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红:以爱为炬、照亮乡村振兴的温暖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1:07 1

摘要:在中原大地的广袤乡村间,有这样一位女性,她以柔肩担起社会责任,用脚步丈量公益的长度,用双手传递慈善的温度。她就是河南新郑市走出的慈善标杆——郭俊红。从媒体人到公益践行者,从城市到乡村,她以行动诠释“大爱无疆”的深刻内涵,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的一抹暖阳。

【慈善人物】在中原大地的广袤乡村间,有这样一位女性,她以柔肩担起社会责任,用脚步丈量公益的长度,用双手传递慈善的温度。她就是河南新郑市走出的慈善标杆——郭俊红。从媒体人到公益践行者,从城市到乡村,她以行动诠释“大爱无疆”的深刻内涵,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的一抹暖阳。

【从媒体人到公益领航者、身份转变中的初心坚守】

作为河南广播电视台法制前沿融媒体中心主任,郭俊红本可以在聚光灯下专注传播法治声音,但她却选择将镜头与笔触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乡村。2025年,她被选为河南省乡村振兴火炬手,这一荣誉的背后,是她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担任河南省乡村振兴火炬手接力活动组委会常务秘书长,策划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项目;作为郑州慈善总会爱心帮扶基金秘书长,搭建起城市与乡村的爱心桥梁。

“媒体人的职责不仅是记录时代,更要推动时代进步。”郭俊红常说。她将媒体资源转化为公益力量,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挖掘乡村需求,让每一次捐赠、每一场活动都精准对接民生痛点。

【脚步丈量乡情、把温暖送到“最后一公里”】

在郭俊红的公益版图中,没有“形式主义”的标签,只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她带领志愿者团队翻山越岭,走进中牟官渡党庄社区小学的教室,为孩子们送去书包、文具和课外读物,让知识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在巩义十里堡村、铁山村,她蹲下身与留守老人拉家常,递上棉衣、米面,记录下他们最真实的期盼;登封塔水磨村的崎岖山路上,她背着物资一步步前行,只为让独居老人能过个暖冬;荥阳二十里铺村、新密光武陈村的留守儿童活动室里,她教孩子们画画、唱歌,用陪伴填补亲情的空缺。

“公益不是施舍,而是平等的尊重。”郭俊红始终强调。她要求志愿者以“家人”的身份与受助者相处,避免任何居高临下的姿态。这种理念让她的每一次行动都充满温度,也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火炬手的使命、点燃乡村希望的星星之火】

2025年,当郭俊红接过“河南省乡村振兴火炬手”的荣誉时,她深知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的责任。她创新提出“公益+产业”模式,在捐赠物资的同时,引入电商培训、非遗手工艺推广等项目,帮助村民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例如,在新密光武陈村,她推动传统麦秆画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带动村民通过手工艺品增收;在登封塔水磨村,她联系农业专家指导村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让荒地变良田。

“火炬手的意义,是传递光与热。”郭俊红说,“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能汇聚成改变乡村的力量。”她的团队已累计开展爱心活动百余场,惠及上万名留守老人与儿童,更激发了无数社会力量加入乡村振兴的行列。

【大爱无界、慈善背后的精神力量】

郭俊红的善举,源于她对土地的深情与对生命的敬畏。她常回忆起童年时母亲教导的“与人为善”,也深受河南文化中“兼济天下”精神的影响。在她看来,慈善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场需要恒心与智慧的“持久战”。她建立志愿者培训体系,制定活动标准化流程,甚至自费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只为让公益更专业、更可持续。

“真正的慈善,是让受助者有尊严地生活。”这句话,是她行动的指南。无论是为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还是为孤寡老人定制“适老化”改造方案,她始终将“人性化”放在首位。

【以爱为名,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从新郑市走出的郭俊红,如今已成为河南公益领域的一面旗帜。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慈善无需惊天动地,但需持之以恒;乡村振兴不必宏大叙事,但需细水长流。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媒体人的担当、公益人的情怀,更看到了一个时代对“善”的执着追求。

未来,这支“火炬”仍将在她手中传递,照亮更多乡村的角落。而郭俊红的脚步,也不会停歇——因为她深知,每一份善意的抵达,都是对“共同富裕”最生动的诠释。

【编辑/张培公】

来源:慈善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