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者说,网传信息即使不够权威、只是个别,但“天价彩礼”确实有,有的还是各地丈母娘“棒打鸳鸯”的利器,也让一些农村家庭面临“娶妻难”的尴尬,尤其是并不怎么富实的平民。
近年来,各地彩礼越来越高,尤其以江西为最。
江西的彩礼有多恐怖?
这里有几份全国彩礼榜单,江西的彩礼分别以三十八万和三十五万的价格位居第一。
实际上,全国其他地方彩礼高的地方也有,为什么却只有江西格外出名呢?
要知道,一个地区的形象不是由平均事件所决定的,而是被媒体报道所影响。江西的彩礼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突破底线的案例太多了。
前一段时间,有一上海网友更是发文吐槽:被江西萍乡前女友母亲提1888万元彩礼吓倒,更引发大量关注,让人咂舌又痛骂。
后有人说此事是胡编乱造的,而现实中,10万只是起步价的也不少。真正的江西人就明白,此类天价彩礼虽说暂没有更多的事实依托,但也非空穴来风。
或者说,网传信息即使不够权威、只是个别,但“天价彩礼”确实有,有的还是各地丈母娘“棒打鸳鸯”的利器,也让一些农村家庭面临“娶妻难”的尴尬,尤其是并不怎么富实的平民。
又比如,不久前,一名江西网友发了一则相亲视频,此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一对大学毕业的男女青年在一起相亲,女方向男方开出了50万彩礼的要求,而男方亲友(或媒人)则一直夸赞男方的潜力,试图说服女方免去彩礼。
50万元!江西彩礼随着这个视频的流传再次刷新了纪录,加剧了省外对江西彩礼的负面看法。因为天价彩礼与江西女友分手的帖子,屡屡见诸网络,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江西人“贪财、拿女儿卖钱”的刻板印象。
除了金额高和收入低的强烈反差外,江西彩礼容易在网上形成传播热度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江西风俗是彩礼需当众展示,以百元现金的方式在定亲仪式摆放出来。
调查反馈发现,50万元这样的天价彩礼确实在江西存在,但属于个例并非主流。视频上传者往往出于对彩礼金额感到吃惊而拍摄,这就使得在网上传播的视频基本是超过平均水平的天价彩礼。在一定程度上,江西彩礼金额被这些选择性偏差的天价视频放大了,实际平均金额并没有这么高。
与此同时,我还顺手了解了一下其他省市的彩礼情况,收到了十几份资料。果然基本显示出了地区越穷彩礼越高的规律: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几乎没有彩礼这个概念,广东增城、河南郑州等较发达城市的彩礼基本属于象征意义,而河南太康、河北邢台、河南商丘等一些经济落后市县的标准普遍较高。
但即使与江西经济水平相仿的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市,它们的彩礼也往往不超过20万。而网上有资料显示,经济水平、男女比例与江西非常接近的广西,彩礼金额往往才5万元左右。或许,除了财大气粗又非常讲究传统习俗的福建外,江西彩礼在国内基本上找不出对手。网上称江西彩礼全国最高,倒也基本属实。
2因高彩礼引发的悲剧案件开始层出不穷,比如新娘索要40万彩礼,结果被新郎砍了70刀。在婚礼上,新娘临时加价不凑齐三十万就不肯走,最后两家人大打出手,或住院或坐牢,喜事变丧事。
江西的彩礼被广泛诟病的一个原因是,彩礼与嫁妆完全不对等,几十万的彩礼只有三床被子,完全没有礼尚往来的感觉。不仅没有对等的嫁妆,彩礼也没有留给新婚夫妇,而是由女方父母拿走。
更重要的是,父母不是彩礼的最终目的地,而是中转站,大部分彩礼最终都用来帮助家中的弟弟结婚。这也是江西彩礼昂贵的重要原因,为了弟弟,背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在江西有如此逆天的高价彩礼呢?
原因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3总的来说,主要有三个深层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重男轻女,导致男女比例失调。
其实男多女少的现象并非江西独有,多数省市都普遍存在,但江西的男女比例失调问题已经到了异常严峻的地步。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江西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2.95,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130.44。而据龙文武、龙元珠2004年发表在《中国卫生》的《江西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对策》文章显示,江西省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高达138:100,为全国最高,同样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这样一来,同一年江西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了两个相差较大的数据。从权威性而言,江西省统计局的130.44更高一些。但无论哪个数据,江西省都远远超出了新生婴儿性别比102~107的正常范围,男多女少的人口危机可谓由来已久。
量变不断积累,终于形成质变,使得江西省成为适婚青年男女比例最为悬殊的省份。尤其是90后人口的性别比全国最高,达到惊人的120.79。
这意味着,在江西,4个适龄男青年追求1个女青年,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其他省市也存在着男多女少的问题,但适婚男女比例如此失调的或许只有江西一家。
如果我们将江西的适龄婚姻看成一个市场,适婚男性为需求方,适婚女性为供给方,这是一个严重供给小于需求的不均衡市场。由于婚姻属于刚需,同时供给也缺乏弹性,于是适婚女性在婚姻市场上获得了绝对的话语权,或者说掌握了彩礼的定价权。由于根本不愁嫁不出去,女方对男方条件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彩礼金额正在这种情况下水涨船高。
那么,江西的男女比例会如此失调呢?
