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手术怕遇到‘跨界医生’,住院被收‘糊涂耗材费’,投诉后迟迟没回应”——这些曾让患者头疼的就医痛点,随着卫健委专项整治的推进将迎来根本性改变。2025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启动全国医疗质量安全专项行动,明确划定10条“红线标准”,要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在
卫健委铁腕整治进入倒计时:医院领导闯不过这10关,9月30日直接免职!患者可这样监督
“做手术怕遇到‘跨界医生’,住院被收‘糊涂耗材费’,投诉后迟迟没回应”——这些曾让患者头疼的就医痛点,随着卫健委专项整治的推进将迎来根本性改变。2025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启动全国医疗质量安全专项行动,明确划定10条“红线标准”,要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在9月30日前完成全面整改。省级飞检组将以“四不两直”方式突击检查,书记、院长等四岗负责人若不过关直接免职。截至9月,内蒙古已有医院因违规收费整改不力约谈院长,两家医院因手术安全制度落实差撤换负责人,这场整治绝非“走过场”,每一项要求都直接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与钱袋子。
一、整治不是“管领导”,而是帮患者解决8大就医痛点
很多人觉得“医院整改”离自己很远,实则这次划定的10道“关卡”,全是从患者日常就医的烦心事中提炼的核心问题。每一关整改到位,就能直接化解一类就医难题,让看病更安心、花钱更明白。
(一)执业资质关:杜绝“假医生”,看病先认“公示牌”
这是保障就医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重点核查医护人员资质与诊疗项目的匹配性。明确要求牙科医生不得跨界开展外科手术,护士不得代开处方,年轻医生不得单独实施高难度手术。此前有美容科曝出无资质医生擅自开展隆鼻手术,出问题后推诿责任,如今这类行为将直接触发追责。
政策要求医院在诊室门口公示医生执业证书、职称及擅长领域,患者就诊前扫一眼就能确认医生资质。浙江某医院就因未公示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被责令停业整顿,分管副院长作书面检查。对患者而言,这张公示牌就是“定心丸”,避免误入“无资质诊疗”的陷阱。
(二)药品器械关:耗材明码标价,拒绝“隐形收费”
这关直接关系患者的钱袋子,重点整治三类乱象:高价药替代平价药、高值耗材违规加价、收费明细模糊不清。此前有患者反映住院清单出现“不明耗材费”,询问时医护人员无法解释,如今这类情况将被严格禁止。
新规要求药品、耗材的采购价、使用量全程备案,收费清单必须标注“品名、型号、单价、数量”。山东患者张阿姨做关节置换手术时,医生术前就出示国产支架样本,明确告知价格3.2万元、报销比例70%,术后清单每一项耗材都对应具体信息,彻底打消了她对“乱收费”的顾虑。内蒙古某医院因过度使用进口抗菌药,被追回违规费用并通报批评。
(三)医疗技术关:高风险手术“先备案再开展”
器官移植、机器人手术等限制类技术,必须经省级卫健委备案才能开展,医院需在官网公示此类技术的开展数量、成功率。此前有小医院为抢患者,无资质开展脑瘤微创手术,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症,如今这类“冒险行医”将直接追责。
患者术前可登录医院官网查询技术备案信息,或直接询问“开展过多少例同类手术”。上海某医院因未备案开展质子重离子治疗,被暂停该项技术6个月,院长被诫勉谈话。这一要求从源头避免了患者因医院“技术硬撑”而耽误治疗。
(四)核心制度关:医生不推诿,重症有人管
