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挖医者典范、传递榜样力量,近期,延安市人民医院宣传科精心策划并推出“医路匠心,德技双辉”优秀医师风采系列展播。该展播以真实文字聚焦临床一线医师的工作日常,带大家走进精湛医术的背后——那是医师们以耐心、爱心与责任心,践行“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医者初心的生动写
为深挖医者典范、传递榜样力量,近期,延安市人民医院宣传科精心策划并推出“医路匠心,德技双辉”优秀医师风采系列展播。该展播以真实文字聚焦临床一线医师的工作日常,带大家走进精湛医术的背后——那是医师们以耐心、爱心与责任心,践行“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医者初心的生动写照,每一个故事虽平凡质朴,却总能直抵人心。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手术麻醉科的“无影灯世界”,认识这位在精准与创新间不断突破的“转化者”—— 医师马慧。
在延安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有一位医者,他不仅是无影灯下守护患者生命的“幕后英雄”,更是将临床智慧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发明家”,他就是延安市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主治医师、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马慧。从医15年来,他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在麻醉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勇毅前行,用行动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誓言。
01麻醉先锋:
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神”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句行话深刻揭示了麻醉医生在手术中的关键作用。自2008年从事麻醉专业以来,马慧始终牢记“手术有大小,麻醉无大小”的原则,将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他擅长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麻醉和遗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一次次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
一个深夜,连续工作近18小时的马慧刚准备休息,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儿科一病区急诊插管!”他立刻起身,拎着“百宝箱”冲向抢救现场。刚完成插管,又接到普外科紧急手术的通知,一位高处坠落的患者失血性休克急需麻醉。马慧毫不犹豫,迅速实施桡动脉穿刺、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一系列急救措施,为手术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样的场景,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早已是家常便饭。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因为他深知,麻醉医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对马慧而言,麻醉工作不仅是技术的考验,更是责任心的锤炼。他术前会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精准调节麻醉药物;术后关注患者苏醒与镇痛,确保舒适安全。他用严谨与细致,为无数手术患者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也因此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与同事的尊重,先后荣获“延安市人民医院先进个人”“敬业奉献奖”等荣誉称号。
02创新达人:
临床痛点催生的“专利发明家”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马慧从未停止对医学难题的思考。他善于从日常工作中发现痛点,并将解决问题的渴望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很多创新都源于临床需求,看到患者痛苦、操作不便,我就想能不能改进一下,让工作更高效,让患者更舒适。”这是马慧常说的话,也是他创新的初心。
多年的麻醉实践让他深刻体会到气管插管术在急救中的重要性与风险性。传统判断气管插管是否成功的方法存在局限性,尤其在院外急救场景下,非专业人员难以快速准确判断,极易延误抢救。为此,他潜心钻研两年,自费投入数万元,利用休息时间查阅文献、设计模型、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出“迅速判断气管内插管是否正确的装置”。该装置结合压力传感器和光学原理,能在插管后迅速准确判断位置,大大提高了急救成功率。这项发明不仅荣获第八届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实现了陕北地区在该领域国家级奖项的“零突破”,还成功与驼人集团签订转化合同,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了临床,惠及患者。
类似的创新在马慧身上不断涌现。他发明的“能够随时注入麻醉注射液的导尿管”,有效解决了传统导尿管导致患者术后不适的问题;在2025年6月举办的延安市第四届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中,他参与的《除泡沫防堵吸引器》和作为汇报人的《连接气雾剂瓶体和麻醉机或呼吸机的装置》两个项目,双双荣获三等奖,充分展现了他持续创新的能力与活力。截至目前,马慧已累计申请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6篇,获市级科研项目1项,成为同事眼中名副其实的“手术室发明家”。
03转化桥梁:
科技成果走出“深闺”的“推动者”
如果说临床创新是马慧的“左膀”,那么成果转化就是他的“右臂”。2024年8月,延安市人民医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立,马慧被任命为副主任。自此,他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推动医院乃至全市医疗领域的科技成果从“纸上”走向“地上”。
在中心成立之初,马慧便与团队一起,直面医院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不能转”的瓶颈。一是建章立制,破除障碍。 他积极参与制定了《专利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成果转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明确了转化路径和激励措施,点燃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二是深入临床,挖掘“富矿”。 他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各科室,开展政策宣讲和需求调研,鼓励医生将临床经验和技术改进转化为专利,让“沉睡”的临床智慧被看见、被发掘。三是搭建桥梁,促进对接。 作为全国首届医药技术经理人,马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链接市场资源,搭建起科研人员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通过组织项目路演、对接合作企业等方式,加速专利技术与临床应用、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短短一年时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便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全院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创历史新高,成功实现3项高价值专利的转化许可,彻底改写了医院专利转化“零”的历史,为延安市医疗单位树立了标杆。在2025年延安市第四届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中,由他参与并推动的项目获奖,正是中心成果转化工作成效的生动体现。近日,马慧正在洽谈两项专利的转化合同,预计十月份再次盘活医院的存量专利。
04 初心如磐:
砥砺前行的“医学追梦人”
从一名普通的麻醉医生,到拥有30余项专利的“发明家”,再到推动成果转化的“践行者”,马慧的成长轨迹,离不开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与坚守。“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日身穿白袍,就得承担着一生都无法放下的责任。”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行动的指南。
作为民盟盟员、陕西省第一届舒适化医疗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第一届颊针专业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将先进技术与理念带回延安。作为驼人集团麻醉领域医疗器械技术顾问,他将临床需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更多创新产品的研发。他常说:“获奖不是终点,转化也不是目的,最终是要让患者受益,为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如今,马慧依然奋战在临床、科研与转化的第一线。无影灯下,他是患者信赖的“生命守护神”;实验室里,他是不断探索的“创新达人”;办公室内,他是成果转化的“桥梁纽带”。他用医者的仁心守护生命,用创新的智慧点亮未来,用务实的行动推动发展,在延安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书写着一名新时代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延安医疗人,在创新与转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健康延安、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感谢您的关注
来源:延安市人民医院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