豆买。
虽然中国自己种大豆的量不够,自给率还不到17%,短期内没法全靠自己种,但要换了美国大豆,找别的地方进货一点不难。
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了7465万吨大豆,占了进口总量的七成多;从阿根廷也买了410.18万吨,虽然占比不到4%,但加上巴西的量,美国早就不是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了。
而且2025年上半年,中国把所有大豆订单都下给了巴西和阿根廷,南美那边的供应链稳得很。
说实话,巴西这两年也在加重大豆种植,2024年的种植面积到了3800万公顷,比前一年多了5%,政府还搞了出口补贴,巴不得中国多买;阿根廷2025年还新增了50万吨的大豆加工产能,竞争力也在涨。
美国也不是没试过找别的买家,比如让日本三年内把大豆进口量提40%,但日本每年也就买300万吨左右,就算真提了,也消化不了多少美国原本要卖给中国的大豆。
巴基斯坦能买110万吨,跟中国的订单量比起来,那就是杯水车薪。
欧洲的大豆市场早就满了,根本没地方再装美国的大豆。
如此看来,美国想找个能顶替中国的市场,基本是不可能的。
更关键的是,中国还防着美国搞转出口,就是把大豆先卖到别的国家,再转到中国来。
无奈之下,中国搞了两个办法:一个是给进口大豆做DNA原产地认证,是不是美国的大豆,一查就知道;
另一个是搭了跨境区块链溯源平台,大豆在哪种的、什么时候收的、怎么运过来的,全记在上面,想改都改不了。
中国海关总署从今年7月就启动了“大豆溯源专项行动”,到9月已经录了巴西、阿根廷120个种植基地的信息,溯源覆盖率到了80%。
很显然,中国这是把供应链安全抓得死死的。
现在距离中美关税二次互免谈判只剩59天,美国大豆的收割期会持续到11月初,时间其实挺紧的。
说实话,特朗普要是拿不出有诚意的互惠贸易协定,美国豆农的大豆怕是真要滞销了。
我觉得从这事能看出来,大豆现在和稀土一样,都是中国在中美贸易博弈中的重要筹码。
中国靠着眼下的市场需求、多元的供应链布局,还有精准的溯源技术,在大豆贸易里掌握了主动权;
而美国那边,农业工业化虽然带来了价格优势,却也把豆农套在了大豆种植里,想转型都难,找替代市场又没门,只能陷入被动。
未来全球大豆贸易的格局,大概率会是中国和南美国家的合作越来越深,美国大豆的竞争力怕是要一直下滑。
所以中美这次谈判的结果,不光影响两国的农业经济,对全球贸易秩序的作用也不小,值得多关注。
来源:由典学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