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说安全问题。古代中原王朝的头号威胁,从来都是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民族。从秦朝到明朝,匈奴、突厥、辽金、蒙古,这些游牧部落可没少给中原王朝找麻烦。他们骑着马,跑得贼快,要是长城防线一被突破,那可就直接威胁到中原的核心农耕区了,弄不好连政权都得被颠覆。
为啥放着近在咫尺、气候温暖的东南亚不打,非要在西域的沙漠戈壁里死磕呢?这事儿啊,可不是打不过那么简单,背后藏着好多复杂的原因呢。
先说说安全问题。古代中原王朝的头号威胁,从来都是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民族。从秦朝到明朝,匈奴、突厥、辽金、蒙古,这些游牧部落可没少给中原王朝找麻烦。他们骑着马,跑得贼快,要是长城防线一被突破,那可就直接威胁到中原的核心农耕区了,弄不好连政权都得被颠覆。
西域虽然都是沙漠戈壁,但它可是抵御游牧民族的关键战略要地。控制了西域,就相当于切断了游牧民族的 “右臂”。汉朝通西域,就是为了联合西域各国一起收拾匈奴。唐朝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也是为了防止突厥卷土重来。所以说,守西域可不是为了抢那点土地,而是为了给中原弄个安全屏障。
再看看东南亚,基本上就没给中原王朝带来过啥实质性的威胁。那边大多是些分散的部落或者小国,没有强大的骑兵,也没有统一的政权能往北上打中原。唯一和中原有点交集的越南,要么就是臣服纳贡,要么就是来点局部冲突,从来没像匈奴、突厥那样,成为过心腹大患。对古代皇帝来说,东南亚既然没啥威胁,自然也就没必要花大力气去征服了。
除了安全,还有经济因素。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判断一块土地值不值得要,关键就看能不能种地、产粮食。西域虽然有沙漠,但也有不少绿洲,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能种庄稼、养人口。而且,西域还是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中原的丝绸、茶叶能在这儿换成西域的马匹、玉石,甚至还能远销欧洲。对中原王朝来说,西域既是粮仓,又是商道,性价比可高了。
东南亚就不一样了。除了越南北部有那么点适合农耕的平原,其他地方不是热带雨林就是山地丘陵。热带雨林里瘴气重、蚊虫多,士兵去了容易生病,而且开发起来得花大量人力物力,砍树、开荒、排积水,投入和产出根本不成正比。再说了,东南亚的气候和中原差别太大,中原的农作物小麦、小米在那儿根本种不活,当地的水稻又需要特殊的种植技术,中原农民去了也适应不了。还有啊,古代中原可不缺东南亚的那些物产,香料、象牙、宝石啥的,对中原来说都是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中原需要的马匹、铁器,东南亚压根就没有。反倒是西域的马匹,那可是中原军队必不可少的战略物资,没有好马,根本打不过游牧民族的骑兵。这么一比较,扩张东南亚对中原的经济没啥实际好处,自然也就没人愿意干了。
除了安全和经济,还有一个文化融合的问题。古代中原王朝心里有个潜在的标准,就是看这块土地上的人能不能被 “汉化”。西域虽然民族多,但从汉朝开始,中原就通过驻军、移民、设郡县,慢慢把儒家文化、汉字、农耕技术传了过去。唐朝的安西都护府,不光有汉族官员,还有学校教当地人读儒家经典。时间长了,西域就成了中原文化的延伸区。
东南亚就很难融入中原文化圈了。它和中原之间隔着南岭、云贵高原,山路难走,交通不便,文化传播起来特别慢。而且,在中原还没来得及深入东南亚的时候,印度文明就已经先一步渗透进去了。像泰国、缅甸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过去的。后来伊斯兰教又进入印尼、马来西亚,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和中原的儒家文化差异太大,中原王朝既没法强行改变,也很难找到文化共鸣点。再加上古代中原王朝一直有 “华夷之辨” 的观念,觉得中原是文明中心,周边是蛮夷之地,东南亚在他们眼里就是化外之地,当地人是未开化的蛮夷,就算征服了,也很难管理。元朝曾经试过进攻缅甸、越南,打下来之后发现,当地部落根本不服管,经常叛乱,军费开支比收上来的赋税还多,最后只能撤兵。明朝也在东南亚设过据点,但没多久就因为管理成本太高放弃了。
所以说啊,古代中国选择死守西域,而不是扩张东南亚,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因为没必要。西域关系到安全、经济和文化延续,是必选项。而东南亚对中原来说,是可选项,甚至是负担项。这种选择,本质上是由古代农耕文明的生存逻辑决定的,优先保住能让自己活下去、活得好的核心区域,对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地方,自然不会投入过多精力。
参考文献:《盛思鑫:中国为什么传统上不重视东南亚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思考》,澎湃新闻,2019 年 10 月 14 日。
来源:青史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