重点落实首诊负责制和三级查房制:首诊医生必须负责到底,不得因病情复杂推诿至其他科室;住院患者每日需经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查房,重症患者必须有主任医师全程跟进。此前有患者吐槽“看咳嗽跑三个科室未确诊”,这类情况将通过制度刚性杜绝。
医院需公开投诉电话,患者遇推诿、查房不及时可24小时投诉。北京某医院因心内科推诿心梗患者,书记被通报批评,相关医生暂停执业1个月。对患者而言,这意味着“看病有人管、重症有人盯”,无需再为“被踢皮球”发愁。
(五)医院感染关:消毒全程可追溯,防住“交叉感染”
手术器械消毒记录、病房消杀频次、传染病隔离措施等均纳入检查,一旦出现交叉感染必须立即上报并追责。此前有老人住院治肺炎却感染流感,延长住院半个月,这类院感事件将被“零容忍”处理。
新规要求医院留存消毒锅原始记录、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数据,患者住院时可留意:护士操作前是否洗手、医疗器械包装是否完好。浙江某医院因透析室消毒不到位,质控科主任被撤职,医院停业整顿1个月。这道关卡让住院环境更安全,避免“治病添病”的尴尬。
(六)病历管理关:记录不造假,治疗有依据
严禁病历乱写、篡改,门诊病历需实时上传系统,住院病历归档前需经患者或家属确认关键信息(如病史、过敏史)。此前曾有患者因病历漏写青霉素过敏史,险些误用药物,如今这类疏漏将追究管理者责任。
江苏某医院医生因复制粘贴病历导致诊断错误,院长被约谈,医院被罚款5万元。患者出院时可主动要求复印病历,核对关键信息是否准确,从源头避免因病历问题影响后续治疗。
(七)医德医风关:收红包零容忍,态度差可打分
严查收红包、拿回扣、服务态度恶劣等行为,医院需设立“患者评价”渠道,结果与医护人员绩效挂钩。此前有患者反映“手术前被暗示要表示”,如今这类行为一经查实,不仅涉事医生受处分,领导也会被追责。
河南某医院医生收受2000元红包,被吊销执业证书,书记被诫勉谈话。患者看完病后可通过医院小程序打分,评价结果实时公示,倒逼医护人员改善服务态度。这道关卡让就医多了“人情味”,少了“冷硬推”。
(八)互联网诊疗关:线上问诊“先验资质再开药”
要求互联网医院公示许可证,线上医生需具备3年以上临床经验,处方药必须关联线下检查结果。此前有平台出现“不问病情直接开药”的情况,涉事医生无临床资质,如今这类平台将被关停。
患者线上问诊前,可先查平台“互联网医院许可证”,核实医生执业信息。广东某互联网平台因违规开处方药,被罚款20万元,负责人被约谈。这让线上医疗从“方便”走向“可靠”,避免被“伪医生”误导。
二、动真格的整治:四岗同责+终身追责,已有多地先例
此次整治的力度体现在“责任闭环”设计上,从自查到飞检、从追责到长效管理,每一步都有明确要求,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一)四岗同责:不仅院长担责,分管领导全“连坐”
新规明确“书记、院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主任”四岗同责,任何一岗履职不到位均会被追责。山东两家医院因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落实差,不仅院长被免职,分管副院长、医务科主任也被撤职。这种“全员担责”的机制,避免了“院长独扛、其他人旁观”的局面。
(二)时间倒逼:9月30日是大限,飞检不打招呼
整治分三阶段推进:7-8月自查自纠,医院需建立隐患台账并限期整改;9月省级飞检组开展“四不两直”检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10月公布处理结果。
目前已有15省完成首轮飞检,查出隐患2300余处,其中80%已整改,20%未整改的医院被挂牌督办。内蒙古某医院因院感防控隐患未整改,9月中旬被暂停接诊,院长被免职。
(三)终身追责:退休也难逃,杜绝“任期甩锅”
即便领导退休,若发现任职期间存在医疗质量隐患(如隐瞒院感事件、篡改数据),仍会追溯责任。湖北某退休院长因任职期间默许违规收费,被追回不当得利,取消退休待遇。这种“终身追责”机制,打破了“任期内敷衍、离任后脱身”的侥幸心理。
三、患者别当旁观者:3种方式参与监督,让整治更有力
