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一名普通讲师,到全网6500万粉丝的高考志愿导师,张雪峰迅速崛起,也不出意外地引发了大规模争议。
信息差是最大的不公平,而填平它,是最有力的公平。
从一名普通讲师,到全网6500万粉丝的高考志愿导师,张雪峰迅速崛起,也不出意外地引发了大规模争议。
9月24日,张雪峰在微博、小红书、抖音、B站和快手平台的账号同时被禁止关注。这位粉丝总量超过6500万的高考志愿导师突然陷入静默。
工作人员回应称,账号异常是因为在直播过程中出现不当言论违反平台规则,受到了举报。
时间拨回到2008年,张雪峰上讲台之初,其教育观已初具底色。
出生于1984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富裕县的张雪峰,童年家境贫寒。这种成长背景造就了他务实的世界观。
从郑州大学给排水专业毕业后,张雪峰选择成为一名北漂,从事考研辅导工作。
他把全国400多所大学、400多个科研院所的录取及就业状况做成课件,用接地气的东北话输出,甚至让枯燥的课堂变成了考研相声。
这一时期,张雪峰积累了对教育行业实实在在的理解。他选择的赛道,正好击中了家长和学生在填报志愿和考研时的信息差痛点。
在早期,张雪峰的角色更倾向于教育信息翻译者。
他擅长将复杂的招生政策等信息降维,转化为家长和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这使他在传统的教育工作者中脱颖而出。
此时的内容虽直接务实,未滑向极端,也未引发大规模争议。
直到2016年,张雪峰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分水岭。一则《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视频让他意外爆红。
视频中,他语速飞快、金句频出,把晦涩的院校信息转化为通俗段子,填补了教育信息差的空白,精准击中了家长群体的信息焦虑。
观点比事实更吸睛,情绪比理性更流量。
然而,成为网红后,张雪峰的内容核心也开始悄然转变。
2023年6月,他在直播中表示,闭眼摸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好。同年12月,他更提出文科都是服务业,一个字就是“舔”,这些观点引发了轩然大波。
这些言论看似极端,却有其传播逻辑:
焦虑情绪是流量的放大器。
张雪峰深谙此道,他精准捕捉了大家对明确、直接指导的渴望,用简单粗暴的语言,直指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就业与生存问题。
其话语体系的底层逻辑是丝毫不加掩饰的实用主义。正如他提出的筛子理论:学历筛掉不努力的孩子,房子筛掉不努力的父母,工作筛掉没资源的家庭。
这本质上是在资源稀缺的环境下,关于生存与阶层的残酷算法。
至此,张雪峰完成了从知识传授者到观点输出者的转型,成为网红意见领袖。
他不再局限于提供信息,而是直接给出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是非判断。
他撕掉了宣传中温情脉脉的面纱,用赤裸裸的就业率、薪资水平和行业前景定义好专业和坏专业。
对于许多信息闭塞的普通家庭,这种极致务实、目标导向的建议,成了他们应对复杂教育选择的救命稻草。
所有依赖贩卖焦虑的商业模式,终将承受流量的反噬。
随着个人IP的巩固,张雪峰开始构建商业版图。2021年,在苏州创立峰学蔚来,主营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业务。
其商业模式核心是焦虑变现。
其团队推出的志愿填报服务价格不菲,如梦想卡、圆梦卡等套餐价格可达万元以上。尽管价格不菲,但市场需求异常火爆。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
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由于高考志愿规则复杂化,专业与就业前景不对称,以及对未来人生投资不确定性的升学迷茫与就业焦虑,转化为一套清晰昂贵、但看似有效的路径规划服务。
值得玩味的是,他一方面为普通家庭提供保守的风险规避建议,另一方面,却为女儿规划了国际学校——海外留学的跨越式路径。
这种分裂说明,他的建议并非普适真理,而是针对特定群体的生存策略。
直到2025年5月,JY部开展涉高考违法有害信息查处工作,重点打击绝密押题卷等夸大宣传行为。
张雪峰团队当时主推的高考预测卷被指踩中红线,相关宣传视频被火速删除。
这一事件,可能是其账号被禁的前兆,也反映出其商业扩张与监管之间越来越大的冲突。
吃瓜完毕,回到教育。
当我们越过个体争议,重新审视教育本身时,会发现张雪峰团队的运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服务在某些领域的缺失。
当正规渠道无法提供及时、实用的教育指导时,真空地带自然会被商业化的声音填充。
他的言论之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是因为精准命中了大量初代城市家庭的焦虑。
这些家庭刚脱离物质匮乏,但对阶层滑落充满恐惧。张雪峰则提供了一套风险最小化的生存策略。
他对普通家庭追求素质教育的批评,更是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在阶层流动放缓的背景下,许多源自中产的体面价值观,可能与底层的生存逻辑根本性冲突。
他点破了一个扎心的事实,传统教育中那些适合安稳年月的好品行,放到激烈竞争的现实中,反而可能让人吃亏。
往大了说,张雪峰现象反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期待的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就业市场竞争加剧,许多家庭开始用投资回报来评估教育价值。
他的广受欢迎,正是这种追求务实与确定性的社会心态的集中体现。
他并非在创造一种新的观念,而是在迎合一种已经存在的、追求务实与确定性的广泛需求。
随着账号被禁,有一种说法是张雪峰动了谁的蛋糕。
但实际上,将其简单归因为动了谁的蛋糕,并不是问题的核心。
如果这种将教育彻底工具化、信奉筛子理论的极端实用主义持续下去,将从根本上侵蚀社会对教育多元价值的认同。
当焦虑变现触及天花板,当单一成功学遭遇多元价值观,张雪峰们与其追随者所笃信的实用主义哲学,或许必须在现实的生存焦虑与教育的长远价值之间,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真正的教育智慧是什么?
它不在于精准计算投资回报率,而在于点亮每个孩子内心独特的光。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