简单点说,就是重男轻女。
早在清末陈康齐的《郎潜记文》中就有提到江西“逆女”之风尤甚。在通志对着残忍风俗进行了记录,“凡胞胎出下稳婆帅举以两手审视,女眼则以一手富,而至于盆稳存否曰不存,既作锁水也而守道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是男孩,接生婆便以两手视之,如果是女孩就是一手视之,接下来就是,是男孩就留下,是女孩就弃之。这就是“逆女”。
到了现代社会,在科技的帮助下,不用逆女了,直接B超。虽然正规医院严令禁止胎儿性别鉴定,但在江西一些小地方小医院,为一己私利,这地下黑市大有人干。
江西男女比例失调已经是全国第一,而更雪上加霜的是,江西适龄女性外流情况一年比一年严重。这也是江西彩礼高的另外一个深层原因。
提起打工大省,很多人会想到河南四川这样的人口大省,但论比例的话最高是江西省。据报道,江西省外出务工人员占总人口7.25%,为全国最高,按比例折算约为350万人。
实际的数据可能比这个更高。上饶某县前两年的摸底调查显示,该县75%农村适龄劳动力外出务工,目的地基本都是省外;这种现象在江西很多地方也较常见。有数据显示,仅深圳一地的江西人便超过了100万。最新的2020年江西省统计公报也显示,全省外出农民工人数达到817万人。
落后地区人员到发达地区务工,是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有效办法之一。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流出地女性外嫁的比例和数量,超过了男性外娶(经济发达地区的男性在婚恋市场上更有竞争优势,而条件相对差一些的江西外出男青年大多数还得回乡娶亲)。我没能在网上搜到相关数据,可能因无人研究而缺失,但在小调查中得到多数人的证实。
这意味着,在广东、浙江等性别比失衡流入地受益的同时,江西原本男多女少的情况反而因此加剧了。对于江西适龄男青年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样一来,只要一个中等条件的姑娘彩礼上去了,就可能带动同一片地段的彩礼上涨。而适龄女青年资源稀缺,又极易快速夯实新的彩礼标准,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势头。
5江西彩礼高的第三个原因,是:江西等地传宗接代思想浓厚。
彩礼习俗的区域差异背后,实际上是彩礼规范与彩礼变异的区域差异,在彩礼仍然坚持其原始的礼物含义的广东和广西地区,彩礼主要给父母,彩礼还保持了其原初的礼物含义,彩礼主要是男方给女方父母的“奶浆钱”,彩礼的含义主要是回馈女方父母的养育之恩,人们还遵守彩礼相关的社会规范,彩礼并没有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走向“失范”和变异,因此彩礼价格上涨的幅度相对较低。
而在同样是作为南方宗族性地区的江西(包括福建),以及以厚重型的代际交换为特色的黄淮海地区,彩礼的含义早已出现了退化,彩礼主要是给女方和子代小家庭,彩礼的含义已经从原来回馈女方父母的养育之恩,蜕变为女方和子代小家庭对父母遗产的一种提前转移支付,也就是说彩礼从原来的礼物的功能变成了父代财产的转移支付功能,正是因为彩礼的含义出现了这种蜕变,人们不再遵守原来约定俗称的彩礼规范,彩礼在出生性别比失衡的背景下,就有节节上涨的风险和动力。
问题是,这些地区的父母为什么愿意去支付高额的彩礼?子辈索要高额的彩礼,但是如果父代不愿意支付或者拒绝支付,那么子代也就失去了索要高额彩礼的空间,也就不存在高额彩礼的问题。
问题恰恰就在出在,江西、福建和黄淮海地区的代际关系是以家庭绵续、香火继承和传宗接代为价值基础的传统型代际关系。这些地区的父母为了家庭的延续,有很强的价值动力来为子代承担婚姻成本,并以子代成家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任务。
这样,就出现了两种社会规范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因为变迁速度不一样而产生的失衡和冲突,即在江西、福建和黄淮海地区等这些地区,彩礼规范已经出现了松动和变异,但是在代际关系上的规范却还是在坚守传统的传宗接代理念,并使得父代有支付高额彩礼的意愿。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江西等地的父辈有着深厚传宗接代的思想,他们愿意承担高额的彩礼,以便让下一辈尽快组建家庭,延续香火。
6人是经济动物,说到底,江西的高彩礼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总体上讲,在中部六省中,江西的经济条件是最差的,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环江西经济圈”,江西成了中部一个经济洼地。
本地经济不好,适龄女性青年自然要外出打工,这引发了女性青年外流或外嫁,留在本地的适婚女性青年就成了稀缺资源,加之江西本身男女比例失调就严重,彩礼不高才怪。
解决高彩礼唯一办法只能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好了,留在本地就能挣到高收入,谁会漂泊外地去打工?
好在近些年,江西的发展慢慢赶上来了,相信再过若干年,高彩礼问题也许就不算什么问题。
来源:阿胡的视界一点号