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一段10秒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窒息般的沉默:四川甘孜那玛峰5588米的雪坡上,身穿红色登山服的男子解开安全绳起身时,被冰爪绊倒,身体瞬间失控滑坠,几次挣扎后消失在悬崖边缘。
文/晴姐姐说情感
5588米的坠落:网红打卡滤镜下的生命警示!流量陷阱下的雪山悲剧:5588米,一张朋友圈的生命代价
据红星新闻报道:
9月26日,一段10秒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窒息般的沉默:四川甘孜那玛峰5588米的雪坡上,身穿红色登山服的男子解开安全绳起身时,被冰爪绊倒,身体瞬间失控滑坠,几次挣扎后消失在悬崖边缘。
当贡嘎山镇的救援力量赶赴现场时,这位31岁的登山者已无生命体征,他为一张“能发朋友圈”的合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场悲剧的细节,藏着当下网红探险的典型病灶。事发地是那玛峰峰顶附近的“网红机位”,在这里可与贡嘎雪山同框,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流量密码”。
为了拍出完美画面,男子主动解开了维系生命的安全绳,这一行为背后,是对高海拔雪山风险的彻底误判。
这种误判并非偶然。
在某音、某红书等平台,那玛峰长期被贴上“人生第一座雪山”、“小白速登”、“有腿就行”的标签,博主们争相展示峰顶的壮丽风光,却对冰裂缝、滑坠风险等关键信息避而不谈。
那玛峰↑
可真实的那玛峰早已不是“入门级”目的地:2024年8月,甘孜教体局就因峰顶附近出现长50米、最宽5米冰裂缝,暂停了所有登山行政许可,并明确警示“易发生雪崩,有极高不确定性” 。
那玛峰↑
那玛峰↑
那玛峰↑
那玛峰↑
更令人揪心的是,男子一行甚至未履行最基本的报备手续。按照《四川省登山管理办法》,高海拔登山必须提前申报,但康定市教体局工作人员证实,这伙人是“悄悄上去的” 。
从解绳拍照到违规进山,每一步选择都在将生命推向悬崖。
31岁男子的悲剧,是社交媒体时代“打卡式旅行”的极端写照。正如《人民日报》所指出的,网红打卡已从私人休闲变为“面向他者的公共展示”,人们为了追求点赞与关注,将“出片”置于体验之上,甚至无视安全边界 。
图片来自@23↑
@北巷-雪山领队(那玛峰)非该事件本人↑
这种“媒介朝觐”逻辑下,雪山不再是需要敬畏的自然奇观,沦为制造社交资本的道具。
中国探险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户外探险事故达335起,死亡84人,其中登山是死亡率最高的项目。
大量新手被短视频“过滤掉风险”的攻略误导,误以为雪山攀登“有钱有闲就能上”,却对体能储备、装备使用等基础要求一无所知。
B.救援者:在管理空白中奔忙
接到报警后,贡嘎山镇官方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村干部、群防群治力量与民警火速赶赴现场,但高海拔、冰裂缝密布的地形让救援举步维艰。最终抵达事发地时,能做的只有确认身份与联系家属。
这并非个例。
那玛峰不属于正式景区,没有专门管理人员,也缺乏安全设施,处于“管不了也封不住”的监管空白地带。
来源零重力Ralf (非该事件本人)↑
类似的困境在南太行破损栈道、台州仙居溪滩等“野生打卡点”反复上演——地方官方既无足够人力覆盖广袤荒野,又缺乏明确的管理依据,只能在事故发生后被动救援。
而高原救援的成本早已超出普通认知:此前甘孜一场雪山救援中,10名村民抬人下山的费用就达6万元,且救援者自身也面临滑坠风险 。
“那玛峰的风会记住勇者,更会警示:无准备的出发,是对生命的辜负。”来福净山队(民间环保组织)在事故后发布的安全警示,道出了户外从业者的无奈。
登山本是专业性极强的运动,仅装备就需涵盖冲锋衣、冰镐、登山杖等十余种,且必须经过安全培训才能使用。但社交平台上,MCN机构与博主为了流量,刻意将专业运动“娱乐化”,用“零难度”标签吸引新手入局。
来源栋哥爬山捡垃圾↑
A.个人之失:敬畏心的缺位
事故最直接的诱因,是男子解开安全绳的瞬间。在高海拔雪山,安全绳是“生命线”,即便是专业登山者也不会轻易取下。
这种行为背后,是对自然规律的漠视与对自身能力的误判。
余强指出,多数户外事故的受害者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危险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却忘了“雪山从不会给第二次机会”。
B.平台之责:流量至上的误导
社交平台在这场悲剧中难辞其咎。算法推荐机制更倾向于推送“出片率高”的内容,那些标注“注意冰裂缝”、“必须系安全绳”的科普帖,远不如“登顶美照”传播力强。
光明网曾盘点多起类似事故:云南鲁甸未开发河滩冲走游客、浙江石人峡驴友溺亡,背后都有社交平台“探险攻略”的误导 。
这些平台既未对危险内容标注警示,也未审核“零难度”等虚假宣传,实则成了风险的“放大器”。
9.27搜索那玛峰结果↑
C.管理之困:荒野监管的盲区
那玛峰的悲剧暴露了我国户外管理的结构性短板。一方面,《四川省登山管理办法》虽要求登山报备,但对未开发区域的违规进山行为缺乏强制约束与预警机制;另一方面,地方官方受限于人力物力,无法对所有“野生打卡点”进行常态化巡查。
红辣椒评论指出,这类“非景区自然区域”正成为监管空白,既无景区的安全保障,又无保护区的封闭管理,风险与责任都处于悬空状态 。
31岁男子的生命定格在5588米的雪山,留给世人的不应只有惋惜。
来福净山队的标语或许是最好的警示:“别让‘征服’成遗言,健康在、安全在,才看得见下一座山的日出”。
对个人而言,户外探险的前提是“心中有数”:了解自身体能、掌握装备使用、敬畏自然风险,这是登山协会反复强调的底线 。
对平台来说,需建立危险内容审核机制,对“野生打卡点”强制标注风险提示,切断“流量至上”的误导链条。
对官方而言,既要完善户外救援基金与保险制度,也要明确未开发区域的管理责任,让监管不再缺位。
社交媒体时代,我们终究需要明白: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朋友圈的点赞数,而是与自然的真诚对话;探险的价值从来不是“征服”的炫耀,而是对生命的珍视。
当那玛峰的冰雪消融时,希望每一个向往雪山的人都能记住:真正的勇者,从来不是敢于冒险的人,而是懂得如何安全回家的人。
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你觉得这个90后男子最大的失误是什么?要求拍照者会不会内疚呢?有人说爬一次山就会上瘾,为什么?评论区聊一聊吧!
来源:晴姐姐说情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