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纳入唐朝“编户齐民”体系的汉族(中原移民)与汉化土著(如冯盎家族、宁道务家族),需承担赋税(如租庸调),户籍由州县登记(《唐律疏议·户婚律》)。
要解答如标题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熟悉唐朝时期岭南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为什么用唐朝时期的记载?因为这是一个转折点,在文中会解析。
唐朝时期,岭南地区,户籍人口分为两种:正州人口以及羁縻州人口。
正州人口:
➡️指纳入唐朝“编户齐民”体系的汉族(中原移民)与汉化土著(如冯盎家族、宁道务家族),需承担赋税(如租庸调),户籍由州县登记(《唐律疏议·户婚律》)。
➡️羁縻州人口:指未纳入“编户齐民”的未汉化土著(如俚、獠、蛮),由土著首领统治(“以其首领为刺史,世袭”,《旧唐书·地理志》),无需承担赋税,户籍由都督府备案(《新唐书·地理志七下》)。
唐朝时期的户籍管理,规定“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户籍需登记“姓名、年龄、性别、籍贯、职业、财产”等信息。岭南土著若要“编户齐民”(纳入正州县户籍),必须有固定姓氏(否则无法登记“姓名”)。
《旧唐书·地理志四》:
贞观十三年(639年),岭南道正州25个(如广州、桂州、邕州、安南都护府),羁縻州48个(如安南都护府的羁縻州、邕州都督府的羁縻州)。
正州户数:约6万户
羁縻州户数:约6万户(《新唐书·地理志七下》记载,羁縻州“户多者数千,少者数百”,48个羁縻州合计约6万户);
总户籍数:约12万户(《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户十二万一千六百一十三”)。
《隋书·南蛮传》:俚獠无姓氏,以父名母姓为别,部落十余万家。
➡️说明,隋朝时期,纯土著的姓氏还是没有一个固定版本的,当时土著未纳入州县户籍。
《旧唐书·冯盎传》:冯盎(俚族)为高州总管,统部落五万余家。
➡️冯盎家族为“汉化土著”,纳入正州人口。
《通典·食货典·户口》: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岭南道正州34个(新增如循州、韶州、连州),羁縻州93个(新增如邕州都督府的羁縻州、桂州都督府的羁縻州)。
正州户数:约20万户(如广州85225户、桂州10830户、邕州2893户、安南都护府2423户,合计约20万户);
羁縻州户数:约12万户(93个羁縻州,“户多者数千,少者数百”,合计约12万户);
总户籍数:约32万户(《通典·食货典》“岭南道户三十一万九千五百五十七”)。
➡️从上述唐朝中期的数据看到,汉人户口比唐初有提高,是什么原因?看下面
《唐会要·户籍》:岭南诸州,獠户应纳半课,今改为全课,其户属州县者,仍编户籍,纷纷“立姓氏”,融入正州人口。
➡️从上述记载,得到的信息是土著通过齐民编户,立姓氏纳入户籍管理,时间转折点大概就是唐朝中期。
至于如何定姓氏,主要有:按部落首领的称号、按通婚的汉方姓氏等等。具体的案例这里就不列举了。
《唐会要·卷八十四·户口数》:元和二年(807年)岭南道正州30个,羁縻州80个。
正州户数:约15万户(如广州70000户、桂州10000户、邕州3000户、安南都护府2000户,合计约15万户)。
羁縻州户数:约2万户(《新唐书·南蛮传》“西原蛮首领*乾曜叛乱,被平定后,其部落全部纳入正州户籍”)
总户籍数:约17万户(《唐会要·卷八十四》“元和二年,岭南道户十七万四千二百八十”)。
➡️唐朝末期,岭南地区汉人比例急剧上升。因唐中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大量中原汉人(如农民、官员、商人)南迁岭南。
通过中原汉人的迁入,文化的重塑,将姓氏普及开来。
来源:俞易国学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