政策的最终效果,需要患者的主动参与才能充分释放。掌握以下3种监督方式,能让自己的就医权益得到更直接的保障。
(一)查3类信息:确认医院是否合规
1. 查资质公示:就诊前看诊室门口的医生资质牌、医院官网的“限制类技术备案公示”,避免无资质诊疗;
2. 查收费明细:住院时每日核对费用清单,重点看耗材、药品是否有明确标注,对“不明收费”当场提出质疑;
3. 查整改动态:登录省卫健委官网,查看“医疗质量整治专栏”,了解辖区医院隐患整改情况,避开被挂牌督办的机构。
(二)记2个电话:投诉有渠道,反馈能落地
1. 医院投诉电话:就诊时留意导诊台公示的电话,遇推诿、态度差等问题可即时投诉,医院需24小时回应;
2. 官方举报电话:各地卫健委均公布了专项举报电话(如鄂尔多斯康巴什区0477-8599931)[__LINK_ICON],可举报收红包、违规收费等问题,实名举报会收到处理反馈。
举报时需提供具体线索,如“XX医院XX科室医生,X月X日开具进口高价药替代平价药,处方编号XXX”,线索越详细越易查实。
(三)留3类证据:维权有依据
1. 诊疗凭证:保留处方单、收费清单、检查报告,尤其是涉及高值耗材的使用凭证;
2. 沟通记录:对医生的口头承诺(如“用国产耗材”)可录音,避免事后不认账;
3. 实物样本:若使用高值耗材,可要求查看耗材包装,确认型号与清单一致。
浙江患者李先生因医院使用未备案耗材,凭收费清单和耗材包装照片投诉,最终医院退还违规费用并赔偿2000元。
四、澄清2个误区:别被“传言”误导
网上关于此次整治的说法较多,其中两类误区需特别澄清,避免影响就医判断。
误区1:“严管会导致医生不敢治病”
实则不会。整治针对的是“违规诊疗”,而非“正常医疗行为”。比如规范抗菌药使用,是禁止“无指征用高价药”,而非不让用有效药;要求手术备案,是杜绝“无资质行医”,而非限制正常手术。北京某医院院长表示:“规范反而让医生更安心,不用为‘潜规则’发愁。”
误区2:“民营医院不在整治范围内”
错。此次整治覆盖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包括民营医院。上海某民营美容医院因无资质开展隆胸手术,被吊销许可证,院长被列入行业黑名单。无论公立还是民营,只要达到二级标准,均需接受检查。
五、长效保障:整治不是“一阵风”,这些机制将长期运行
为避免“整治时好转、整治后反弹”,卫健委同步建立了3项长效机制,让医疗质量监管常态化。
(一)动态监测平台:数据异常自动预警
全国统一的医疗质量监测平台已上线,实时追踪药品使用、院感发生率、收费合规率等数据。若某医院抗菌药使用率突然飙升、高值耗材费用异常,系统会自动预警,监管部门即时介入核查。
(二)患者监督员制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监督”
各地将招募患者监督员,参与医院日常检查,反馈就医体验。江苏已招募500名患者监督员,今年以来收集有效建议800余条,推动医院整改问题300余个。
(三)“红黑榜”公示:好坏都让公众知道
每月公布医院“红黑榜”:红榜表彰质量优、评价好的机构;黑榜曝光整改不力、投诉集中的医院,结果与医保支付、等级评审挂钩。黑榜医院将被削减医保额度,连续3次上黑榜将降级。
结语:医疗质量的提升,藏在患者的感受里
从诊室门口的资质公示牌,到住院清单上的耗材明细;从投诉后及时回应的电话,到线上问诊时可查的医生资质——这场整治的成效,最终会体现在患者的每一次就医体验中。
卫健委的“铁腕”不是为了追责,而是为了守住“生命安全线”;医院的整改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为了重拾患者信任。当每一位医生都资质过硬,每一笔收费都清晰透明,每一次投诉都得到回应,就医就会从“揪心”变成“放心”。
9月30日的整改大限即将到来,大家就诊时不妨多留个心眼:看看医生资质、核核收费清单、试试投诉渠道。毕竟,你的每一次监督,都是推动医疗质量提升的力量。如果需要当地卫健委举报电话或医院资质查询入口,我可以帮你整理,方便随时使用。
来源:聪颖葡萄JHcuU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