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媚富”,炸出一堆21世纪的“奴才”!这些人都怎么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5:09 1

摘要:既不是技术惊艳,也不是剧情有趣,火的原因很直白:视频定位显示在“万柳书院”。

打开短视频平台,一条平平无奇的中学生运球视频突然爆火。

既不是技术惊艳,也不是剧情有趣,火的原因很直白:视频定位显示在“万柳书院”。

这处北京顶级学区豪宅,一套房动辄上亿,一平米近40万,住在这里的人被默认“非富即贵”。

于是,视频里没露脸的学生被网友捧成“喻少”。

评论区瞬间被“天空一声巨响,老奴闪亮登场”“少爷安康”的留言刷屏。

有人写千字小作文表白,幻想和“少爷”的浪漫故事。

更有人在后续“16少爷”的直播里,给身家远超自己的人刷了20多万礼物。

看着这些主动放下自尊、自封“老奴”的网友。

再联想到现实里那些被债务捆住的工人、被用工制度限制的劳工,我们不禁要问:

都21世纪了,“奴才”不该是历史书里的词吗?为什么还有人甘愿走进这种关系里?

文化里的等级惯性

其实“甘愿做奴才”的心态,早有文化根源。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本来是人人都有的良知,你不希望别人欺负你,就别欺负别人。

可后来,这句话里的“己所不欲”常常被忽略,只剩下对“等级”的默认。

就像生活里常能见到的:

有人被上级苛待时会委屈,但转头就觉得“上级就该管下级,这是天经地义”。

遇到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又会不自觉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

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这样,平时被地主欺负得抬不起头。

可一旦觉得自己“沾了革命的光”,就想着“手持钢鞭将你打”,甚至去摸尼姑的头。

这种“以上欺下”的扭曲,本质就是等级观念刻进心里的结果。

以前的“主奴关系”还带着点“伦理捆绑”。

比如黑社会老大要养着手下的家人,手下才愿意冲锋陷阵。

可现在,很多组织早不承担这种责任了,但等级惯性还在。

就像有些社会事件里,受害者家属明明满是委屈,却不得不出来“感谢政府”“给法院道歉”。

不是真心的,是怕牵连家人,怕对抗“权威”会带来更糟的结果。

这种对“服从”的恐惧,其实就是旧的等级思维在现实里的延续。

当然,这不是说传统文化不好。

孔子、孟子的学说里,本就有“人人平等”的启蒙种子,只是后来这些种子被等级制度盖住了。

直到现在,这种被遮蔽的惯性,还在悄悄影响着一些人的选择。

现代社会的隐形枷锁

比起旧时代的鞭子和锁链,现在的“奴才”更常被“隐形枷锁”困住。

它们看起来像“工作”“交易”,实则是逃不开的奴役。

美国学者凯文・贝尔斯在《用后即弃的人》里写过这样的例子:

泰国贫困地区的女孩,被家人“转介”给人贩子,送到曼谷的红灯区。

她们一开始以为是“打工还债”,可实际上,每次接客赚400泰铢,300泰铢要给皮条客。

剩下的100泰铢连基本生活都不够,债务永远还不完。

等她们干四五年,身体垮了或者染上病,就会被像垃圾一样抛弃。

这种“债务奴隶”在全球到处都是。

巴西亚马逊的木炭营里,工人被雇来砍树烧炭,却拿不到像样的工资。

老板用“预支工资”的债务和暴力威胁,把他们捆在营地。

中东的建筑工地上,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的劳工,护照被雇主扣着。

想离职、回国都要经过同意,只能忍受低工资和恶劣条件。

就算在欧盟,一年也有2.6万人被贩卖,其中41%还是欧盟内部公民。

有的被逼着从事性交易,有的成了强迫劳动的工具。

这些人不是“甘愿”,是没得选。

全球化让人和财富流动起来,也让资本找到了更“高效”的控制方式。

不用买人,不用养人,只用债务、制度漏洞,就能把人变成“用后即弃”的工具。

就像疫情时,很多海外务工者想回国,可机票太贵、航班太少,只能继续忍受糟糕的工作。

这时候的“顺从”,不过是被现实逼出来的“奴才相”。

如果说“隐形枷锁”是被动的,那网络上的“云老奴”就是主动的迷失。

以前大家看到有钱人,最多感叹一句“有钱真好”,心里清楚“别人的财富和我没关系”。

可现在不一样了:刷到万柳书院的“少爷”,就喊“老奴”。

看到卡塔尔小王子的视频,就留言“求收留”。

甚至有人明知对方只是个普通中学生,还愿意花几万块刷礼物。

这种“媚富”已经不是羡慕,是把自己的价值绑在了别人的财富上。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算法在推波助澜。

短视频平台总给人推豪宅、豪车、奢华生活,看久了就容易觉得“有钱=成功”“没钱=低人一等”。

心理失衡之下,就想用“认怂”“讨好”来靠近这种“成功”。

另一方面,是一些人把“玩梗”当了真。

嘴上说“老奴”是开玩笑。

可天天说、人人说,慢慢就会觉得“给有钱人当奴才也没什么”,把自尊一点点磨掉了。

可实际上,那些被追捧的“少爷”,也未必如想象中光鲜。

万柳书院的开发商,后来被查出欠了5亿外债,成了被执行法人。

就像杨绛说的:“无论人生上到哪个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

住豪宅的人有自己的烦恼,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幸福。

没必要把自己低到尘埃里,去给一个“IP地址”当奴才。

21世纪的“奴才”,早已不是历史书里的模样:

有的是被文化惯性困住的顺从,有的是被现实枷锁逼着的妥协,还有的是被媚富心态冲昏的迷失。

但不管是哪种,本质都是对“人人生而平等”的遗忘。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核心是把别人当人,也把自己当人。

贝尔斯呼吁打击现代奴隶制,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摆脱工具的命运。

而我们普通人要做的,就是别被财富迷了眼,别被等级捆了心。

毕竟,成功从不是靠给别人当奴才换来的。

你可以羡慕财富,但不用下跪。你可以敬佩强者,但不用低头。

哪怕起点普通,只要踏实地生活,认真地做事,就能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别人的“老奴”。

这才是21世纪该有的样子。

来源:不似少溓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